回覆列表
  • 1 # 燕趙節度使

    如果蜀漢不北伐,那麼蜀漢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要知道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克復中原,還於舊都”,要興復漢室。

    我們先說蜀漢的國號。

    其實蜀漢是後世的稱呼,但是蜀漢其實是叫“漢”,意思是繼承了東漢的正統。

    漢獻帝禪讓給曹丕後,曹丕篡漢,建立曹魏,東漢滅亡。

    劉備趁機在蜀地登基稱帝,國號還是“漢”,史稱“蜀漢”。

    當時蜀國主要受三大政治集團:北方集團、荊州集團和巴蜀集團。

    北方集團和荊州集團都是劉備早年闖蕩天下時的班底,主要有北方人和荊州人組成,幾乎壟斷了蜀國的大部分高階官位。

    而巴蜀集團則相對被打壓,因為是被劉備“征服”的。

    所以北方集團和荊州集團是盟友,與巴蜀集團有深刻的矛盾。

    如果沒有外部矛盾,那麼內部矛盾就會激化。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北方集團和荊州集團就會與巴蜀集團陷入無休止的權力爭鬥之中。

    而諸葛亮給全體益州人樹立了一個外敵:曹魏,要大家團結一致,擱置爭議,壓制矛盾,全力北伐。

    誰挑起矛盾誰就是破壞北伐大計的敵人,誰就會被萬夫所指,身敗名裂。

    在諸葛亮的這種引導之下,全體蜀漢官僚只能服從北伐大計,誰也不敢挑戰北伐這個基本國策。

    也只有這樣,蜀漢才能保持旺盛的鬥志,軍隊才能常年保持戰鬥力,以攻為守。

    否則,龜縮一地,歌舞昇平,那麼很快蜀國就會被滅亡。

    蜀漢(221年~263年)存在了42年。

    263年八月司馬昭派徵西將軍鄧艾、中護軍諸葛緒和鎮西將軍鍾會率三路南下,開始魏滅蜀之戰。

    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後主興櫬自縛, 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劉禪帶領文武百官出降,蜀漢正式滅亡。

    魏滅蜀大概用了三個月,差不多90天左右。

    其實,割據蜀地的政權,大多沒有進取之心,只能醉生夢死,然後坐以待斃。

    大家看後來割據蜀地的五代時的前蜀和後蜀。

    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

    禮部尚書韓昭主持考試,選拔人才,更是公然收賄舞弊,由他售賣刺史位置,所得錢用以營建自己的宅第。

    王衍本人也賣官,如閬中人何奎,通數術,能預言未來,與許多公卿貴族都有密切往來。他暮年時忽然想當官,便通過行賄的手段獲得了興元府少尹的高官。

    王衍好色,宦官嚴凝月便多方為其搜求美女,博得王衍的歡心,得到了蓬州刺史的官職。

    至於前蜀營私賣獄,貪贓枉法,更是常見之事。

    前蜀乾德二年(920年)七月,王衍下詔北巡,其實只是想出去旅遊。歷時五個月,沿途旌旗招展,百里不絕。王衍身披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百姓望之,謂之灌口二郎神。

    王衍每到一地都獲得地方官的盛宴款待,所費財物不計其數,百姓不勝其擾。

    乾德六年(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唐莊宗遣李嚴出使前蜀,以刺探蜀中虛實。李嚴在蜀中瞭解到王衍"失政"的情況,向莊宗具言"王衍可圖之狀",極力主張伐蜀,說:"以臣料之,大兵一臨,望風瓦解"。莊宗得此訊息,大為鼓舞。

    鹹康元年(925年)後唐莊宗正式下詔攻蜀.以魏王李繼岌和樞密使郭崇韜統領全軍。

    十一月,唐軍進入大散關,蜀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故鎮(即固鎮,今甘肅徽縣)守將相繼投降。唐軍迅速南下,前蜀城鎮多望風款附,或官、將棄城而逃。

    後唐軍包圍了成都。王衍自知大勢已去,遂與眾臣一同抬著棺材,並且身綁荊棘,以這種恥辱的方式迎降於後唐。

    唐軍自出師至滅前蜀,僅七十日,除三泉一戰外,沒有發生大的戰事。

    前蜀(907~925)的滅亡在於君主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敗,僅存在了18年。否則後唐絕不可能如此輕易地取得川蜀之地。

    後蜀

    後蜀(934——966)。

    由於身體逐漸發胖,他外出時不能騎馬,而是乘坐步輦,垂以重簾,環結香囊,香聞數裡,人不能識其面。

    當時後蜀承平日久,宗室貴戚,達官子弟,宴樂成風。每年春季,成都浣花溪一帶,歌樂喧天,珠翠填咽,貴門公子,華軒採舫,共遊於百花潭上。

    官員徇私枉法,貪贓受賄,甚至在科舉考試也要賄賂。所謂賄重者登高科,主考官以賄賂多少,確定是否中選,而面無愧色。

    有的司法官員竟然指著獄門說:“這就是我家的錢爐。”

    對於這種種現象,孟昶不聞不問,故宋人批評他說:“節儉僅限於自己一人,仁厚卻容忍了奸惡,這些只不過是匹夫小節而已。”

    後蜀政治逐漸腐敗,這種情況與前蜀一般無二 。

    關中地區的許多守將企圖脫離後晉後漢,歸附後蜀,但後蜀遲疑不定,猶豫不決,所以一再喪失戰機,結果被打得大敗。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大將王全斌率大軍攻打後蜀 ,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宋軍從出兵到滅亡後蜀,前後不過六十六天時間,可見後蜀是如何不堪一擊。

    後蜀僅存在了32年,比前蜀略長。

  • 2 # 獨舌視界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雖然暫時穩定了朝廷,但也只是將大漢天子收入囊中,放置深宮好吃好喝供著,漢獻帝也只是名義上的大漢天子,早已沒有了實權。

    隨著曹操實力和野心的膨脹,越來越不顧君臣綱禮,有匡扶漢室的功臣慢慢變成了囚君弒後、屠戮忠良的亂臣賊子,這也是諸侯稱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主要原因。

    很長時間以來,劉備的實力與曹操不在一個檔次上,從徐州到荊州,劉備始終被曹操壓著打,後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執行聯吳抗曹的方針,最終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

    按照司馬懿的說法,此戰曹軍元氣大傷,10年之內再難一統天下!

    反觀孫劉聯軍,孫權的江東基業更加穩固,而劉備也趁勢奪取了荊州,有了立足之地。隨後,在龐統、諸葛亮的輔助下,佔領了當時大漢面積最大的益州,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政權的基礎,也讓劉備勢力達到頂峰,並且與曹操有了正面扳手腕的實力!

    為了給義弟關羽報仇,並奪取荊州甚至一舉拿下江東,剛稱帝不久的劉備就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場戰役,夷陵大戰。

    夷陵之戰的結局不再贅述,劉備率領的十多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的乾乾淨淨,劉備退守白帝城後抑鬱而亡,蜀漢政權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自知命不久長的劉備在白帝城交代了後事,並託孤諸葛亮李嚴趙雲等人,隨後撒手人寰。

    從此蜀漢進入了劉禪坐位、諸葛亮主政的北伐時代,影視劇上講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正史上是五出祁山一次防衛。

    我們姑且不論孔明發起了幾次主動進攻,但諸葛亮的確是繼承了劉備“漢賊不兩立、蜀漢不偏安”的遺志,屢屢在國力軍力不如曹魏的劣勢下,以一己之力討伐中原,逐步蠶食魏國疆土。

    在諸葛亮看來,蜀漢與曹魏在經濟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倘若任曹魏全力發展,蜀漢滅國是早晚的是,與其坐視曹魏更加強大,倒不如趁現在人心思漢,拼命伐之,即使不能速勝,也可以蠶食魏國疆土,阻礙其發展,因為論發展速度,“體量”更大的魏國肯定比蜀國快,雙方的差距勢必越來越大。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數年之後,愈發強大的魏國勢必會出兵伐蜀,到時候再以復興漢室的口號,恐怕就不會有太大的號召力了!

  • 3 # 光芒萬丈34957

    曹操是靠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家的,劉備是靠天子的皇叔,奉旨討曹起家的,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就等於承認曹操的合法地位。

    這就好比皇帝納妃,總要給個名份,如果不去爭皇后,就只能做貴妃了,生下的孩子,也就低人一等,隨時都有可能被打入冷宮。

    諸葛亮也不想低人一等,做曹魏屬臣,接受曹魏的封賞,只能拚死一搏,還有一條生路。

    蜀國如果不北伐,曹魏就可以騰出手先滅吳再滅蜀,到時侯,蜀國就會腹背受敵,想苛且都不行了。

    諸葛亮北伐,其實是做給天下人看的,特別是做給東吳看的,其主要目的是讓東吳不敢聯魏滅吳,怕被天下人群起攻之,都投奔到蜀國去了。

    這就好比淘寶,京東,拼多多的三國殺,誰都怕對方聯合對付自己,拼多多為了取代淘寶京東,就必須天天跟淘寶打價格戰,以獲取最多的消費者,因為拼多多明白,只有打價格戰,拼多多才有活著的機會。

    其實,曹魏並不想打蜀國,而是想打東吳,因為蜀國窮東吳富,打蜀國沒油水,打東吳油水多,諸葛亮當然明白這點,進行北伐,就是為了獲得東吳的財力支援,為蜀國爭取生存的空間。

  • 4 # 灰色手術刀

    不怎麼樣,季漢亡的速度不但不會減緩,甚至會加速。

    發展有一個前提是不是隻有你一家發展。季漢發展,魏也在發展,東吳也沒閒著。

    大家都不打,全力拼發展。魏國佔據當時的中原及周邊地區,人才,土地面積都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加上曹家實行的屯田制,在這片發展成熟的土地上那產出是驚人的。曹魏擁有的土地上也是人才最鼎盛的地方,要啥有啥,毫無疑問是發展最快的。

    東吳佔的地方就很討巧,古代意義上真正的魚米之鄉。對於休養生息來說,這個地方生的多也養的起。

    季漢不一樣,核心地段就是成都平原。這個地方在亂世就是最好的地方,天高雲淡皇帝遠,只要不內亂基本能保持穩定,所以諸葛亮說益州天府之國。可是成都也是歷史上挨宰次數最多的大城市,沒辦法,只要周圍一安定,立馬變成一個大甕,分分鐘被人洗劫一次,所以諸葛亮又說益州疲弊,因為地理決定了益州只有在亂中才天府,一定就疲弊。

    再放眼四周,雖然當時的貴州等地早就納入版圖。可就算到了三國,周圍住的還是各種蠻,還一言不合就入侵。孟獲統一了那麼多洞主,這些洞主城防意識都沒有。

    所以諸葛亮不北伐,季漢就是甕中鱉。發展不過人家,南方鄰居還時不時無腦入侵,阻擋本來就比不上人的發展。等魏吳發展個幾年,要捉漢,分分鐘。

    所以諸葛亮必須北伐,我發展不起來你也別想安穩發展。打賬,勒勒褲腰帶還能有個撕疲弊的益州。不打,只能無言獨上西樓了。

  • 5 # Wanghu

    蜀國會亡國。

    跟北伐無關,北不北伐蜀國都會滅亡。魏蜀兩中國人口差距十倍,蜀國根本輸不起,一場大敗就足以亡國失地。所以,以諸葛之才,打仗也只能中規中矩,不敢行魏延之子午谷奇謀。魏延很氣憤,覺得被這個書生耽誤了,長恨己才之不盡。諸葛冤枉啊,人家丞相內心要多苦逼有多苦逼。你以為我不想出奇制勝嗎,不瞞你說,老子怕輸。走子午谷,收益是大,萬一人家有防備,損失就可就太猛了。要是葬送了隊伍,連帶守不住蜀國,丞相我死後哪有臉面見先主。實際上,後來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就是學了魏延的奇謀,被堵在子午谷口,全軍覆沒。

    蜀國丟了荊州之後就陷入了一個死衚衕,國力衰微,不北伐,魏國越來越強,坐著等死。北伐,又損失不起,不敢兵行險招,只能與魏國對耗,魏國恰恰就不怕與你打消耗戰。所以,北伐還是死。

    當然,也不是沒有機會。如果蜀國國內搞得好,上下團結一致,苟到西晉,或許有一線生機。

  • 6 # 午夜奢華

    不怎麼樣,就跟公孫瓚一個結局。

    蜀國有三大問題:1.缺馬2.缺糧3.缺人才

    益州是劉邦發源地不假,只是到了諸葛亮時期,氣候變化,糧食產量大幅下降,以至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常常因為糧食不足不得不退兵,魏軍只要堅守不出一直耗就可以了,這也是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唯一戰略,也是最有用的策略,牢牢捏死了諸葛亮的命門。糧食問題是諸葛亮寫隆中對的時候並沒有想到的一點。

    諸葛亮第二個問題是缺馬,沒有拿下西涼產馬地,騎兵越打越少,打不過以騎兵為主的魏國。

    諸葛亮第三個問題是缺人才,關張死後,趙雲魏延年紀大了,北伐好不容易招了一個姜維,但魏國年輕人才層出不窮,諸葛亮後期已經找不出像關張那樣的人才了。

    事實上諸葛亮如果不北伐,另一條路就是趁魏吳大戰時偷襲陸遜駐守的荊州了。但是諸葛亮仁義,不像東吳那樣下三濫,做不出背刺的行為,而且奪回荊州也不過回到三分天下時的局勢。仍無助於解決蜀國面臨的問題。

  • 7 # 減水書生

    蜀漢立國的最大合法性依據,就是要恢復漢室。而恢復漢室的戰略選擇,就是要實施北伐。所以,蜀漢必須北伐。

    如果蜀漢不北伐、堅持什麼休養生息,就是在以長策取勝,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坐而待亡,甚至在公元263年以前就被曹魏幹掉了。

    01.蜀漢的立國目的決定了它必須北伐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把先帝劉備都搬了出來。一個目的是爭取劉禪這個年輕君主對北伐的支援,“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劉禪你看著辦吧?另一個目的則是讓朝中的那些主和派,也就是主休養生息派,趕緊閉嘴。

    北伐不北伐,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你在軍事上分析出多少利與弊都沒用,北伐是一定舉行的。因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北伐就是蜀漢的立國之本。

    諸葛亮祭出了道德大旗強調了北伐的勢在必行。理性上的分析,主要是《後出師表》的臣之未解者六。但是,這些未解卻還是在談攻略而不是在談戰略。這裡所謂的攻略,就是北伐的合理性,諸如曹魏的困境、自己的難處等;而所謂的戰略,則是北伐的必然性。這個戰略的原因太“小人”,就是理性得有點兒冷,所以諸葛亮只能含沙射影和模稜兩可地說。但是,我們卻可以大大方方地講一講。

    劉備帶著一眾荊州系和中原系人馬,殺到了益州,然後就在這個地方佔山為王了。實際上,劉備這麼幹很小人。原因就是益州這地方有主君、有謀臣,還有穩定的政治秩序。所以,劉備佔益州,就是一種很不道德的行為。這個很不道德的行為要變得道德,就必須得有個一杆道德大旗。否則,劉備根本就講不通自己與自己的一眾外來人馬為何入主益州。

    而這個道德大旗就是恢復漢室。佔山為王和諸侯割據,只是手段,而目的是恢復漢室。目的的道德就掩蓋了手段的不道德。而為了讓這個目的道德成為凝聚蜀漢益州政權的合法性,劉備以及後來的劉禪、諸葛亮,就必須實施北伐。不北伐,就不能把目的道德的大旗立起來。

    02.對外戰爭是解決內部問題的最強手段

    劉備死於白帝城之後,蜀漢後方立即出現了不穩定的局面。所以,諸葛亮不是在劉備死了就馬上北伐,而是首先要平息內部叛亂。打得最大的一場內部戰爭,就是公元225年的平南中之戰。

    但是,這場戰爭打完了,蜀漢的政權就穩定了嗎?不可能穩定,因為不穩定的矛盾和土壤一直存在。最大不穩定就是益州土著與荊州外來戶的矛盾。益州人憑啥就得認劉備和劉禪當皇帝,憑啥允許荊州系和中原系把持朝政?

    但是,土著與客君的矛盾,是不可能解決的。所以,內部問題就平息不了。今天是南中叛亂、明天就是漢中叛亂,諸葛亮不用幹別的,死命折騰內部叛亂就可以了。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是:你不去打曹魏,曹魏就可能來打你,總之就是要打仗,與其等著曹魏打你,還不如佔個先發優勢去打曹魏。

    但這句話的第二層意思才是真意:蜀漢不僅主少國疑而且民窮兵疲,你不去外邊搞戰爭,你就只能等著內部搞鬥爭,不是地方軍事叛亂就是朝堂派系鬥爭,所以“事不可息”。

    如何解決內部矛盾,對外搞戰爭從來都是最強手段。簡單說叫對外轉移矛盾,實際上是以一個更大的外部問題來解決一個比較棘手的內部問題,站高一層來解決問題。

    所以,諸葛亮乾得很高明。蜀漢不是不想休養生息,而是根本就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內部的權力分配和政治分肥都搞不定,你怎麼可能實現休養生息?

    03.魏蜀吳各有各的策略,但休養生息只屬於魏國

    既然諸葛亮要北伐,那國內就得緊張起來。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之下,內部的矛盾就被暫時擱置了,甚至會被壓制到沒有。

    有些單位或組織疲態太重了,領導人往往都會沒事找事搞一場勞民傷財的大運動。搞運動的目的,不是要解決運動所提出的問題,而恰恰是通過製造緊張氛圍來“順便”解決一下常規手段無法解決的痼疾頑症。

    這就是諸葛亮不能休養生息和常態化治國的原因所在。東吳呢?東吳雖然沒志氣,但是也得在國內製造一些緊張空氣,但沒必要像蜀漢那麼嚴苛。因為孫氏家族在江東的根基太厚,政權自帶合法性。蜀漢後期,就是在諸葛亮死了之後,也可以搞得寬鬆一點兒。但這不是因為諸葛亮死了所以沒人搞,而是環境允許了所以可以不搞。

    然後,再說休養生息。首先你得知道什麼叫休養生息。可以參照的就是漢初無為而治,並不是說不打仗了就是休養生息。那具體是怎麼操作的?

    其他啥也不用看,只看稅收。國家不收稅或者少收稅,官僚系統懶散一點兒,然後少一點兒編戶齊民。這就是休養生息,其效用就是把金錢和人力都留到社會,而不是集中到國家手中。

    休養生息這種事,只能曹魏搞,蜀漢和東吳都搞不了。

    魏文帝時期,很多蜀漢和東吳的老百姓都跑到了魏國。魏國還從蜀漢和東吳手中搶到了很多郡縣。然後,魏文帝就準備對這些新附郡縣和老百姓編戶齊民,實際上就是要收稅。但是,司馬懿卻勸諫說:

    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

    啥意思?漢初約法省禁,司馬遷比喻說: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這句話跟司馬懿所說的是不是比較像。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都是在闡述什麼叫休養生息。

    所謂休養生息,一定要反映到財政上,其他什麼不搞戰爭、不興土木都是表象或結果。而反映在財政上,就是國家少收稅或不收稅,甚至放任老百姓偷稅漏稅。老百姓有錢了,國家就沒錢了,然後國家自然就不會也不可能搞事情了。

    而這種休養生息的事情,只能曹魏幹,東吳和蜀漢都幹不了。因為天下九州曹已得其六,你蜀漢和東吳加在一起也比不了。在蜀漢和東吳之間,蜀漢最殘破,所謂“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因此,不是諸葛亮不想搞休養生息,而是局勢所限,他搞不了;不是諸葛亮非要想北伐,而是局勢所限,他必須搞。如果不這麼做會怎樣?那就如《後出師表》所言: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 8 # 寄暇學宮

    諸葛亮當初向提出的《隆中對》,最主要的戰略便是“跨有荊、益”。

    益州可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所以諸葛亮才會向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可是等到諸葛亮主政的時候,原先的《隆中對》戰略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偏差。此時荊州已然全部丟失,只剩下一個“疲敝”的益州了!

    諸葛亮主政之後,原本也是想“閉境勸農、蓄養國力”,“以待其挫,然後伐之!”

    這其實和當初劉邦所面臨的情況極其相似。劉邦被改封為漢王,蕭何勸劉邦接受現實,先養精蓄銳積累力量,然後再出兵爭奪天下。

    可是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之後,並沒有繼續施行蕭何當初的策略,而是迅速果斷地出兵奪取了三秦。

    後來歷史的發展程序,充分證明了劉邦的策略是正確的。

    如果劉邦偏安於一隅,不出幾年項羽便能平定其他諸侯之亂。只要有數年之安,“諸侯各安其地,百姓各安其業”,劉邦便再無東出之可能。

    如果再過上幾年,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後便會南下。這時局勢便為之一變,攘夷便成為了形勢最迫切的需要。

    最有資格率領諸侯們反擊匈奴之人只能是項羽。隨著項羽反擊匈奴的程序,所有的政治資源必然全部彙集到項羽那裡。

    如此一來劉邦便再無爭霸天下之任何可能!

    諸葛亮在主政之後所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

    當時的北方已經不是曹操時期了,曹丕是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而成為了皇帝。曹魏比蜀漢更加具有正統性。

    魏明帝曹叡繼位之後,曹魏對其所做評價是——“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什麼意思?就是曹叡是和秦始皇、漢武帝一類的人,只是能力比他倆兒稍稍差一點兒而已!

    在這種局面之下,諸葛亮如果繼續選擇休養生息,那麼諸葛亮就再也等不到“天下有變”或者“以待其挫”的機會了!

    所以諸葛亮執行了很短時間的“閉境勸農”,便迅速地改變了策略,開始通過北伐來創造機會。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9 # 當代曹植

    它可能會多持續 一些年,但仍擋不住被吞併的命運。

    川蜀之地土地肥沃,山川險峻,確實是割據的好地方,但真正能長時間割據川蜀的政權基本沒有。

    魏、蜀、吳三國,總體實力魏國佔絕對優勢,很多時候都需要蜀、吳兩國聯合對抗魏國。

    因此蜀國如果選擇休養生息,顯然有利於蜀國百姓,也有利於能統一天下的魏國或者晉國,但卻不利於諸葛亮的統一大業。諸葛亮精明一生,豈可為他人作嫁衣賞?所以諸葛亮治蜀以嚴法酷刑,終其一生都在向蜀人索取。

    如果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那麼他的功績不會太過顯著,畢竟歷史上的名臣名將都是戰功赫赫,殺人盈野而來。不打仗而發展民生,雖然有利於百姓,但歷史功績會小很多。

    蜀國如果不對外爭戰,那麼上層權力鬥爭自然而然會十分激烈,無事可做的情況下,權力傾軋就成了必然。不過上層的權力鬥爭對下層百姓的影響不大,總體來說對百姓有利。若干年後,諸葛亮身死,承平日久的蜀國必然被魏國擊滅,而且戰爭烈度不會很大。

    綜上,諸葛亮不斷北伐,客觀了保護了東吳。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則蜀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但是最終還是會被魏國吞併。

  • 10 # 半步巔

    有個現象叫“豬養肥了再殺”不知道有沒有聽說過?拿來比喻蜀漢也不為過。諸葛亮如果不選擇北伐,而是修養生息,那蜀國基本上沒有什麼未來可言。蜀漢的問題,不是諸葛亮不北伐就能解決的,相反如果諸葛亮不選擇北伐,蜀漢面臨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所謂修養生息,就是對外簽訂停戰協議和平相處,對內富國強兵。那好,給蜀漢休養生息十年,那時候蜀漢民豐富足,差不多有“小康”水平了,但到了那個時候,蜀漢的政局會越來越危險。蜀漢本來就是三個集團勢力組建而成的一個政權,但是三股勢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團結,漢昭烈帝劉備執政的時候三方還能相互和平相處,因為大家都覺得劉備仁義,靠譜。但是劉備死後,三股勢力中的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一來劉禪不具備帝王之才,二來諸葛亮權力太大。勢力之間的矛盾不會因為蜀漢休養生息個十幾年發展壯大了就會妥協,反而會越來越激烈,畢竟這是利益之爭。再者,蜀漢的土地有多少?就一塊益州之地加上個漢中郡,這放在三國裡面真沒多大的地盤。北方的曹魏人家的領土那才叫地大物博,東吳的孫氏雖然也只有揚州和荊州,但是揚州的地皮大啊,幾乎是整塊江南地區。給蜀漢十幾年的修養生息時間,到時候人口膨脹起來,一個益州支撐不了如此多的人口,財富資源就更加不好分配,進而矛盾就會越來越激烈。最後,蜀漢人才凋零也是一個大問題,諸葛亮後面還有誰能夠勝任諸葛亮?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蜀漢再強也只是一塊任人摘割的肥肉。所以,諸葛亮北伐只是將內部矛盾引向曹魏,如果不北伐,曹魏或者東吳就會等你自己把自己養肥了,來收割你!

  • 11 # 品茗聽雨1982

    第一,隨著荊州的丟失,導致投靠劉備集團的荊州派系成了無根浮萍,很多人的封地,官職都沒有了,而益州本土的官職已經爆滿,所以導致荊州派和益州派的衝突不斷升級!轉移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戰爭!這是千古不變的政治套路!

    第二,劉備死後,用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益州派系的李嚴,一個是荊州派系的諸葛亮,兩個人代表這兩人身後的不同派系,可以說已經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而益州派系有本地優勢,早就佔領了蜀國經濟命脈,諸葛亮只好通過劉禪走軍事一條路去抗衡!如果打下雍涼,荊州派系就有地方安置,如果沒打下來,可以通過軍事戰爭奪權!

    那麼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往國家層面來說,就是兩個派系內鬥導致蜀國國力大損,往私人當面說,諸葛亮不整到李嚴,死的絕對是他!所以抱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想法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不是他們所謂的不北伐蜀國就要滅亡之類的話!首先蜀國有天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曹魏兵鋒正勝的時候都滅不掉蜀國,何況哪個時候蜀國已經緩和了國力的時候!三國志中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有一段話就說明了問題,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很多諸葛粉會說這是司馬懿臨陣為了己方士氣說出來的話,其實這句話並沒有任何貶低諸葛亮的意思,他大意是說諸葛亮北伐志氣很大,可是沒有把握好時機,漢武帝那麼強大的國力大匈奴之前都要先用推恩令耗匈奴國力,而諸葛亮一個軍事專家卻要跟魏國硬碰硬!多謀而少決主要說他用人不明,如馬謖。好兵而無權,是說蜀國兩派對立,而對頭掌握這糧草和金錢,他不能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戰爭一拖延,自然會有給諸葛亮拖後腿的人出現!

    那麼蜀國當時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是解決了李嚴,應該穩固自己的政權,然後休養生息,同時借鑑漢武帝的推恩令,去魏國搞,造謠,暗殺,讓曹操集團和司馬懿集團提前內鬥,消耗魏國國力,這中間加強和東吳,羌族,公孫越的關係,結成同盟,然後約定一起出兵同時罰魏!這樣才真正有可能成功!

  • 歐尚x5運動版用什麼型號的機油?
  • 四十歲的人了,從頭學習書法還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