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喬342

    看破誰會篡位這恐怕是世界級難題。最想破解的不僅是朝堂,百姓也很感興趣。

    一丶歷代被篡位的“孤”都有個共同點。懦弱。表面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其實什麼也不是。實權在別人手裡。

    二丶託的背景。內憂外患。

    三丶被託的人。最有實力。既是“託"的實力也是可能是“篡"的能力。

    四丶託的動機。用忠心。都希望對主子忠誠。

    先看篡與忠的普遍性

    篡的動機為私慾。一類為自己立“貞節牌坊”讓兒子兒孫為王;一類不立牌坊直接穿黃袍。

    篡的過程與時機。篡先導是試探,看看“指鹿為馬”是否奏效;奏效後是清除異已,斬斷效忠君主的手腳;徹底孤立“孤”後,“孤"家江山就易主了。這是繞不開的過程。是篡位者千般掩飾都無法遮掩的過程。

    忠心護主的人是不會去“指鹿為馬”的,更不會刻意剪除忠於“孤”的良臣,保護“孤”身邊的侫臣。獎善懲惡正大光明,絕不遮遮掩掩。不上欺弱主,中不壓朝臣,下不蒙百姓。

    這是忠奸的區別。

    再看篡位與忠心的特殊性。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篡位的工作是他兒子們完成的。有人說司馬懿學曹操,其實是篡位繞不過去的死結,時機不到座下龍椅就是要命的鋼刀。

    司馬懿是繞開“鋼刀"立“貞節牌坊”式篡位。

    孔明為什麼不學司馬懿呢?司馬殺曹爽,孔明貶李平

    雖近似,但用心卻不同。一為公,一為私。

    孔明也有私心,用他的話是“欲報先帝知遇之恩於陛下"。“報恩先帝”是私心,“於陛下”也是私心。但於蜀國是私心公用,私心一旦公用天下,那就不是私心,而是大公無私。司馬氏化天下為私器,天下一旦私有,所謂的公心正是掩蓋不住私心。“公心”私用還能堂而皇之地叫公心嗎?

    孔明有篡位能力,但沒有坐天下的野心。

    孔明別於司馬懿不改蜀祚就在於有一顆私心公用的良善之心!

    誠答。

  • 2 # 劇透歷史

    喜歡三國的朋友很多,對三國也有多種解讀。其中的一種看法是,同是託孤,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也想著篡位,只是時機還未成熟,所以沒有行動。

    這種觀點很荒謬,因為諸葛亮和司馬懿性情不同,抱負不同,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為什麼非要把一片丹心的諸葛亮解讀成包藏禍心的亂臣賊子?難道三國就沒有忠臣嗎?不說別的,就說名傳千古的《出師表》,將諸葛亮的志向表露無遺,這還不能證明他對於蜀漢的忠貞嗎?

    但凡他有一點異心,《出師表》都不會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那些言辭太過懇切、態度太過忠誠,讀來令人感動。換言之,他的話說得太滿了,今後要是有一點違背,就會被世人指責。

    如果諸葛亮想在未來篡漢,他就不敢這麼寫,因為這將成為別人攻擊他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司馬懿,他可曾說過什麼效忠曹魏的名句?並沒有。

    那時候大家說話還是比較負責任的。諸葛亮敢寫這篇《出師表》,就證明他忠於蜀漢,無二心。

    曹魏那邊,曹操、曹丕其實都在防著司馬懿,他們的態度無可避免的影響到老臣們,曹叡這一代,對司馬懿雖然信任,也還留下個曹爽制衡他。

    曹爽是曹操養子曹真的兒子,和曹家關係緊密,佔了上風,司馬懿無法運用正常的政治手段成為朝中第一人,通過高平陵之變才獨攬大權。只要是政變,就存在風險,勝負是兩兩之數。

    而且就算政變成功,司馬家也並沒有全面掌控朝政,曹家老臣太多了,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反抗司馬家。司馬昭之所以急著發動滅蜀之戰,也是想借此戰樹立自己的權威,為篡位做準備。

    也就是說,蜀漢宗室很不給力。而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宗室雖然有時候是毒瘤,有時候卻是最大的靠山,因為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利益一致。

    大臣們也許能夠改換門庭承認新君,宗室卻是新帝剷除的目標。所以,宗室不得不保護皇帝。宗室不多,就代表缺少這股保護力量,至於外姓大臣們,關鍵時刻靠得住嗎?不一定。

    劉備也知道自家的劣勢,很清楚如果諸葛亮想篡位根本沒辦法阻止,索性光明正大的說,如果劉禪不值得輔佐,“君可自取”。

    諸葛亮是忠臣,聽了這話自然誠惶誠恐,一再表示誓死效忠。但如果他想篡漢,這句話就是現成的登基依據。先帝都這麼說了,誰敢不服?

    可直到最後一刻,諸葛亮都沒起過異心。為什麼?當然因為他品性高潔,道德底線高,找到一個明主,便一生忠誠。

    其實,諸葛亮和劉備、曹操和司馬懿,這兩對君臣的關係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性質。這大概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選擇不同的原因之一。

    劉備聞得諸葛亮的名聲,三顧茅廬態度謙卑,終於打動了諸葛亮,向他陳說三分天下之策,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可以說他們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劉備認可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也認可劉備是值得跟隨的明主。

    曹操惱怒他不給面子,派人前去探查,司馬懿以卓越的演技過關了。

    過了幾年,曹操當了丞相,再次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還對使者說如果他再像上次那樣,便直接逮捕下獄。司馬懿無奈,只好應召。

    從中可看出,司馬懿就是曹操強扭的瓜,不甜。後來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心存大志向,說他有“狼顧之相”,心生疑忌。所以,諸葛亮和劉備君臣相得,司馬懿和曹操從來不是一條心,後來篡位也沒什麼好奇怪的。要怪只能怪曹操,給後代留下這個大禍患。

  • 3 # 爺叔

    曹操,曹丕,曹叡

    這三個有能力在世的時候,司馬懿是沒有反心的,至少連獨攬朝政都做不到,這個時候他是沒有篡魏的實力的。

    等到曹芳繼位之後,司馬懿在擺平了曹爽之後,立刻把持朝政,成了權臣,死後其子孫繼續把持朝政,直到最後篡魏立晉。

    而諸葛亮呢

    在劉備死後,他就已然大權獨攬,劉禪且不說比之於曹丕曹叡,就是比之於曹髦也差了不少的血性。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庸主,偶爾還做豬隊友的領導,諸葛亮除了嘆口氣之外,便只有繼續北伐。

    簡而言之,

    司馬懿呢,是在沒機會篡位的情況下,熬,熬到了曹家精銳死絕,大權獨攬掌控朝野的時候。

    諸葛亮呢,是在有機會篡位的情況下,撐,撐到了自己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客死他鄉的結果。

    而後人呢?

    司馬家兒子輩的司馬昭是派手下殺了皇帝的,孫子輩的司馬炎是直接篡位的。

    諸葛家的呢?

    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也為了保劉禪,一起戰死在了綿竹了。

    ——————————————分割線

    很多朋友說我有些答非所問,我看了下,好像確實如此。

    為什麼司馬懿反了而諸葛亮沒反?

    這個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是主觀原因——個人方面

    從出身來看

    司馬家族的背景要比諸葛家族要高,作為可以與潁川“荀氏八龍”媲美的司馬八達,可是每一個都在魏國擔任了職務。

    曹丕時候的九品中正制實際上還是向士族開始妥協,而作為當時魏國最大士族的司馬家,自然而然的權力上升,到達了一個頂峰,司馬懿也開始有了篡魏的資本。

    而諸葛亮少年喪父,作太守的叔父不久也被人頂替。劉備招募他的時候,說的難聽點,諸葛亮就是個偷懶的農民,可以說諸葛亮並沒有司馬家那樣的雄厚的背景。而諸葛瑾和諸葛誕在敵國高位對於他而言不僅不是叫好事,反而更多的算得上是他的一個軟肋。

    從出身上看,司馬懿就有著先天的優勢,而諸葛亮則處於一個絕對的劣勢。

    個人角度方面

    司馬懿出場是曹操強制徵召的,為了不應召,司馬懿還裝過病。(司馬懿之所以不出場,有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漢室壽命已盡。從這點上便看出來他並不是荀彧那樣的忠臣,而是一個於當時而言有些離經叛道,有自己想法的人。)

    即使在應徵後,司馬懿依舊是頗為畏懼曹操的。

    同時,他也是曹操手下里比較早就支援曹操稱王的人。

    整體而言,一個想法反叛,個性獨立,而又不被信任,不背重用,同時還對領導存在著畏懼的傢伙,反叛是在領導層衰弱之後的必然選擇。

    而諸葛亮呢?

    他本就是個布衣農民,劉備好賴不計也是正兒八經的皇叔,雖然兵敗連連,卻也是手下擁有著關張趙這樣的猛將,同時還有一票人馬,更深得民心的地方勢力。

    這樣的人雖然算不上背景多優秀,但比之於諸葛亮,也是強上很多倍了。

    就這樣一個人,不惜親自三顧茅廬,禮賢下士,並且一出道便給予高位。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劉備對於諸葛亮而言,絕對是最知己的那個人。

    最後是難易程度

    整個魏朝內部早已被士族滲透,而司馬懿也作為士族的代表,成為了所有士族的象徵,一旦他上位,士族的利息可以得到最大保證。

    而蜀漢這邊,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的恩怨從蜀漢建立到滅亡也未曾調和。同時諸葛亮作為一個荊州集團的代表,且是非士族的領袖,本身內部就已經對他有著巨大的爭議(若不是他同時是軍政一把手,且整個蜀漢再無第二人能與之媲美,只怕諸葛亮早就被弄死了。。。)

    綜上所述,司馬懿是一個有著一切篡位的辦法並且有著無數人支援,本身也並不老實的,只需要一點運氣作為幫助的野心家。

    而諸葛亮則是一個看似有著一切篡位的條件,實則不僅沒有這個想法更加沒有條件的報恩的政治家。

  • 4 # 張越智872

    其實諸葛亮的心思和司馬懿的想法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手段不一樣而已。

    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元220年,諸葛亮擔心劉備的義子劉封剛猛,世變以後,終難制服,才勸導劉備除掉劉封。劉備於是賜劉封死。

    由於劉阿斗扶不起來,實際上就是諸葛亮統治蜀國。諸葛亮是個有智慧的人,明明知道蜀道難,偏要六出祁山伐魏,結果事如願違。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奪回荊州,從荊州出川伐魏呢?因為孫權已經是投靠了曹操,無法奪取荊州。諸葛亮說過,劉備一怕孫權的侵略,二怕曹操的強盛,三怕孫權的妹妹。這就是事情的真像。因此劉阿斗被魏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諸葛亮深知中國文化的傳統,保留劉阿斗的位置,自己說了算,也不違背常理,而且還會千古流傳。

    如果諸葛亮真心實意地希望蜀國強大,就不會建議劉備殺了文武雙全的大將軍劉封。劉備即然能建議諸葛亮頂替劉阿斗,為什麼就不讓劉封當皇帝呢?所以都是在演戲。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沒有必要再掩蓋什麼。無非是諸葛亮隱蔽,司馬懿明顯而已。

  • 5 # 柳夢鴻的樂趣人生

    這兩人可是鬥了一輩子的對手,說白了他們可以算得上知心的朋友,只是沒有行動上的往來。就 從大家都認可的空城計來說:真的是一個願意唱,一個聽到後,一個眼神就懂了彼此。才留下了這津津樂道的空城計。

    兩人最後都是走到了權力的最高峰。

    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司馬懿的處境。

    曹操對曹丕說:司馬懿可以用,但是不得不放;司馬懿這個人有野心,早晚要參與曹氏家族之事,也就是說會干涉曹家政權。曹操這個一眼就看清楚事情本質的奸雄臨死前留下了一句斷絕了司馬懿步步高昇的仕宦之路的話。顯然,這句話有料事如神的感覺,不過,司馬懿能反,不得不說也有這句話的推動。

    所以,司馬懿發動政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被信任,他是不得不反,等同於他的人生高度被蓋住了,不是忠心就可以改變的。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的處境。

    白帝城中,劉備病重的時候,他對諸葛亮下達了託孤指令,並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後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的這段話就讓諸葛亮可以光明正大的享用權力。

    這一點來說就和司馬懿的待遇千差萬別,這可能也算是諸葛亮沒有篡權的一小點原因吧。

    也有可能劉備的託孤算是一種試探,讓我們看看劉備的做法。

    劉備沒有把最重要的軍權給諸葛亮而是給了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可是人都是有野心的,我們也來欣賞一下諸葛亮的野心。

    除了諸葛亮,李嚴也是蜀國的託孤大臣,當初,李嚴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勸諸葛亮接受九錫,進爵稱王。(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要知道,王莽篡漢,就是走的集權,受九錫,做皇帝的路子。李嚴讓諸葛亮受九錫,就有讓諸葛亮進而受禪,取代劉禪的意思。聰明機智的諸葛亮不可能沒看出李嚴的本意,可是,忠貞的諸葛亮並沒有義正言辭的指責李嚴。

    諸葛亮給李嚴回信說:“加入我北伐成功,滅掉魏國,斬殺了曹叡,別說九錫了,就算是十錫,我也能受的起。”(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乎九錫。)漢朝有規定,不是劉氏宗親是不能封王的,曹操受九錫,被封為魏王,曹操的不臣之心,人盡皆知。諸葛亮也想受九錫,也想稱王,難道沒有表露出諸葛亮想要取代劉禪的野心嗎?不過,可惜,諸葛亮沒有北伐成功,沒有受九錫,進爵稱王的資本。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並且壽命很長的話,歷史就是另一種走向了。

  • 6 # 偷懶de兔子

    諸葛亮沒有僭越的資本,他內政好,對外沒有什麼建樹,但是劉備死後他一直在北伐,幾次北伐耗費國家財力物力人力不說,且沒有成效,沒有戰果,談什麼晉升呢。

  • 7 # 風落客前花

    司馬家族為什麼能成功篡魏,因為曹魏家族的領導人不僅短命,其他成員的能力還不足,有點野心又掌控大權的人,誰會不篡位?反觀蜀漢,劉禪已經成年(諸葛亮逝世後,劉禪還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而諸葛亮篡漢不僅對他自己沒有好處,還惹一堆麻煩事,加上蜀國註定匡扶不了漢室。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都是託孤,司馬懿篡位,而諸葛亮沒有篡漢,的原因:

    首先,兩人出山的方式不同。諸葛亮之所以輔佐劉備,是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用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就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雖然大權在握,但卻為了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而司馬懿卻是被迫出仕,面對曹操徵召,他自稱有風痺病,推辭不去,但在曹操強硬徵召下,不得不出仕任職。一是以誠感人,一是以威逼人,這也決定兩人對待蜀漢和曹魏政權的態度不同。

  • 9 # 雲不出

    主要是託孤信任不同,劉備的託孤是所有權力下放,甚至說出了君可自取的話,再加上讓諸葛亮為仲父和知遇之恩,諸葛亮是感激涕零的。最重要的是荊州丟失和劉備夷陵之敗,已經把蜀漢拖入生死存亡之地,實力遠遠遜於魏吳,如果不能北上佔據雍州,重新樹立三足鼎立之勢,蜀漢遲早被魏吳吃掉,篡之何益!

  • 10 # 老A養家

    諸葛亮受正統君君臣臣思想,而且劉備對其有知遇之恩;司馬懿在曹操時,就有鷹狼環顧之相,三馬食曹,時機不成熟,忠於曹魏的人都很多,實力不及

  • 11 # 趣愛一起嗨俊哥

    諸葛亮和司馬懿,一忠一奸。實質上要從三個維度來分析,才可以比較公正的回答這個問題。

    一:理想

    二:待遇

    三:時機

    解釋一:諸葛亮未出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說明其最高仕途目標為丞相之職,得天子心者可為大夫,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其本質受儒家思想忠君愛國影響、練就一生好本事,賣與帝王家!

    司馬懿出場,本身為官二代,其才氣也十分出色。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鼓勵士氣給許諸及其士兵打氣大談兵法,唯獨司馬懿鼾睡如豬,眾人皆怒要殺之、唯有曹操愛其才將其收為臣相府顧問後讓其成為曹丕的老師。司馬懿善於抓時機將自己推薦給老闆。此時便顯帝王之志,我們再觀今天,多少打工仔最後都成為老闆就是此理。蒙牛的牛根生就是從伊利出來的,現在牛奶界依然是這兩家牛氣。再看司馬懿一生只跟曹氏三代君主玩,其餘人他都不屑一顧。實質上就是積攢優質股份,最後逐步做大將老闆取而代之。

    解釋二:

    諸葛亮可得兩代老闆的絕對信任,一從劉備託孤可以看出劉備是真心待他、讓其能輔則輔、不能輔君可取之。後劉憚尊稱其為相父,蜀國軍政大權獨攬,諸葛亮也是為報知遇之恩也是身死五丈原。可以說諸葛亮的待遇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兩代老闆都可以讓他當全家。

    再觀司馬懿終其一生侍候三個老闆、三個老闆都因其鷹視狼顧,雖然用之但必限制使用,就像一個公司無論你用多少營銷費用,我都不管,只要拉來業務就行,你吃點,喝點、甚至拿點、都可以。但是你想另立山頭沒門,就像國美黃光裕與陳曉之爭、後者無論你多麼能幹、但是你生異志、必被除之。

    解釋三:有了上面分析就很好理解、諸葛亮因理想因待遇有能力和條件也不反。有時機也不會用、司馬懿玩不過曹家三代君主、卻熬到第四代曹氏子孫無能,便一擊而成。一方面有前三代把司馬懿逼的那個惡氣,另一方面他終於活著等到時機,所以司馬懿反了一點也不奇怪。

    綜合兩個人的對比,雖說都要忠君愛國,一個早死也不反,一個活的久最後必然反了。

    關鍵還是其理想和志向不同。

    更重要的一點,這兩人對忠君愛國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那就是天地良心!

    最後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流芳百世!

    而司馬懿開創的晉朝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歷史,最後還是被劉氏後人劉裕所滅。

    所以對我輩後人來講天地良心依然很重要,事業、家庭、愛情違背了這個原則、後果也不會很好。

  • 12 # 帕里斯國際

    筆者認為諸葛亮認為時機和氣候不夠成熟。大家都知道劉備的勢力主要依靠荊州集團的士族以及益州集團的兩股勢力才使得自己能夠稱帝,那麼劉備死後託孤分別給兩位勢力集團的重要人物荊州集團的諸葛亮和益州集團的李嚴

    那麼諸葛亮篡漢的話首先要解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第一,要麼讓李嚴和自己站隊站在同一條線上,要麼就是遲早要解決掉李嚴。我們可以想象當初劉備託孤李嚴和諸葛亮就是為了讓李嚴來牽制諸葛亮,否則也不會說,劉嬋無能君可自取,。可以說這不僅是對諸葛亮的道德綁架同時也是為了劉氏的安危著想。所以從道義上諸葛亮已經被完全束縛住。

    其二,諸葛亮要想篡漢他的前提是必須要掌握著軍權並且通過軍權來建立自己強大的個人信譽和威望。所以諸葛亮長年的北伐一方面是自己對於軍權有著強烈的控制,同時也是為了解決他和李嚴自己的矛盾的主要手段, 如果不北伐的話,那麼諸葛亮很可能會被李嚴在政治鬥爭中所擊敗,畢竟當時情形是劉備的荊州已經丟了而且,益州集團的士族們畢竟佔據著上風,只有北伐才能穩定蜀國的政權,所以在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最終也還是除掉了李嚴。另外我們也完全可以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國後主劉嬋對於諸葛亮的態度也完全能感覺到他對諸葛亮也不是完全放心的

    其三,諸葛亮所帶領的蜀國,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在人員方面都是最弱的這點不可置疑。在加上諸葛亮長期勞累過度死的又早,所以諸葛亮無法篡漢

  • 13 # 齊一人

    對於同為託孤大臣,為什麼司馬懿篡魏,諸葛亮沒有篡漢?我們不妨從職場生涯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一下。

    1.家庭背景

    司馬懿可以說是名門望族 官宦之後。其高祖曾任徵西將軍,曾祖和祖父都是朝廷大官,應該算省部級的官員吧。其父司馬防任職京兆尹,位居京城一把手的要職。家庭條件優越。

    諸葛亮雖然也算幹部家庭出身,他父親做過泰山郡丞,只是個地方小吏。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家道衰落。跟隨時任豫章太守的高官叔叔諸葛玄一起生活,但叔叔在職沒多久就被免職。一家人遷往荊州,諸葛亮從此在隆中過著躬耕隴畝,詩書為伴的隱居生活。

    2.人設和志向

    司馬懿青少年時期就極具謀略與憂患意識,少年老成。史籍記載“其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但又深諳“君子相時而動”之道。尚書崔琰曾說司馬懿:英姿非凡,非等閒之輩。

    3.與老闆的關係

    司馬懿入職時有點不太情願,當時大權在握的曹操認為司馬懿是個人才,就招他進府任職。但司馬懿從骨子裡看不起曹操是個宦官之後,私下稱曹操是"贅鬮遺醜"。所以三番兩次裝病不赴任。司馬懿的演技真的是天生影帝。最後在曹操強行逼迫下,才開始正式步入仕途。就職曹操 曹丕 曹睿三代老闆的手下,司馬懿可以說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優秀職業經理人。老闆雖然對他不是完全信任,但因他的能力和業績,成為老闆心目中不可或缺的高層管理團隊核心成員之一。

    同樣作為託孤重臣,與司馬懿同時受命的還有曹真等人。曹真,包括後來的曹爽,都是曹氏集團的嫡系成員,他們與司馬懿在利益上勢不兩立,是水火不相容的關係。所以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最後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而勝出,成功剷除了競爭對手。

    司馬家族取得權勢的過程中,一直處於如履薄冰的狀態。一旦失勢就可能被滅九族。司馬父子如居火上,有極強的危機感。司馬懿曾叮囑兩個兒子:不得輕易權柄以招滅族之禍。當然,最穩妥的方案是斬草除根,自己當老闆。所以司馬父子篡魏有主觀上的動機與客觀上的要求。

    而諸葛亮就不同了,雖然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的大臣也不止諸葛亮一人,還有川蜀本地的重臣李嚴。作為同事,李嚴也與諸葛有意見不合的小摩擦,對諸葛亮起到摯肘的作用,但是兩人的關係合作大於衝突。

    況且,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無人能夠動搖,威望極高。連繼承父業的後主劉禪也是真心把諸葛亮當成長輩靠山,以相父相稱。所以諸葛亮無論在主觀還是客觀上,無論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上,都沒有篡漢的必要。其“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反而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

  • 14 # 御史大夫001

    這個問題和都是當官為什麼有的官貪汙腐化,有的官就不貪是一個道理,

    歷史上託孤的例子很多,就像清朝的鰲拜和索尼同樣也是託孤,鰲拜和索尼就是大不相同。

    隋文帝楊堅也是託孤大臣最後自己當了皇帝和司馬懿差不多。

    張巨正和諸葛亮也都是託孤他兩個也都是為了國家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託孤本身正常,皇帝小,找幾個老臣幫著管理江山初衷是沒毛病的,但要是所託非人那問題就大了。

    同樣是託孤結果卻不一樣這個和人品有很大的關係。和同樣都是當官有的貪有的不貪是一個道理,

  • 15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曹魏和蜀漢的權力格局不一樣,諸葛亮和司馬懿面對的形勢也完全不同!劉禪的太后是吳氏,出身是蜀地望族,她弟弟吳懿是蜀漢的軍方大佬之一,劉禪的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而諸葛亮的班底是荊州派,李嚴等大佬對諸葛亮也不服氣,這是基本盤。在此基礎上,劉禪給予諸葛亮極大的尊重,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權力的邊界在哪兒:自己是幹事的,對人事基本不參與。而曹魏呢?曹丕、曹睿對宗族近支極力打壓,對皇后選用沒什麼背景的寒族,等曹睿臨死時,才發現這個問題。但是,曹魏宗室經過長時間的打壓,已經沒有英才了!用上曹爽,也是庸人一個,如果曹爽統戰工作高明一點,不把豪族得罪光了,司馬懿還是沒有機會,只能老死家中。如果曹魏選擇一流(不要頂尖)豪族聯姻,司馬懿估計也沒什麼機會,只能和諸葛亮一樣做忠臣了。

    所以,每個人的選擇都和處境、形勢相關,不是隨心所欲。歷史上司馬懿沒有諸葛亮忠心,但是蜀漢奪過諸葛亮的兵權嗎?強迫諸葛亮退休過嗎?如果蜀漢像曹魏對待司馬懿那樣對待諸葛亮,諸葛亮會怎樣反應?只有老天知道啊!

  • 16 # sunjin72976689

    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名正則幹什麼都順情順理,人心安服;名不正,則幹什麼都要受掣肘,很難進行。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為什麼司馬懿及子孫竟發展到篡國曹魏,而諸葛亮及子孫卻沒有發展到篡蜀漢呢?這就有個在權力交接上是爭來的還是授予的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被邀約去面試,後來才知道是去給人事刷KP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