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杉公子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夠全面。諸葛亮在蜀囯的建立和國家的統治理上,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蜀國無人能比。但在軍事上,有著一定的理論基礎,治軍用兵是他的強項,但是其臨敵制勝的能力又略顯不足,所以一生戰跡平平,乏術可陳。

    劉備在未遇到諸葛亮之前,被曹操殺得抱頭鼠竄,先投呂布,降曹操後又投袁紹,後依劉表,幾無立錐之地。但是自從收入了諸葛亮之後,便迎來了劉備一生的轉折點。諸葛亮為劉備定了,奪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謀略。劉備依諸葛亮之計,聯合東吳,擊敗曹操,巧取荊州,後又奪得益州,從而使劉備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劉備在時,諸葛亮主要負責督辦糧草,軍事行動也很少能見到他的影子。劉備攻益州和討討伐孫權的大軍事行動,諸葛亮幾乎都沒參加,可見劉備並不欣賞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國家,還是非常有建術的,實現了富國強兵,進而有了與魏國一爭天下的實力。但是可惜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又顯得能力不夠,導改蜀國在軍事方面後繼無人。而自身又對自己的軍事能力不足的事實,沒有深刻的認識。競親率大軍,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取得了一些小的軍事勝利,但最後都無功而返。這種窮兵贖武的結果,極大的導致蜀國國力的削弱。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政治才能突出,定三分天下的戰略和法紀嚴明公正,促使蜀國國富民強,政治才能可比管仲。但軍事才能遠不如樂毅,一方面他沒有突出的選拔和培養軍事人才的能力,自己臨敵制勝的能力又弱,窮兵黷武,從而導致國力哀弱。

    個人認為,諸葛亮在建國和國家治理方面政跡突出。但其軍事才能略顯不足。猶其在各領域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上,做的不夠。其繼承人姜維更是延續了他的軍事主張,九伐中原,進一步削弱了國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國的滅亡。當然,蜀國與魏國實為對比懸殊,也是蜀國失敗的另一大因素。

  • 2 # 明天145801721

    爭論越多,還諸葛亮清白越多。現代人功利主義太重了,古代人哪種君子思想始終弄不懂。歷史上諸葛亮承載是幾千年人民傳統智慧和美德,是有文化底潤的。諸葛亮代表是正統,正義文化。

  • 3 # 閒庭信步

    常言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覺得這句古話用在諸葛亮身上也不為過。儘管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為其制定了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巨集偉藍圖,並輔佐劉備打下了蜀國基業,可謂功不可沒。但是,最終導致蜀國滅亡,諸葛亮也難辭其咎。下面我來詳細分析一下。

    首先,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由其執政。當其長大成人後,本應還政於劉禪。但諸葛亮還在獨攬軍政大權,以至於劉禪敢怒不敢言,自甘墮落,最終導致宦官弄權,後院起火,諸葛亮不得不臨陣收兵,貽誤戰機。

    其次,諸葛亮在執政期間為了完成劉備恢復漢室的遺願,不顧國力民情,一味窮兵黷武,六出祁山,令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常年的戰亂,人力財力匱乏,國家無法休生養息,導致蜀國日漸衰落,最終被滅。

    最後,諸葛亮執政期間任人唯親,不懂得挖掘有用人才,培養新生的力量,最終造成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尷尬境地,從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總之,我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從史實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一生還是可圈可點的。

  • 4 # 大大怪驚訝

    諸葛亮是蜀國最牛逼的人,卻一手將蜀國給毀了。在諸葛亮執政時期,一直主張與吳國修好,然後以戰養國,死磕曹魏,作為一度挽蜀國於既倒的狂戰士,諸葛亮死之後,是誰左右了蜀國政局,又是誰親手點燃了蜀國覆滅的導火索?為什麼說諸葛亮一手將蜀國給毀了?

    在談及上述問題之前,我們先橫向比較一下三國之中各家各戶的實力,用事實說話,到底誰強誰弱。

    在中國古代,還沒什麼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前,衡量國家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人口數,只要人夠多,就算是一百萬乞丐,也足以把敵人嚇破膽。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三國時期蜀中國人口最少,只有94萬人;吳國稍勝,有230萬人;魏國最多,約為443萬人。

    這是人口數量的比較,還可以比較一下戰爭消耗數,史書中記載的蜀中國人口,有前期和後期兩組資料,前期(221年)有20萬戶人家,合計90萬人口,而後期滅亡時期(263年)有28萬戶人家,合計人口94萬,士兵10萬人,官吏4萬人。

    也就是說在連年戰爭裡,蜀國的人口消耗基數相當大,足有62萬,占人口總數的69%,也就是說,每十個蜀中國人當中,平均下來有七個死在戰爭中,簡直太可怕。

    而吳中國人口數量前後變化並不大,據史書記載,242年,吳國有12萬戶人家,240萬人口。而在覆滅時的人口數量也沒有太大變化,與242年資料相差無幾,並且很可能是後來並沒有重新統計人口數量,直接將之前的資料上報了。

    這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吳中國人口的損耗程度基本為零。

    魏國的人口消耗資料,由於資料有限,並沒有考證出來,但以後來的戰事來看,魏國之所以強大如斯,就是因為人多勢眾。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為什麼最後先是蜀國敗,再是吳國敗,最後是司馬家族收天下的道理,畢竟在勞動生產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著國家實力強弱。蜀中國人口最少,實力也最弱。

    因為先天缺陷,蜀國一直處於兩難的境地,在諸葛亮執政時期,他堅奉兩條原則,盟吳,攻魏。

    在諸葛亮死之後,繼承者姜維結過了接力棒,誓要中興蜀國,他比自己的老師諸葛亮還甚,出兵更頻,但此時的蜀國基本上已屬於民不聊生的狀態,人口銳減,軍中無可用之兵,帳中無可食之糧,處境尷尬的很。

    關於頻繁用兵這件事,廖化勸過姜維:“打仗時智謀不如對方,兵力也不如對方,這樣打仗怎麼行呢!況且戰爭連年,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何必去做這種無益處還勞民傷財的事情呢?”

    從蜀中國人口的消耗數中就可以看出道理,但姜維卻偏偏置若罔聞,繼續窮兵黷武,直到真的把蜀國的家底全都敗光之後,才恍然大悟,可惜為時已晚!

    而他犯下的另外一個錯誤,就是認為傳統的部隊分散駐守是一種消極抵禦,於是他把所有兵力全部集中起來,駐守在漢壽和樂城兩處,而這個措施,等同於直接拋棄了重中之重的漢中。

    果然,後來魏軍聲東擊西,大破蜀國,而姜維也因為一人之失,徹底葬送了蜀國江山。

  • 5 # 青言論史

    我們知道,三國中的蜀漢政權的核心領導人是劉備-諸葛亮-劉禪。而有關這個政權的發展路徑,則是諸葛亮在隆中就已經規劃好了的:橫跨荊益,而後坐觀天下有變,就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出兵直接攻取長安。可以說,在關羽走麥城以前,這個計劃是被完美執行了的。劉備從一個新野都保全不了的草頭軍閥變成了漢中王,正是在諸葛亮正確的戰略指導下完成的。

    但急性子的關羽沒等到天下有變,就自己擅自發動了襄樊會戰,結果被蓄謀已久的呂蒙抄了後路,從而導致蜀漢集團失去了荊州。夷陵之戰的慘敗,不僅賠掉了號稱七十萬大軍和劉備,更是讓荊州徹底和蜀漢說了再見。諸葛亮的隆中對,從客觀上已經基本宣告失去了實踐的可能性。

    但是諸葛亮還是不斷地發動北伐,還是堅持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諸葛亮這等聰明人,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口號是不切實際的。他之所以還要反覆的提這句話,是因為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重重:既有劉備舊部、劉璋舊部和益州土著彼此間的矛盾,也有士族勢力要求把持朝政和諸葛亮希望依法治國之間的矛盾。為了轉移矛盾,諸葛亮只能頻繁地發動戰爭。畢竟戰爭情況下的人心是最容易收拾的。

    但這樣頻繁的北伐不僅讓本就疲敝的益州更加難以為繼,更是在表面上暫時穩定了矛盾的時候讓矛盾變得不可調和。士族們對蜀漢政權徹底失望,因而在魏國伐蜀的時候,除了劉備、諸葛亮的舊部們還在堅持抵抗外,幾乎所有人都非常願意這個政權快速完蛋。

    蜀漢滅亡這個鍋不該諸葛亮背,但是他的不妥協,卻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蜀漢政權的矛盾,從而導致這個國家快速走向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e2空間表現如何?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