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漁樂資訊
-
2 # 農民工歪說歷史
提問者不忘在忠臣兩個字上打上引號,說明提問者對諸葛亮的“忠臣”身份也是有所質疑的,不是嗎?看看諸葛亮的前後兩篇“出師表”吧!您見過歷朝歷代哪位真正的忠臣如此頤指氣使、以“老子教育兒子”的口氣“指導”皇帝該如何、不該如何的嗎?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就是後世帝王們出於政治需要往諸葛亮臉上貼金罷了。即便他不是曹孟德、司馬仲達那樣的“亂臣賊子”,起碼也是霍子孟一般的權臣!
從某種意義上講,劉禪和漢宣帝劉詢其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前腳一死,劉禪後腳便給諸葛亮在軍中的“代言人”之一魏延安上謀反罪給殺了的原因所在,這些招數其實都是當年漢宣帝玩剩下的……只不過,劉禪比漢宣帝厚道,並沒有把諸葛家族連根拔起!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天下三分,劉禪還會不會對諸葛家族“手下留情”,恐怕就很難說了。畢竟身處亂世,內部穩定最重要!儘可能降低發生內亂的機率才是上上之選,劉禪對諸葛亮的政治清算不宜擴大化。
-
3 # 胖哥侃歷史
諸葛亮獨攬蜀國大權,甚至在劉禪成年後仍然不肯還政少主,這是見於史書,不能否認的。但如果基於這一點說諸葛亮不是忠臣,就太冤枉鞠躬盡瘁的諸葛丞相了。
易中天先生在解讀這一問題時,曾經提出了一種觀點,就是諸葛亮嚮往和主張的政治制度——最早期的君主立憲制。
諸葛亮的想法,很可能是像西漢初年的那樣,君主享有最高權利,但所有政策的制定權和執行權在於丞相。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已經表明了心跡: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諸葛亮希望劉禪能夠將興復漢室的任務全權交給自己,如果沒有成果,就降罪自己。核心思想是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全權處理軍政大事,而劉禪負責監督考核。這多麼像當今社會的職業經理人制度!老闆們聘請職業經理人全權負責整個公司,自己當個甩手掌櫃,而職業經理人會盡心盡力的為公司的發展做出努力,一旦成績不好就會被取締。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在於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人的人做。無論是皇權的交接還是企業財富的繼承,再英明神武的創始人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後代是不是草包,為了保證皇權和財富的長遠傳承,採取這種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小結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智者,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
-
4 # 漢森攻城獅
在《晉書·桓溫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這句話雖然講的是東晉權臣桓溫,但也間接表明一個事,諸葛亮曾經帶著百名士兵入朝,帶著武器面見皇帝。
這是什麼道理?入宮見聖上如何能攜帶利器,又怎麼可以帶士兵?作為世人眼中的忠臣,諸葛亮為何有這樣不敬天子,甚至是威脅天子的舉動呢?而且為何劉禪已經成年了,諸葛亮還不歸還權柄給劉禪,反而仍是自己理政呢?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白帝託孤,臨危受命
《出師表》記載,“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當初關羽鎮守荊州,眼看就要攻下曹魏在此地的勢力範圍,給其一個下馬威,同時擴大自身威勢。誰曾想,原本是盟友的東吳早就與曹操勾結,趁著關羽北伐,狠狠地偷襲其後方。好巧不巧,又碰上鎮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叛變,打得關羽措手不及。
在節節敗退之際,關羽父子被擒獲,最終喪命。劉備不僅失去了一員大將,也失去了荊州原有的地盤。驚怒又大悲的他,誓要孫權付出代價,於是帶兵討伐東吳。“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奈何七月出徵,第二年六月便被擊敗,劉備只得倉皇收兵。
這一戰,不僅沒能如劉備預想的那樣為關羽討回公道,反而大敗,蜀漢的兵力被消耗,自己也因此患病,身體每況愈下。不僅如此,剛剛建立的政權還面對著曹魏與東吳的虎視眈眈。想到此,劉備更是徹夜難眠,故而身體越發虛弱。這可不正是“敗軍之際”“危難之間”嘛。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劉備知道自己不行了,於是招來諸葛亮,把身後之事託付於他,命他照顧好蜀國,順便輔佐自己的兒子。他甚至還說,若是自己的兒子不堪大用,“君可自取”。
面對君主這樣的厚望與信任,諸葛亮自是不敢辜負,內心也大為震動和感激。臨危受命的他,從此便下定決心用一生來報效劉備的信任與賞識,“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不僅這樣想,也確確實實是這樣做的,“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在內維持朝政,悉心教導劉禪;在外北伐曹魏,誓要平定中原,以了先主心願。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用在他身上,實在不為過。
那麼這樣一個一心為蜀的人為何不還政於劉禪,又為何要帶士兵與武器入宮呢?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首先來說說帶士兵與武器入宮這件事,這其實是我們誤會了這句話。古代文言文一般是省略主語的,這裡的“詔溫依諸葛亮故事”就是如此。“詔”是動詞,在這裡是謂語,它的主語自然是朝廷,是皇上。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朝廷下詔,給予桓溫諸葛亮那樣的待遇。
那諸葛亮又是什麼待遇呢?《三國志》記載,“亮率眾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這就表明,是朝廷主動賜下這些武器和士兵的。那朝廷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難道是告訴受賞的人,你可以造反,可以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嗎?當然不是,朝廷又不是傻子。
斧鉞這一類事物,不僅僅是兵器,更是權力的象徵。賞賜這些給臣子,其實是代表朝廷對忠臣的信任與嘉獎。所以,諸葛亮受到這些賞賜,其實是劉禪對他的尊敬與信任的表現,是他的忠貞高節體現。
至於還政這件事,諸葛亮當然考慮過,但是讓劉禪一人場控大局實在令人堪憂。當時的蜀漢確實是“危急存亡之秋”,自身實力弱小,比不上曹魏與東吳,朝廷內也不是一片祥和,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面對複雜的局面,就是諸葛亮都要慎之又慎,更何況劉禪這個毛頭小子呢。
所以為了大局考慮,為了蜀漢的長期存亡,諸葛亮並沒有讓劉禪獨掌大權。但這也不代表他要取代劉禪,自己稱王。從前後出師表中那些情真意切的句子,還有其中蘊含的為君之道,咱們都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一片赤誠之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從來不是不還政給劉禪,只不過是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教劉禪長大,等他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有魄力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還沒有等到這一天,就永遠地離開了。只能帶著滿腔遺憾與疲憊,在地下長眠。
諸葛亮這一生,為國為君,為民也為天下,他的忠貞死節,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值得每一個人欽佩。
參考資料:帶甲士百人上朝的諸葛亮是權臣?恐怕你是誤解了這段記載的意思!—塵封歷史
百科詞條“白帝城託孤”、“蜀書·諸葛亮傳”
-
5 # 問答達人
諸葛亮為什麼不放權?
“劉備集團”與“劉禪集團”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打個比方說,劉備集團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人類”,劉備是頭、諸葛亮是眼、關羽張飛是左右手、趙雲馬超是雙腿。
劉禪集團是一個“身體殘疾的人”,劉禪這顆頭顱有些弱智,李嚴和魏延這一雙左右手又不和諧,只有姜維和趙雲這兩條腿是好的,結果趙雲死後劉禪集團的腿也瘸了……
劉禪18歲登基為帝,年齡尚輕、經驗尚淺,蜀國的情況與當時漢獻帝掌權時幾乎一模一樣。倘若諸葛亮不掌權,萬一蜀國也出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屆時諸葛亮再想奪回權力可就難如登天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不是很聽話的任用了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等人。他如果和諸葛亮有矛盾,他完全可以秋後算賬嘛。
而且諸葛亮推舉的這些接班人同樣把蜀國治理得好好的,反而最後是劉禪自己選的宦官黃皓胡搞亂搞,最終導致蜀國走向滅亡。事實證明劉禪根本不是一塊當皇帝的料。
諸葛亮必須死死的咬住權力,才能保衛住自己丞相的地位,更是保住先主劉備所打下來得基業。因此,諸葛亮在功成身退之前不會放權,也不可能放權。
而且諸葛亮權力大,也是因為劉禪放權給他。劉禪知道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國家沒有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人選。換了其他人當丞相,搞不好整個蜀漢都要完蛋,他這個皇帝也別想當了,說不好命都保不住。
諸葛亮為什麼帶兵上殿?
漢代上朝的規矩和明、清兩代完全不一樣。漢代的“上朝”主要指的是初一、十五的“朝見大會”。
這種做法,一來能夠加強政治決策的隱祕性,二來能夠使權力集中在皇帝的身上。 “朝見大會”就像高中生們上課間操一樣,文武百官需要穿好朝服、解下佩劍,而且入殿時不能穿鞋,只能穿襪子。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特賜蕭何“劍履上朝”的待遇;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迫特賜曹操“帶兵上朝”的待遇;東晉時期,晉明帝調派六十名虎賁軍士兵不分晝夜的保護桓溫的安全,並且允許桓溫“帶兵上朝”。
劉禪稱呼諸葛亮為“相父”,他對諸葛亮的尊重和敬仰非同一般,在此情況下,劉禪特別批准諸葛亮可以帶甲士百人上朝,表示自己對諸葛亮的重視。
而且《晉書》中所謂的“帶甲士百人上殿”,並不是說諸葛亮把上百名甲士帶進了宮殿中,保護諸葛亮安全的甲士只能在宮殿外待命,並不能跟隨諸葛亮入宮。
三國志裴松之注載: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事在亮集。
很明顯,這裡所記載的虎賁衛士。這是皇帝賜予大臣的禮遇殊勳,被一些文盲斷章取義了。況且,諸葛亮已經開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無鉅細,都是諸葛亮決定的,諸葛亮總共在劉備死後掌權11年,前三年為劉備守孝,最後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間還有一年南征,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劉禪的朝廷來上朝,或者很少來,沒有必要搞這個排場,這也不符合諸葛亮的一貫作法。
如果真的諸葛亮是一大權臣,以陳壽和諸葛亮的恩怨。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形象會有這麼正面?想想也知道。
-
6 # 青田視野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這句話雖然講的是東晉權臣桓溫,但也間接表明一個事,諸葛亮曾經帶著百名士兵入朝,帶著武器面見皇帝。
這是什麼道理?入宮見聖上如何能攜帶利器,又怎麼可以帶士兵?作為世人眼中的忠臣,諸葛亮為何有這樣不敬天子,甚至是威脅天子的舉動呢?而且為何劉禪已經成年了,諸葛亮還不歸還權柄給劉禪,反而仍是自己理政呢?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白帝託孤,臨危受命
《出師表》記載,“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當初關羽鎮守荊州,眼看就要攻下曹魏在此地的勢力範圍,給其一個下馬威,同時擴大自身威勢。誰曾想,原本是盟友的東吳早就與曹操勾結,趁著關羽北伐,狠狠地偷襲其後方。好巧不巧,又碰上鎮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叛變,打得關羽措手不及。
這一戰,不僅沒能如劉備預想的那樣為關羽討回公道,反而大敗,蜀漢的兵力被消耗,自己也因此患病,身體每況愈下。不僅如此,剛剛建立的政權還面對著曹魏與東吳的虎視眈眈。想到此,劉備更是徹夜難眠,故而身體越發虛弱。這可不正是“敗軍之際”“危難之間”嘛。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劉備知道自己不行了,於是招來諸葛亮,把身後之事託付於他,命他照顧好蜀國,順便輔佐自己的兒子。他甚至還說,若是自己的兒子不堪大用,“君可自取”。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用在他身上,實在不為過。
那麼這樣一個一心為蜀的人為何不還政於劉禪,又為何要帶士兵與武器入宮呢?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首先來說說帶士兵與武器入宮這件事,這其實是我們誤會了這句話。古代文言文一般是省略主語的,這裡的“詔溫依諸葛亮故事”就是如此。“詔”是動詞,在這裡是謂語,它的主語自然是朝廷,是皇上。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朝廷下詔,給予桓溫諸葛亮那樣的待遇。
斧鉞這一類事物,不僅僅是兵器,更是權力的象徵。賞賜這些給臣子,其實是代表朝廷對忠臣的信任與嘉獎。所以,諸葛亮受到這些賞賜,其實是劉禪對他的尊敬與信任的表現,是他的忠貞高節體現。
所以為了大局考慮,為了蜀漢的長期存亡,諸葛亮並沒有讓劉禪獨掌大權。但這也不代表他要取代劉禪,自己稱王。從前後出師表中那些情真意切的句子,還有其中蘊含的為君之道,咱們都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一片赤誠之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從來不是不還政給劉禪,只不過是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教劉禪長大,等他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有魄力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還沒有等到這一天,就永遠地離開了。只能帶著滿腔遺憾與疲憊,在地下長眠。
諸葛亮這一生,為國為君,為民也為天下,他的忠貞死節,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值得每一個人欽佩。
-
7 # 喜洋洋111888
無它,勿妄測之。蓋窩鬥也就一混吃混喝皇二代罷了。軍政一把手進宮隨行甲兵百人再尋常不過,再則皇叔託孤`窩鬥見孔明要叫爸爸的,那個相父、貨真價實!
-
8 # 朵朵佬爺
諸葛亮肯定是還政了的,至於帶甲百人入宮,我沒印象了。有人把諸葛亮的軍政大權當成了皇帝的權力,非也。諸葛亮的職位是丞相,劉備把大權交給諸葛亮,是要諸葛亮輔佐劉禪,諸葛亮如果把軍政大權交了,還怎麼輔佐劉禪。事實證明,劉禪不是英明之主,是一個庸庸碌碌之人,易於受人挑撥,沒有什麼主見。歷史上,如果君主獨裁,成功案例太少,君臣共治,效果好一些。劉禪和諸葛亮屬於君臣共治型的,這是劉備的臨終遺囑。
回覆列表
首先,帶甲士入朝面聖,是一種禮儀和榮耀。
諸葛亮是丞相,又是託孤重臣,更是劉阿斗的“亞父”,
這點榮耀和權利都沒有麼?為國為民這點待遇都不值得麼?
再者說,古代本來就有重臣:加三錫,帶甲入朝的傳統。
諸葛亮本來就是文臣,沒有啥武功,為國為民得罪了不少人,
要是沒有這些軍士的護送,早就被仇人給滅了。
其次,不是沒有還政權給劉禪,而是,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成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不務正事,諸葛亮只好挑起了擔子。就像一個公司,老闆只想當甩手掌櫃,總經理髮號施令,
你能夠說:哎呀,總經理太煩了,居然奪了董事長的權利麼?
你看諸葛亮死後,劉禪的表現就知道了。
別人魏國老鄧的遠征軍就那點人,僥倖打了一場勝仗,他居然就投降了。
劉禪稍微爭氣一些,組織一下抵抗,都不可能亡國啊。
要知道,那可是蜀國的大本營,各地的軍隊都在趕來勤王。
而且老鄧那點兵馬,明顯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守城半月,耗都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