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史論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

    以前我一直覺得是因為曹操、孫權家到南陽不通高鐵,後來才明白不是這麼回事。

    言歸正傳

    說到“三顧茅廬”的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講述是,在公元二零六年冬天到公元二零七年春天的這段時間裡,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禮賢下士,帶著大將關羽和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的草廬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其間,諸葛亮闡述了著名的《隆中對》,也就是“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後來,諸葛亮在《出 師表》中也曾提及此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的出山,算是改變了一個時代的命運,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在沒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被曹操追得四處亂竄,如果不是請到了諸葛亮,他早就被曹操給滅了。

    不用多想,滅完劉備,曹操緊接著就會幹掉孫權,如此一來,日後哪裡還有司馬家族建立晉朝的機會,曹魏統一天下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於是,一個疑問便產生了,那就是放著諸葛亮這樣一個百年難遇的人才,為何曹操不請卻便宜給了劉備呢?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都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關鍵在於沒出山之前,諸葛亮隱藏的太深,養在深閨人不識,最後反倒讓劉備得了先手,可問題是,像賈詡這樣出身貧寒的人很難被發現,倒情有可原,但諸葛亮卻不一樣啊。

    要知道,諸葛亮的老丈人那可是劉表的連橋,用今天的話講,諸葛亮老婆的姨夫,就是荊州市委書記,有著這層關係,在整個長江流域,諸葛亮早就名聲在外了,既然知道諸葛亮的能耐,曹操卻對其視而不見,難道是曹操不夠重視人才?

    這種觀點也立不住腳,看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曹操對人才重視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劉備和孫權,首先,在選擇人才這點上,曹操是無論貧賤,不計出身的,像謀士荀攸、郭嘉、賈詡等人,都是貧寒子弟,武將方面的張遼、徐晃、典韋等人,也都出身卑賤。

    另外,在用人上,曹操也是唯才是舉,不計前嫌,比如陳琳原是袁紹的謀士,曾寫過檄文,痛罵過曹操祖 宗三代,可陳琳被俘後,因為愛惜其才華,曹操照用不誤,而為了遍尋能人,曹操甚至到了不計人品的程度。

    曾經曹操就廣發過三次《求賢令》,其中一條就特別強調,只要你能力強,哪怕你有過劣跡,我也既往不咎,照樣重用,關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對於死對頭劉備手下的這位大將,曹操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但奈何關二爺“身在曹營心在漢”, 最後還是不顧一切回到了劉備的身邊,按照曹操一眾手下的意見,就應該一箭把關羽射死完事,可出於愛惜人才的心裡,最後曹操還是讓人把他放走了。

    既然曹操在選賢上,已到了如此“求才若渴”的地步,那他到底為什麼不請諸葛亮呢?其實,有一個非常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被很多人給忽略了,只要細細咂摸下曹操的“求才史”,你就會發現,他手下的干將,無論介紹來的還是應聘來的,亦或是俘虜來的,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別人投奔他。

    即使你這個人的能力再大,想讓曹操低下頭去求人,那也是萬萬不可能的,裝孫子的事,曹操幹不來,而諸葛亮恰恰就喜歡來來回 回的考驗你,折騰你,試想,諸葛亮的這種傲氣,連張飛都受不了,換做曹操的脾氣,也別什麼求賢不求賢了,早就大嘴巴子扇上了。

    換句話說,就是曹操這個人太好面子了,在這一點上,劉備正好與他相反,不怕丟面子,只要是被劉備看上的人才,別說低頭裝孫子,你就是把他弄得顏面掃地,他也照追不誤,不得不說,為了所謂的面子,曹操錯失的不僅僅是諸葛亮這樣一個絕世人才,關鍵是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給您分享更多有趣的歷史小知識。

  • 2 # 壹湖

    諸葛亮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一個人,他本人也自視甚高(常自比管仲樂毅)。從他輔佐劉備一步步創造蜀漢的經歷來看,他是個雖然有著天縱之才,卻也是個安分守己的忠誠之士。

    那麼,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去輔佐挾天子的曹操呢?況且曹操集團的實力在當時已是天下第一,諸葛亮去了曹操集團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東吳集團對諸葛亮來說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東吳具備一定的實力基礎,按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東吳的成功概率更大。只需拿下荊州或者合肥作為發力點,之後一步步蠶食接壤的各州郡,或者延著隆中對的規劃取西川漢中後再與曹操對決,勝算很大。

    當然,這樣一來,有一個問題是不可迴避的,那就是曹操不會看你東吳一步步坐大,或許沒等你取西川,他已經集中火力把你東吳亂拳捶死了。畢竟以上的假設都是建立在諸葛亮沒有投劉備的前提下的,沒有劉備集團與之爭鋒,曹操就不用分心其他,一門心思打東吳。

    再回到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投東吳的問題。

    首先,沒有徐庶的大力推薦,東吳也許不知道有諸葛亮這麼一個人存在呢。那諸葛瑾呢?他有沒有向東吳推薦過他的弟弟?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也無從考證。即使知道,孫權會不會放下身段三顧茅廬去求諸葛亮出山?我覺得,孫權也會親自去,但是不會連去三次。

    而諸葛亮本人的意願呢?我覺得像他這樣的世外高人,不能按常理去猜測,也許我等燕雀怎麼也琢磨不透諸葛亮的鴻鵠之志。也許,他真的如徐庶所說的,沒有合適的主公,他就自己創造一個主公出來。

    那麼,一窮二白的劉備,你準備好了嗎?大獎砸到你頭上了。

  • 3 # 2020史話史說

    我們來看下這個時間點:建安十二年(207年)

    在公元207年的“東漢”勢力劃分的情況是什麼呢?

    這年,劉備擁有一塊小小的地盤;這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又去打烏桓,迎來了人生當中的頂峰,近乎整個北方都握在手上,袁紹的殘餘勢力被消滅殆盡,曹操這年真的很忙;這年,孫權忙著去徵黃祖……

    這些“梟雄”都在忙著爭地盤,將爭地盤放在了第一位,因為他們手下的能臣武將都夠用,沒有達到奇缺的地步……

    這一年,劉備手上僅僅有武將,能夠進行戰略層次定位的“軍師”是沒有的,劉備在這個千載難逢的“空隙”,抓住機會,能夠認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在自己的短處方面進行補充,並且尋求這方面的補充,而身處的地理位置也給其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我們不能光談當“主公”的,我們還要來談談臣下諸葛亮,借用演義中的煮酒論英雄來說,諸葛亮也許和羅貫中的想法是一樣的,不過他的哥哥在江東,根據“世家子弟”的習性,首先就否決了投奔孫權賬下;至於曹操,還真別說,在他的候選名單上,此時諸葛亮的名聲是有了,但是還不夠大,曹操頂多是聽過而已……

    曹操此時卻正在進行封賞,手下立功的都享受到了戰勝的果實,曹操此時真的是兵強馬壯,如果沒有他看中的人的推薦,此時的諸葛亮的名聲難以“撼動”曹操進行“邀約”,諸葛亮多麼聰明的一個人,與其我眼巴巴的去投靠,得不到重視,我還不如從候選名單裡重新選擇呢;

    此時的勢力也就剩下“三劉一張”,用簡單的排除法都可以知道諸葛亮將要怎麼辦,而且相信大家都看過《隆中對》,裡面的三分天下這個說法,真的是萬金油式的說法,換做劉表、劉璋等等任何一位帶入進去都同樣適用,趕得巧的劉備成功的將自己帶入其中,是因為他的品性和能力,以及擁有爭霸天下的潛力,此時的劉備全面接收了諸葛亮在南陽這個地方的“朋友圈”,為之後“吞併”劉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短短一年的時間,劉備取代劉表,之後更是取代劉璋,用大家都說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試問投靠曹操、孫權會給他帶來這些極具“成就感”的東西嗎?

    也許在諸葛亮那個層次的思維已經是:開局不給我地獄般難度,就不給我面子的情況,而不是我們這種“渣渣”,想怎麼簡單就怎麼來的簡單思維。

    你覺得呢?最後感謝下天地史話的地圖

  • 4 # 史說新知

    這個問題要拋開《三國演義》來看,因為寫書的羅貫中是有的放矢,也就是是先有了目標才側重描寫的。

    羅貫中為何正統化劉備,奸化曹操,邊緣化孫吳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備稱不稱帝都是漢,曹操後人建了魏,而孫權偏安建立了吳國,而漢才是正統,這也是封建王朝最看重的東西。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被誇大了的,所謂臥龍鳳雛也是後人評價而已。那麼諸葛亮這個人在當時的名氣到底有多大呢?

    無論是袁紹,曹操,還是孫權,他們陣營的謀士大將大都是有世家身份的貴族後裔,即便是曹操號稱收天下賢士如其囊中的目標也大多是名門中人或後人。所以在他們眼中,諸葛亮是不夠資格讓他們屈尊去請的。

    劉備就不一樣了,他本身就是賣鞋的出身,雖自稱皇叔,卻並不為大家所承認,所以有能耐的貴族是不屑與之為伍的,他所能找的也都是一些草莽英雄。到最後有了本錢,這才收服了諸多名將。

    陶潛最後把地盤送給了劉備,所以即便諸葛亮有點名氣,那也是劉備近水樓臺先得月。至於孫吳,離得太遠了,別說他不知道有這號人,就算知道也時鞭長莫及。(後來有人給他推薦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孫權就毫不猶豫的收歸帳下了,還稱之為“神交”好友。)

  • 5 # 胡博之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當時的劉備正缺少一位能夠輔助自己打贏天下的高人俊才,所以他開始了艱辛的“三顧茅廬”,最終真是“苦心人,天不負”卻“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抱得奇才歸”!這是劉備比起曹操孫權懂得“廣納賢才”的一種“新戰略”!

    劉備愛才若渴、惜才如命、疼才像軀一樣的虛懷若谷。索性他一如既往、從始至終的“三顧茅廬”,在他的情真意切的邀請下,諸葛亮的“鐵石心腸”也被劉備的“鐵血丹心”感染融化掉了,不得不答應劉備的邀約。此時此刻,劉備曾經會許諾給諸葛亮當一位“國家軍師”,在幕後運籌帷幄那些英雄豪傑,真是發揮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啊!

    劉備敢於低下身段,也是一種高風亮節、能屈能伸的表現。堂堂一國之主,能夠如此放下“身位”去哀求一位素昧平生的人來做輔佐,沒有一定的勇氣,那是不會有“放長線,釣大魚”的結果的!人嘛,不管你心比天高,還是力大無比,假如沒有一點“心計”是很難獲得他人的信任與追隨的。當時,劉備就凸顯一種非常另類的“求才方式”了,讓我們後人覺得不可思議卻佩服的五體投地也。

    劉備與眾不同的謀略方式,當時正是在“三國鼎立”的關鍵時期,講究的是軍師奇才的最大化“人盡其才”。雖然劉備求得諸葛亮的幫忙,但是諸葛亮無愧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以一當萬”的“軍師指揮家”!劉備看人還是比較準確的,不會看走眼,而他謀略的方式卻令人出乎意料的。帶兵打仗,是劉備的強項,也是他英勇善戰的過硬本領。如果沒有諸葛亮的每次胸有成竹、志在必勝的相配合,劉備也是會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的。因此,劉備懂得保護和愛惜自己的得力干將,特別對諸葛亮“寵愛有加、恭恭敬敬”!如此一來,就會使得諸葛亮為劉備出生入死而“不計酬勞”的捨生取義,彰顯出劉備與諸葛亮的堅如磐石的“兄弟情義”!

    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諸葛亮為劉備打下江山,心甘情願的付出了一生心血,劉備看在眼裡牢記心底。日後,劉備更加對諸葛亮視為自己的“父親大人”一樣款待,這是劉備最為懂得做人的可取地方!

    說到這裡,順便點一下曹操和孫權吧,為什麼曹操孫權沒有及時去尋找諸葛亮?可能是他們倆個自以為是自己的國家已經“人才濟濟”了,沒有必要再去找一位“不知底細”的人了。這是他們兩人心胸狹窄的個性,也許他們倆“同屬一類”的“小氣之人”,從而沒有膽識與卓識去“拉攏人才”,以致諸葛亮這麼好的“一條臥龍”竟然被劉備“三顧茅廬”就“降服歸籠”!

  • 6 # 有雪片片57321

    因為曹操與孫權在孔明出山之前,從來就不知道這世上還有臥龍鳳雛的存在,倒不是他們孤陋寡聞,沒有敬賢之心,而是諸葛亮就不許他的名字傳到曹操與孫權的耳中,那麼諸葛亮是如何做到的呢?

    諸葛亮居住於南陽臥龍崗,他的兄長諸葛瑾就在東吳孫權帳下做幕賓,可笑孫權從來不知世上還有一個王佐之才的諸葛亮,若不是諸葛亮自己禁住了哥哥的嘴,只怕臥龍崗的茅廬之中要賓客盈門了!諸葛亮生平有四個好友,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還有就是那個為母親而屈身進了曹營的徐庶徐元直,孔明的這四個朋友務於精純,都是世所罕有,腹懷韜略的奇才,他們瞭解孔明的性情,首先出山而謀取功名就已經違背了淡泊明志的本性了,何況還讓他去輔佐曹操這樣明擺著篡漢之賊呢?孫權雖然豪傑,然而於漢室天下大約也是謀私之心,只有劉備忠君愛民,是真真正正為百姓著想的仁人君子,所以徐庶本不想推薦孔明出來嘔心瀝血,一來可憐劉皇叔一腔忠君報國之志,缺乏賢人輔佐;二來可憐天下百姓與漢室皇帝為曹操所欺;諸葛亮縱然圖清淨不願意理會塵俗之事,然而為了天下萬民也就無可推脫了,所以徐庶走馬薦諸葛,敢說出諸葛亮名字,也不算對不起友人了。

  • 7 # 文字春秋

    這個原因並不複雜,首先諸葛亮祖籍山東,後來才遷居到荊州,不是當地世族大家。

    孫權根本看不上他這種外來人員,而劉備也是北方人流落到此,當地名士也看不上劉備,所以劉備與諸葛亮同病相憐,這才會三顧茅廬請他出山。

    另一個原因是諸葛亮才能一般,曹操和孫權對他不感興趣。

    由於《三國演義》影響巨大,讓很多人產生了錯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百戰百勝,無所不能,是傑出軍事家。

    但是,《三國演義》是文藝作品,對諸葛亮進行了極度誇張美化,與真實的諸葛亮差距很大。

    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非常平庸,並沒有特別過人之處。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種種神機妙算,大多是移花接木,甚至無中生有。

    比如,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火燒新野根本不存在,草船借箭是孫權,空城計是趙雲。

    赤壁之戰總指揮是周瑜,借東風,連環計,三氣周瑜也都沒有。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全部失敗,公元229年,二次北伐,諸葛亮率數萬大軍攻打陳倉,而陳倉守軍只有一千多人,結果攻打二十多天也未能破城,諸葛亮無可奈何,只好退兵。

    諸葛亮終其一生也沒有指揮過著名戰役,稱他軍事家是名不副實。

    《三國志》中說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陳壽的評價非常中肯,諸葛亮擅長民政治理,軍事才能是弱項。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甚至低於劉備很多,蜀漢發展壯大主要功績是劉備的,劉備主政下,逐漸佔據荊州,進取西川,攻佔漢中也都是劉備親自率軍,親力親為。

    劉備雖然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可從沒有在軍事上重用他,劉備率軍進攻西川,帶著謀士龐統,讓諸葛亮留守荊州管糧草。

    劉備領兵攻打漢中,謀士是法正,又叫諸葛亮鎮守成都管後勤。

    說明劉備對諸葛亮判斷很準確,他為人謙虛謹慎,只適合做後勤民政工作,根本不擅長軍事謀略。

    事實也證明了這些,劉備主政時,蜀漢不斷髮展壯大,佔據荊州,攻取西川,進佔漢中。

    可劉備死後,換了諸葛亮主政大權,蜀漢再也沒有任何發展,一連串北伐戰爭全部失敗,耗費錢糧,百姓窮苦不堪。

    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是紙上談兵,並沒有實用價值,《隆中對》計劃,將來荊州、西川兩路出兵北伐中原,可他卻沒想到荊州淪陷。

    諸葛亮以為北方百姓都懷念漢朝,只要打出漢朝旗號出兵中原,百姓就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結果他率軍北伐時,卻遭到北方軍民拼死抵抗。

    諸葛亮才能一般,卻又忠於漢朝,立志匡扶漢室,與曹操、孫權的目標大相徑庭,道不同不相為謀,而且曹操孫權手下人才濟濟,謀士很多,他們自然不會邀諸葛亮。

    當然諸葛亮也有巨大功績,他率軍平定南中,深入雲南,拓展了中國西南版圖,使西南地區完全歸附中原王朝,因此諸葛亮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崇高威望。

    而且諸葛亮忠心耿耿,勤政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後世統治者的忠臣典範,歷代王朝都大力宣揚,也讓諸葛亮名垂青史。

  • 8 # 修車的劉海柱

    說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家族戰略,不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而是諸葛亮和諸葛家族選擇了劉備,他們同樣也選擇了曹操和孫權。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家族。

    諸葛家族簡介,三大特點:起點高、人才多、戰略深

    首先諸葛家族絕對是當時荊州乃至三國勢力極其強大的家族,諸葛亮絕非南陽一個普通務農者。我們來回顧下諸葛家族的發家史和發展路線。

    1.起點高。西漢文帝時,朝廷為了追賞秦末農民起義軍名將葛嬰反抗暴秦所立戰功,賜封葛嬰孫子為諸縣侯,並世居於山東諸縣(現在叫諸城)。葛氏家族感念漢文帝的恩情,將姓氏與地名合併改稱“諸葛”,諸葛家族從此發跡,而且直接從封侯開始,起點之高少有人及。

    2.人才多。祖上發跡後,漢元帝時期,諸葛家族第一位大人物出現了,他叫諸葛豐,此人德才兼備少年成名,仕途一路順風順水,最終官至光祿大夫(大夫中的最高職務)。但是此人性格剛直,得罪了很多人,最終被貶老死家中,此後諸葛家族近200年與漢代官場無緣,默默發展。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朝廷人才匱乏,各地諸侯都在大肆招募能人志士,諸葛家族的後代們趁勢而起,先是諸葛珪當上了泰山郡郡丞(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他弟弟諸葛玄當上了荊州牧劉表的屬官(地方老大的文職祕書)。諸葛玄就是諸葛亮的叔父,此時諸葛亮14歲,父親去世,叔父去荊州上任時帶著他們兄弟姐妹,並撫養長大。諸葛玄是眼光高遠之人,到荊州後快速關聯本地氏族提升家族勢力,將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到了蒯氏家族和龐氏家族,這兩大家族在荊州樹大根深,尤其是蒯氏為荊州第一大氏族。從此諸葛家族在荊州站住腳跟,成為本地大族,家族的年輕人可以有充分的學習發展環境,從此人才迸發。

    3.戰略深。諸葛家族在荊州穩定後,家族的發展戰略就有了新的變化。東漢末年群雄爭霸,鹿死誰手仍未可知,所以第一階段諸葛家族在等待,並沒有貿然的下本,而是等局勢明朗。這就是為什麼三國初期並沒有諸葛家族的影子。隨著曹操和孫權勢力穩固,諸葛亮在內的家族成員,分析出天下大勢,即諸葛亮告訴劉備的隆中對,家族開始派人分線發展,化解風險,將家族人才向魏蜀吳三家同時輸入,保證無論最終哪個國家統一天下,諸葛家族都可以利於不敗治理。可見諸葛家族戰略明晰,眼光長遠。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勢力分佈

    《世說新語》中描述:“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蜀漢

    諸葛亮一支,以諸葛亮為首,官至蜀漢丞相,權傾朝野。

    我們通過上述諸葛家族的發展歷程和三國時期家族勢力分佈來分析,諸葛亮追隨劉備應該是家族整體戰略,因為諸葛誕、諸葛瑾已經去了另外兩方,所以諸葛亮在等待劉備即蜀漢一方,和現在的投資風控一個道理,所有錢不能放一處,所有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裡,這樣無論天下最終如何變化,誰稱霸,最終諸葛家族長盛不衰。劉備呢此時在荊州寄人籬下,想盡快立住腳,徐庶推薦的諸葛亮就是絕佳人選,缺謀士正好諸葛亮是頂級謀士,卻勢力正好諸葛家族在荊州勢力強大,得到諸葛亮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使,怎能不去三顧茅廬。此做法正好和諸葛家族戰略高度吻合,所以諸葛亮才能最終出山追隨劉備。

    可惜萬萬沒想到,最終折騰了100來年,魏蜀吳全廢了,諸葛家的雞蛋全碎了,司馬氏一統天下,最終諸葛家族只得返回山東琅琊繼續平靜生活了,可謂人算不如天算啊。

  • 9 # 酒醉憶往昔

    因為三方勢力劉備最弱,而諸葛亮寸功未立,名聲不顯,也只有劉備才肯放下身段給足諸葛亮面子,至於諸葛亮到底有多大能耐,劉備心裡也沒底,沒想到撿到“寶”了。

    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傲氣,本事越大架子越大,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明明想幹一番事業,非要假裝清高。諸葛亮若是真想隱居,就不會和劉備高談天下大事,而是假裝糊塗,換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雲遊”去。

    再看當然形勢,曹操、孫權都在招兵買馬,只要有才能的人都會受到重視。若諸葛亮肯放下身段,主動呈獻“簡歷”,估計也就沒劉備什麼事了。

    諸葛亮的才華不為曹操和孫權所知,所以都沒去請他,諸葛亮本是出身官史之家,若是真的表現出不一樣的才華來,曹操和孫權早就派人去請了,即便請不到,也要想辦法除掉,絕不留給對手。

    再看劉備,當時已經46歲了,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比較短,到了這個年齡,可想而知劉備心裡有多著急,只要有一線希望劉備都不會放棄,而諸葛亮就是給他一線希望的人,所以才有“三顧茅廬”。

    諸葛亮和劉備這兩個人,一個恃才傲物,一個是“飢不擇食”,兩個人一拍即合,自然就走到一起。

  • 10 # 狼群講歷史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被譽為一段佳話,充分展示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同樣的也說明,諸葛亮恃才自傲、寄貨可居,不願意隨隨便便的就把自己給賣了。

    自稱臥龍,又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不是一般人還真不敢這麼稱呼自己。那麼問題不禁來了,為什麼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吸引到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呢?

    一,諸葛亮並不在曹操、孫權的勢力範圍內

    劉備是公元206年的冬天去三顧茅廬的,這個時候的天下大勢,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孫權也穩定了整個江東的局勢。此時如果非要找一個,可以和他倆一較高下的人出來,也只能是荊州的劉表。

    劉表手上擁有著十多萬大軍,即便是曹操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拿下,就更不要說孫權了。試想,當劉表知道,曹操和孫權的人在他的地盤上,挖他的牆角,劉表會是什麼反應?

    二,曹操和孫權身居高位,也不願意放下身段

    公元206年的曹操,早已經是大漢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擁有幾十萬軍隊。

    孫權也是如此,位居吳侯,擁有江東六郡,東吳水軍更是天下無雙,他倆都已經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

    這個時候,讓他倆親自前往鄉下去請諸葛亮,對位居高位,常年對別人發號施令的上位者來說,的確是有些困難,甚至是不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曹操和孫權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已是人才濟濟,能安排的重要崗位都已經有人了,更何況曹操和孫權,也不會一開始就給諸葛亮重要崗位,畢竟那時候的諸葛亮,並沒有什麼經驗,可以說是簡歷空白。

    如果曹操和孫權直接就給諸葛亮一個高管職位,那肯定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他們會覺得,憑什麼自己跟著主公奮鬥這麼多年,結果一個剛剛加入的就能獲得跟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職位還更高的崗位?

    四,自稱臥龍,但諸葛亮並沒有實際經驗

    諸葛亮自稱臥龍,又天天以管仲、樂毅自居。但要是問他有過哪些成果,不好意思還真沒有。

    這就好比,有個人天天自稱是馬雲、馬化騰,但一番詢問下來,不僅沒錢甚至還沒有工作,我們就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只會說大話沒啥實力的人。

    那時候的諸葛亮就是這樣。已經26歲,卻還在鄉下種地,的確是很難讓人相信,他是有真才實學。

    就這麼的,基於這4點原因,曹操和孫權最終都沒能發現諸葛亮,就更不要說三顧茅廬,去招攬諸葛亮了。

    而當時的劉備正處於人生低谷期,手上的確是沒有什麼人能用,急切需要一位合夥人來當他的軍師。正好又有徐庶的推薦,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倒不如去碰碰運氣,萬一呢?

    於是,諸葛亮便加入了劉備陣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為下賤心比天高)哪幾件事或哪些描寫可證明晴雯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