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尼古拉斯憶心

    《三國時期》諸葛亮執政期間,蜀漢為何無人可用? 蜀漢勢力是三國之中最弱的,無論是地盤,還是人才,基本沒法跟曹魏和東吳比較,以至於蜀漢是第一個被滅的。

    執政11年的諸葛亮到底犯什麼錯誤,導致蜀中無大將?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諸葛亮博古通今,堪稱曠世奇才,無論是智謀,還是內政,都屬於上上乘之選。 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到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執政11年,事無鉅細,處理得貌似妥妥當當。 但是,在識人,用人,以及培養人才方面,諸葛亮卻是薄弱至極。 其犯下的錯誤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擅長打擊壓制政敵人才。

    諸葛亮執政之後,基本上為了壟斷權力,過分的打擊政敵人才,比如李嚴,廖立,彭漾等。 李嚴,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之一,留鎮永安,統領內外軍務。其本人也非常有才,屬於劉備集團之中的東洲派系與益州本土豪族派系關係密切,主要是牽制諸葛亮,不過幾年後,諸葛亮為了保持荊州派系利益和蜀漢政權的穩定,只能對李嚴痛下殺手,被罷黜為平民。

    諸葛亮執政之後,雖然有意的提拔後勁,培養人才,但是卻不太理想,無論是楊儀還是馬謖,或者蔣琬和費禕等,他們或多或少,都缺乏獨擋一面的能力。 主要問題,還是諸葛亮執政的時候,一般獨斷專行,事必躬親,基本不會讓這些人獨自去參謀或者處理事情,以至於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楊儀與魏延的矛盾,逼反魏延;馬謖的放縱,導致街亭之敗;蔣琬和費禕,成為狹隘的荊州利益的保守派。

    (3)不擅長大膽起用人才。

    劉備識人之明,大膽啟用魏延堪稱典範。然而,諸葛亮執政期間,連老將趙雲都不敢大膽啟用,更別說魏延,廖化,王平等一干名將了。 每次北伐都是親歷其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執行,完全忽略手下大將的個人意志的軍略,魏延的“子午谷謀略”算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這樣不僅僅侷限了自己的視野,更限制了屬下由部將往大將的發展。 綜上所述,諸葛亮執政11年,其實都是他自己帶著一幫武將,以北伐為口號,掌握國之權柄,順帶解決掉自己的政敵,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無意義的征伐。

    歷史告知我們,事實的確如此!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的諸葛亮,竟然在識人用人方面的能力極差。導致他一死,蜀國就只能等著被滅!

  • 2 # 問道與易

    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實是領導無能所致,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高祖起兵時小小沛縣亦多將相之才,偌大一個蜀國怎麼可能無人才可用?

    能夠審時度勢、知人善任,方有王者之才!而諸葛亮雖謹小慎微、事必躬親,卻是輔弼之才,而非王者之才。

    蜀國當時的國力應當外和吳、魏,內圖富強,以待天時有變再奪天下,而諸葛亮卻排除異己、獨攬大權,不聽忠言一意孤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中原,所以可以說蜀實亡於諸葛亮!諸葛亮不過是被後世文人士大夫神話了而已!

  • 3 # 青鑑文史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被塑造成千古賢相、智慧的化身。其實人無完人,是人都有缺點,諸葛亮也不例外。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和諸葛亮的用人上的缺點有很大關係。具體說,諸葛亮在用人上,存在著太重德和任人唯“親”兩大缺點。

    一、諸葛亮在用人上有道德潔癖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極為苛刻。用現在的話說,要群臣“又紅又專”,如果此人只有才幹,品德有缺點,諸葛亮輕則棄之不用,重則找個理由殺掉。

    例如,彭羕為人不拘小節、狂放不羈。他拜見龐統的時候,不顧龐統正在會見客人,直接躺在了龐統的床上,龐統送走客人後,彭羕要求上酒菜,然後才談正事。通過交談,龐統認為彭羕是個大才,“大善之”,龐統將彭羕推薦給了劉備。劉備也認為是奇才,大家都知道,劉備的特長就是識人。

    但是諸葛亮看不慣他的做派,數次在劉備跟前說彭羕的壞話,說他“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劉備漸漸疏遠了彭羕。

    懷才不遇是每個人才人心改變的發端,主帥總像賊一樣防著屬下,屬下的心能不起變化嗎?

    彭羕失望之餘,才會去勸說馬超自立。當時彭羕對馬超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雖說彭羕的口氣有些大,其實也是對自己才華和能力的自信。

    彭羕因為罵了句劉備老兵,勸了幾句馬超,要建功立業,不要當鴕鳥,被殺,當時彭羕37歲。

    再說說廖立,諸葛亮將其和龐統並列的人才。在劉備死後,廖立認為才能不亞於諸葛亮,但是沒有得到重用,發了幾句牢騷,認為劉備放著漢中不取,與孫權爭奪荊州,不僅勞師遠征還丟了三郡;關羽剛愎自用導致丟了荊州。諸葛亮以此為藉口,將廖立廢為平民,發配到汶山郡,一身才華埋沒在山野中。

    此外、劉封、魏延、李嚴、楊儀這些人才的凋零,諸葛亮均脫不了干係。

    二、諸葛亮的任人唯“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諸葛亮任人唯“親”,這個“親”,有兩層含義:

    《三國志·馬良傳》裴注,“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匪淺,在馬良死後,諸葛亮將馬謖當做子侄看待。因為這層關係,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放著軍中宿將魏延和吳壹等人不用,才會提拔培養馬謖。

    如果說馬謖得到重用是因為和諸葛亮的關係近,那麼蔣琬受到重要,除了自身能力外,蔣琬的經歷、品德與他非常相似。

    諸葛亮北伐時,蔣琬“足食足兵”;諸葛亮稱讚他“託志忠雅”,二人志趣相投,諸葛亮曾私下向劉禪推薦蔣琬做自己的繼承人。

    與諸葛亮用人上的潔癖相比,劉備和曹操在用人上有些不擇手段。曹操早年招募眾多人才,唯才是舉,沒有那麼多的道德要求。劉備重用的龐統、法正也不是正直之人。

    三國中,蜀國最先衰亡,人才匱乏是主因。諸葛亮主政期間沒有建立起有梯次的人才隊伍,是蜀國頹敗的根本原因。

  • 4 # 歷史伶俜者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後期陷入了一種很尷尬的場面,姜維北伐期間無大將可用,只能派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其實蜀漢覆滅是必然的,第一它是三國中勢力範圍最小的,第二就是關羽失荊州之後就奠定了蜀國必敗的局面,並且直接引發了夷陵之戰,蜀國大敗。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東吳有儒將,曹魏有良將,蜀漢有猛將”,雖然正史中並沒有“五虎上將”這個稱謂,但前後左右鎮東將軍是確實存在的,包括徵西將軍魏延,那個不是獨當一面的猛將,後諸位大將陸續過世蜀國陷入了一種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雖那時還有王平、句扶、張翼、廖化四人,但都難堪大任。

    有人說是蜀漢後期無人可用是諸葛亮的問題,諸葛亮是荊州派,而法正作為尚書令是溫州派,諸葛亮一直打壓著溫州派,其實不然,用荊州派的人管益州,用益州派的人管荊州這是個平衡的辦法,也是劉備在時就存在的,荊州和益州基本上來講就是蜀漢最重要的幾個城池,防止武將拉幫割據是很重要的,而相互作為別處將領不論是在荊州還是益州都是很難靠自己立住腳的,只能是依附劉備。

    而後說的諸葛亮打壓李嚴一事確是卻有此事,但又味不同,諸葛亮和李嚴同時作為託孤重臣,兩人的路線是不同的,諸葛亮北伐期間李嚴多次不予理會,後因押運糧草延誤推卸責任致使北伐大軍撤軍因此獲罪,廢為平民,你只看到諸葛亮打壓李嚴但你沒看到“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李嚴有不臣之心。

    而魏延被馬岱以諸葛亮遺命“腦後有反骨”所殺這句話是不成立的,即便翻完整本《三國志》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它出自《三國演義》,我曾經多次說過,羅貫中的祖上是漢人,他是有傾向性的,在書中放大了蜀漢的優點兒,是不能作為參考文獻的。

    最後一人馬謖,大家也很熟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這個人是不受劉備待見的,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他喜歡馬謖啊,沒聽劉備的話,常常與他攀談整夜,並對其委以重任,后街亭失守,致蜀軍撤軍,諸葛亮把他殺了,為什麼?違背了作戰命令,讓他駐紮在水源旁他偏要駐紮在南山上,贏了還好關鍵還輸了,不砍他砍誰,劉禪也說“街亭之役,咎由馬謖"。

    我基本上是把現在普遍的觀點否定完了,至於為什麼蜀漢無人可用,沒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沒人。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三國的印象中,總是覺得蜀漢人才缺乏,比如這句”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說明了蜀漢後期已經沒什麼大將了,廖化這個曾經的文官卻來充當武將的先鋒,而蜀漢政權的滅亡,總是被解讀為蜀漢無人才。

    當然沒有人才,確實是蜀漢滅亡的一個原因,但並非主要原因,如果蜀漢後期除了姜維之外,還有其他能獨擋一面的將領來守護成都的話,如果不是諸葛瞻這樣沒有經驗的將領來對抗鄧艾的話,蜀漢也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

    事實上,從劉備公元221年建立蜀漢政權,到公元263年劉禪投降的42年間,雖然蜀漢對比東吳和曹魏政權人才少了,但總體上蜀漢並不是缺乏人才導致的無人可用,而是三個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導致的無人可用,而且這種無人可用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

    無論諸葛亮在世時採取了何種人才推薦制度,但不可爭議的是,蜀漢政權短暫存在的42年中至少有32年時間是因為諸葛亮的人才制度而受益,是諸葛亮的政治遺產所致,諸葛亮在位時發現並提拔了一大批能力超強的人才,比如蔣琬、費禕、姜維、王平、董允等人,全都是道德品質高尚且能力出眾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

    蜀漢四大名相,諸葛亮一個人就提拔了蔣琬、費禕、董允三個人,這不就是諸葛亮的人才選拔嗎,而且這些人才力保蜀漢政權32年江山不倒,這不就是諸葛亮的功勞嗎?

    諸葛亮在臨死前,劉禪派人來問諸葛亮,他去世之後誰可以擔當大任,諸葛亮先後說出了:蔣琬和費禕兩人,蔣琬在諸葛亮去世後執政了12年,費禕在蔣琬去世後執政了7年,合起來就是19年。

    劉禪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遺願任用了這些人才,才確保蜀漢江山幾十年的太平,諸葛亮死後,如果問你劉禪提拔了什麼人才?你能回答得出來嗎?因為並沒有人,大部分中高層人才是諸葛亮在生前就佈置好了局面,劉禪只需要按照諸葛亮的佈置做就行了,所以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人才匱乏並不能怪在諸葛亮身上。

    有句話叫做: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很多時候沒有人才,不是真的沒有人才,而是沒有伯樂來發現人才,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曹操在世時,發現並提拔了那麼多的人才,曹操去世後,你會發現曹魏的人才少了將近90%,你會覺得是曹魏人才缺乏嗎?並不是,是缺少發現人才的伯樂。

    蜀漢政權建立後,諸葛亮執政的時間只有11年,至少在這11年中,名聲非常大的人才,諸葛亮就發現了蔣琬、費禕、姜維、王平、董允,還有像向寵、郭攸之等寫進《出師表》中的人才,都是諸葛亮發現並提拔的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主政,一直到蜀漢滅亡,有將近30年的時間,你發現劉禪提拔哪些人才嗎?很少,談得上人才的就只有一個陳衹,除此之外,劉禪提拔的人中還有黃皓這些的小人,一比較,就很容易發現,人才是否匱乏,不在於地小人少,而在於伯樂是否能發現人才

    蜀漢晚期除了不能發現人才之外,還有三大政治原因限制了人才的提拔:

    一、蜀漢的國策是荊州人管理益州人。

    用外地人來管理本地人,是外來政權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因為外地人沒有本地勢力,就必須得依附於皇權,也就是依附於劉備和劉禪,外地人與蜀漢統治者形成一種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同劉焉當年就是靠外來的東州兵鎮壓益州本地人才穩定政權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用外地人來管理益州本地人,成為蜀漢政權的國策,劉備在世時,採用的是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術,從劉備的託孤就能看出,劉備用荊州的諸葛亮為主輔政大臣,用東州派的李嚴為副輔政大臣,但不管是諸葛亮還是李嚴都不是益州本地人,都是外地人。

    諸葛亮主政時期,將荊州人治理益州作為一項國策流傳下來,蜀漢政權的中高層官員絕大部分是荊州人,比如蜀漢四相除諸葛亮外,全是荊州人,諸葛亮本人也與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即使到了蜀漢滅亡的前夕,蜀漢朝廷的中高導致官員仍然是荊州人,比如鎮守南中的霍弋、鎮守江州的羅憲,都是荊州人,還有廖化、宗預等將領也是荊州人。

    自從關羽220年大意失荊州後,蜀漢政權內所有荊州人就失去了故鄉,成為漂泊在益州的無根之水,人數也不多,荊州人在益州畢竟人數佔少數,蜀漢高層只能從這些人數極少的荊州人中去選擇,難免在質量和數量上就處於絕對的劣勢,這也導致了晚期的人才匱乏。

    二、蜀漢的國力是三國中最弱小的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曹魏佔據天下九州,東吳佔據江南三州,只有蜀漢佔據了一個益州,不僅地盤小,人數少,而且還偏安一隅,蝸居於西南,以蜀漢滅亡時期的人口來比較,公元263年時,蜀漢只有94萬人口,而當時的東吳有240萬人口,曹魏有443萬人口,這就是巨大的人口差距。

    人少基數就小,自然出人才的機率也低,也就導致了晚期的人才匱乏。

    三、常年北伐拖累了人才推薦。

    蜀漢從諸葛亮時代就確定了北伐的方針政策,諸葛亮在世時,五次北伐,互有勝負,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世時,先後發動了11次北伐,常年的戰爭打斷了正常的人才推薦制度,蜀漢的人才舉薦制度類似於東漢的察舉制,先考察人才的道德,沒有道德就無法進入下一步。

    由於常年戰爭,所以必須優先保證戰爭經濟,比如種糧食、運輸糧食、生產軍事器械,整個蜀漢的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都傾向於戰爭,對於非戰爭的事項不受關注,想想也就知道了,你不可能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跟他上表說要推薦誰誰為孝廉吧?

    正是這三個政治原因,再回上蜀漢晚期沒有伯樂,發現不了人才,所以才會導致蜀漢缺乏人才。

  • 6 # 一抹煙塵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是多方面造成的。關羽兵敗荊州,損失了一部分人才。劉備以傾國之兵伐吳,大敗,折損了大部分蜀漢精英。但與諸葛亮也脫不了幹糸。諸葛亮事必躬親,事事親歷親為,這樣使蜀漢很多有能力的人得不到發揮,遏制了蜀漢人才的發展。另外諸葛亮的用人觀念也值得推敲。諸葛亮提拔的人以荊州人氏為主,也就是所謂的荊州派,對益州和東州本地人才實行排擠和打擊。而且諸葛亮提拔重用的人以循規蹈矩為主,只知道做現事,毫無創見,只知道執行。而對有能力有主見有爭議的人棄而不用。反而在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大膽放手使用有能力的人才,如降將王平,讓其獨擋一面,擊敗十萬曹軍入侵。如降將夏候霸,讓他單獨領軍,也取得了不俗戰績。可見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與劉備父子相比是有差距的。這也是造成蜀漢後期人才缺乏的一個主要因素。

  • 7 # 不沉的經遠

    在蜀漢末期確實面臨著人才匱乏的窘境。像魏滅蜀之戰,蜀軍幾個主要軍事將領姜維、廖化、張翼、董厥都已經年紀不小,廖化更是以七十歲高齡帶兵出戰,可見人才之緊缺。有些人把這歸咎於諸葛亮不會發掘人才,但是實際上這卻是錯怪諸葛亮了。

    蜀漢後期無人可用,一是因為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一個,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國土最小,人口也最少。人口少了,這人才自然少。更何況當時益州開發度也不如北方各州。所以自身基礎薄弱,是蜀漢人才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備對於益州來說是一個外來戶,而此前劉焉、劉璋父子同樣作為外來戶,在益州和本地豪強士族大加屠戮,因此益州本土派對於劉備也帶有幾分潛在的敵意。劉備也擔心益州本土的豪強勢力太大的話會影響自己的統治,因此對於使用益州人士非常小心。

    所以在蜀漢初期,掌權者主要是跟著劉備多年的元老派、劉備在荊州招納的荊州派和跟著劉焉入益州的東州派。這幾個派系對於益州本土派來說都是外來戶,也是蜀漢政權統治益州的主要支柱。

    到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時,也基本沿襲此前劉備的用人政策,對於使用益州本土人士非常小心。像他培養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就是荊州人士。

    當然由於失去了荊州,荊州派的人才補充受到了很大的侷限。加上夷陵之戰損失了太多的人才諸葛亮在可能的範圍內,也逐步引入了一些益州本土人士,像張裔、費觀、董和、馬忠、張嶷、王平、句扶、柳隱等人都是益州本土派的出色代表。

    因此就用人方面來說,諸葛亮並沒有犯太大的錯誤,更多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

  • 8 # 歷史吃瓜客

    漢家名號和周公吐哺

    需要說明的是不僅僅蜀漢集團人才匱乏,東吳相對於曹魏在人才方面也可以說是捉襟見肘。這個局面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獻帝劉協在曹操手裡面,漢家的名號還是相當管用的。

    另外,曹操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本人是當之無愧的。僅僅是後來的人或者當時的敵對方認為他是漢賊,但在當時看來他是在匡扶漢室。

    這一點很容易證明,荀彧、程昱跟隨曹操比較早暫且不說,荀攸、郭嘉、賈詡、鍾繇等這些重要謀士都是定都許昌後,同時又是官渡大戰,確切的說是在滅呂布之前來到曹操身邊的。當時曹操的勢力還比較弱,大家看中的就是漢家名號和周公吐哺。

    在知人善任這方面,劉備顯然不能和曹操相比吧,所謂“劉皇叔”的名號哪能比得上漢獻帝本人呢。這是蜀漢集團人才匱乏的主要原因。

    政治文化中心和偏安一隅

    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而蜀漢集團屬於偏安一隅,無論從相對量還是絕對量來說,都相去曹魏很遠。

    事必躬親和錦囊妙計

    劉備在世時,蜀漢集團尚且有一些人才,並且他駕馭的還可以。到了諸葛亮主政時代,貌似就他一個人在幹活了。

    從一方面說,諸葛亮忠誠無雙、鞠躬盡瘁,這是他人品貴重的體現。但是事必躬親必然會挫傷屬下工作的積極性,特別是越有才華的人肯定越有主見,也就越不能接受這樣的領導。

    結語:曹操無論是天時還是人謀都佔了先機,留給劉備的人才確實有限,佔領區域人口基數少,同時又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這是客觀條件。從主觀上說,劉備相對更善於用人一些,諸葛亮的事必躬親給人才培養和發現製造了障礙。

  • 9 # 淡忘憶

    蜀漢後期文臣武將能獨擋一面的人才確實要遜於魏、吳兩國,以至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其實在劉備初期,蜀漢人才就相對較少,這也是諸葛亮會選擇劉備的原因之一。後來情況有所改觀,特別在佔有荊州、益州之後,能獨擋一面的人才大大增多。但好景不長,隨著荊州的失守,夷陵的失敗,劉備的駕崩,蜀漢的人才急速凋零。雖還有些不錯的人才苗子,但由於缺乏歷練,難以承擔起獨擋一面的大任。

    “自古蜀地多俊傑”,四川地區天府之國、人傑地靈,劉璋治川時尚不缺人才,出過法正、李嚴等大才。到諸葛亮時代倒沒了,李嚴也被邊緣化。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領軍“荊州黨"權力集團尚無可厚非,自有劉備去發掘人才,平衡權為。劉備駕崩後,諸葛亮是實際統帥,不及時糾偏,不僅格局太小,而且缺乏戰略眼光。最終作繭自縛。

    劉封:年青將領中的佼佼者、主心骨,攻打益州時任先鋒大將,攻城略地,戰功無數。他是劉備長子,由於在荊州之戰中沒救援關羽,而被諸葛亮幾次三番勸說劉備殺掉。

    魏延:劉備親封漢中太守,待遇高過張飛。諸葛亮六出祁山,打得最漂亮的一戰就是魏延打的。因軍事能力突出,而對諸葛亮的膽小慎重頗有微詞,被諸葛亮以“腦後有反骨”而遺命斬殺。

    馬謖:失街亭馬謖有錯,但罪在諸葛亮。馬謖本就是軍師級的人物,加以打磨必定成為蜀軍神級存在。但諸葛亮寧被諸把魏延雪藏而用馬謖守街亭,失街亭後無情斬殺,自毀柱石。

    諸葛亮舉輕若重、事必躬親的這種性格,作為參謀、軍師等職來說是盡心盡責,但作為一方統帥來說是對誰都不相信,對誰的能力都抱有懷疑態度。不願為培養人才交學費。

    久而久之,屬下的官員怠政懶政,不願開動腦筋,也沒有工作經驗。等諸葛亮一“盡瘁”輪到他們挑大樑時,不得要領,手忙腳亂。

    荊州之戰、夷陵之戰文臣武將折損太多,很多都是一流人才。劉備在白帝城駕崩時,人才儲備已面目全非,已經見不到多少獨擋一面的英雄人物了。

    結論:

    蜀國後期確定存在人才斷層的現象,斷層的主要表現在缺少獨擋一面的領軍人物。其實中、下層幹部相對吳、魏來說,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 10 # 名爵999

    說到三國中的人才,感覺前期都是人才眾多,到了後期就顯得要少一些了,特別是蜀漢,還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因此,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了諸葛亮,認為是他不懂得培養人才所致,這可算是欲加之罪了,那麼蜀漢後期的人才為什麼特別少呢?主要有2個原因。

    1,夷陵之戰,很多新生力量在這戰中戰死或者投降,基本都是被劉備看中的大將之才,三國志上記載的就有10多人,那些未出名就戰死的更不用說了,多不勝數。具體的我前兩天也?大家說過了,今天我們主要說說第2個原因。

    2,蜀漢的很多人去世太早!除了戰死的還有很多病死的。這才是關鍵原因,戰死的就不用說了,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只不過蜀漢更多一些。我們來看看還有哪些青年或者中年就病死的人才吧。

    馬超,這個應該大家都知道,40多歲去世,不然後期還能在北伐的時候鼓動羌族大部分來一起作戰。

    法正,參謀奇才,為劉備效力的短短几年就攻下了西川,漢中,要是多活幾年劉備夷陵之戰不會輸那麼慘,可以也是英年早逝。

    關興、張苞、張紹,三名二代將領,如果他們成長了就算沒有關羽張飛那麼強大,但是肯定也不會太差,可惜三人都夭折。演義中還杜撰了好多他們兩人的英雄事蹟,可惜全是子虛烏有。

    至於霍峻,費觀,王平,鄧芝,馬忠,張表,程祁,楊汰,韓儼、黎韜,楊?,何雙,賴??等劉備或者諸葛亮看中的人才,都是年輕輕輕就去世了,可能大家對這些名字大多不熟悉,關鍵是他們死太早啊,不然肯定會成為後期的頂樑柱。

    甚至連諸葛亮,蔣琬,費?等更重要的人物,也沒有幾個長壽的,這點和魏國吳國比起來就差多了。魏國的大部分人都比較長壽,特別是那幾個關鍵人物,賈詡,司馬懿,楊阜,張?、滿寵、、蔣濟、陳矯、田豫、王凌、趙儼、郭淮、徐邈等好多都是70歲以上才死的,80歲以上的都有一些。東吳更甚,張昭,呂據、呂範、全琮,丁奉等人,都是80多歲,你說他們服務了多少年,可惜蜀國就基本沒有了,60歲就算高壽了。

    只能說明這一切都是天意,和諸葛亮關係不大,他也算不出來那些重用的人死那麼早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到春秋戰國前後期,你是哪一中國人?怎麼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