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teven1993

    都有,曹丕文韜武略,是個英明的君主;說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是對諸葛的肯定!因為坊間早有傳言,臥龍得之、可安天下!

  • 2 # 巍巍蒙山2

    “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我認為是肯定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他認定了諸葛亮的才能,也認定了諸葛亮的忠心。反覆考慮權衡,可託孤的人也只有諸葛亮。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對諸葛亮的絕對肯定和評價。

  • 3 # 風聲浪子84

    這是劉備臨終遺言,用意頗深,即是先入為主掐斷了諸葛亮懷有二志之路,也是將重任強壓在孔明肩上使其不可脫責,劉備的確是玩權術高手,不愧為人中之龍鳳,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與誠腑。

  • 4 # AAA君子一諾

    當劉備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的時候不僅僅是在捧諸葛亮,更是一定的自責。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赤壁之戰後,劉備發現諸葛亮的才華主要是在戰略上以及內務管理上,在帶兵打仗方面不及龐統以及法正。特別是諸葛亮完全是以恢復漢朝統治為中心思想,與劉備逐漸想當地方霸主的思想起了很大的矛盾。於是劉備在核心決策方面逐漸疏遠了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之前,他又是完全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反對意見,導致如此大的潰敗。在這種情形下,劉備最擔心諸葛亮再他死後不能真心輔佐他的兒子,於是說出這句話首先是肯定諸葛亮的水平在當時的蜀國政壇上還是最優秀的,如果諸葛亮能輔佐則是上策,如果不能輔佐,則劉禪的政權不能長久。所以,諸葛亮完全領會了這句話的意思,並展開了在劉備手下無法做到的北伐中原,恢復漢朝的浩浩蕩蕩的奮鬥歷程。

  • 5 # 聖谷凡心

    這句話表面上是誇諸葛亮,但縱橫江湖幾十年的影帝劉備,說話會沒有點內涵嗎?

    1.曹丕是篡漢為帝的,曹丕不如諸葛亮都能搞政變,君才十倍曹丕,更加容易吧?!這是在點醒諸葛亮。

    2.曹丕篡位後,沒有為難漢帝,君才十倍曹丕,想必更加寬巨集大量吧?!

    3.其實對諸葛亮這種級別的天才,劉備除了平常套路的擔心外,也為諸葛亮指出:蜀國無人值得你浪費時間精力,魏國曹丕才是你該挑戰的対象。

    諸葛亮當然聽懂了弦外之音,當即痛哭流涕表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也全心投入北伐。很少逗留成都。

    由此可見帝王心術之深。

  • 6 # 老閒同志

    謝邀!這句話真正含意並非誇諸諸亮貶低曹丕;當時曹氐幾兄弟名貫天下,曹丕曹植都是文化方面的俊傑,更去漢建魏曹丕登帝位;說這話是敲打諸葛亮不要有非分之念,據三國說當時諸葛亮聽此話後汗流浹背,可見此句不是誇孔明……。拙見。

  • 7 # 高敬之——001

    “”君才十倍曹丕”,“我的兒子是塊料,您就幫一下他,不是那料,你就甩開膀子自己幹”是劉皇叔臨終的遺言嗎?

    真誠中嵌入了劉備一生一貫的機鋒。

    劉備集團,以興復漢室,誅漢賊為己任,劉家是“奉天承運”的合法正統,才不才的?誰想這位子就坐呀?

    嗯!既然如此,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遲早的賊尾巴會露,看!這曹賊,奸!自己想坐不敢坐怕惹罵名,終究兒子曹丕幹了。

    “君才十倍於曹丕”……丞相諸葛氏一聽,誠惶誠恐即跪而曰“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8 # 老崔65347117

    劉備臨死的時候想得最多的應該是兒子能不能繼承他的位子,而不是諸葛亮能不能實現他的抱負。相信劉備說完這句話,諸葛亮流的不光是熱淚更多的應該是冷汗!十倍曹丕聽聽就好,原因是曹丕在蜀漢是個篡位的奸賊!

  • 9 # 華夏星星小草

    三國最高境界的人是司馬鏡先生/叫外甥司馬懿去投曹操,叫學生諸葛亮扶佐劉備"!司馬鏡先生知天時`地利和人和的轉變規律,!

  • 10 # 大愛無恨劉成軍

    我認為這句話是一語雙關。其中的含義是:1、正面說明了諸葛亮之才是舉世無雙天下第一。以曹丕的威信才能都可以當個皇帝,你諸葛大師更加可以當了,關鍵是你肯不肯,只要肯當,就一定能當的上。如果不當,那我劉備也感激你的無私奉獻。但當與不當,都要以恢復漢室為目的,為出發點。你要當皇帝,我就大大方方讓給你,你要不當,就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家子孫。2、側面敲打諸葛亮。提到了曹丕就是告訴諸葛亮,曹丕是篡奪漢獻帝的帝位的,希望諸葛丞相懂的報恩,不要學曹丕,不講良心,損人利己。

    無論如何,劉備對諸葛做到了坦誠相待。劉備以仁義得大將,以仁義得軍師,以仁義得天下。最後,劉備也可能要以仁義讓江山。總之,胸懷坦蕩地把兒子、江山託付給諸葛亮等大臣。

    諸葛亮是飽學之士,有些濃厚的儒家思想,講究忠孝節義。再加上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順理成章的。

  • 11 # 有道似無道

    孔明繁禮多儀,子桓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哀,顧語同遊日:‘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孔明以逆動,子桓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王司徒: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

    漢末政失於寬,孔明以正濟寬,故不懾,子桓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王(曹丕)將出徵,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疏諫曰…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殺之。

    孔明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子桓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孫權嘗大醉問費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文帝在東宮,嘗從洪貸絹百匹,洪不稱意。及洪犯法,自分必死。

    孔明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子桓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司馬懿: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真乃天下奇才也!

    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孔明因臥龍虛名,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子桓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時眾臣或以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聞之曰:“吾保其無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司馬宣王遣參軍樑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孔明見人獲罪,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子桓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

    帝慰喻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安遠將軍,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死。

    孔明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子桓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命,故王怒也。(總之,客觀阻擋了曹植送人頭

    孔明是非不可知,子桓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諸葛亮:"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曹丕(抱著辛氏人脖):“君知我喜否?”

    孔明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子桓以眾克少,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袁準:行法嚴而中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中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子桓有此十勝,於以敗孔明無難矣。

    (有知友跟我推薦了郭嘉的十勝十敗體,也有提出稱呼問題的,姑且比葫蘆畫瓢,以下為原答案)

    當然是黑了曹丕了,不說十倍,我真覺得諸葛亮不及曹丕十分之一。

    第一,諸葛亮不懂生活情調,泥古不化,不重先人,哪裡有曹丕十分之一懂享受生活?

    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於魏。(曹丕親自照看外甥女們)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有子如此,青出於藍,老曹可以瞑目了)

    第二,諸葛亮不懂照顧兄弟,哪裡有曹丕十分之一重感情?

    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命,故王怒也。(力阻曹植送人頭)

    四年,(曹彰)朝京都,疾薨於邸。(就不說什麼毒棗了,這顯然是"情深不壽"嘛)

    第三,諸葛亮不夠大氣,哪裡有曹丕十分之一的魄力?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

    第四,諸葛亮陰陽怪氣,哪裡有曹丕十分之一坦率直白討人喜歡?

    諸葛亮:"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曹丕(抱著辛氏人脖):“君知我喜否?”

    第五,諸葛亮不尊重女性,哪裡有曹丕十分之一體貼?

    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

    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始於鄴終於鄴,不忘初心,情真意切。)

    哎呀,司馬仲達與子桓是多好的男子啊,我都忍不住要為他們擊鼓喊冤了。

    第六,諸葛亮愚駑不化、不知變通,強扶庸主,哪裡有有曹丕十分之一的革新精神?

    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他不行,孔明你就另挑一個吧)

    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司馬昭:他還真不行)

    漢帝告祠高廟,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禪位於魏。王三上書辭讓,乃為壇於繁陽。辛未,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曹丕:管他行不行,我來啦!)

    第七,諸葛亮公私不分,哪有曹丕十分之一賞罰分明?

    忠洪少不好學問,而忠清款亮,憂公如家,事繼母至孝。六年卒官。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一言以蔽之:"論臉皮厚度,十個諸葛亮都比不上曹丕十分之一

  • 12 # 木子耳東

    “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出自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對諸葛亮說過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一句的話,這是在誇諸葛亮,然而如果結合後幾句一起看的話那就不是在誇諸葛亮了,而是在試探諸葛亮的態度,逼諸葛亮表態。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3 # 諾琳珂

    劉備在白帝城快要病死時,他對軍師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也就是說:“諸葛亮你的才能要比曹丕高出十倍。”諸葛亮自26歲跟著劉備一起創下蜀漢基業,他的才能自不必說;曹丕接了曹操的班,又篡漢自立,他倆在才能上是沒有必要做比較的。

    劉備託孤時說這話,可能是在暗示諸葛亮不要學曹丕篡位吧。在夷陵之戰失敗後,蜀國元氣大傷,面臨著內憂外患,而自己的兒子劉禪年幼,也沒有聖主的資質。在當時的情形下,諸葛亮是最好的託孤人選,雖然諸葛亮對他忠心耿耿,但對劉禪就不一定了。劉備對此可能憂心忡忡,畢竟被廢的君主幾乎沒有能善終的。劉備雄才大略、征戰一生,也只留下這樣一個“三分天下”中最弱的蜀國,在如此亂世,他能給兒子做的就是籠絡住諸葛亮,讓其死心塌地地輔佐兒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遙想當年白帝城託孤的劉備,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已不再只是恢復漢室的雄心,更多的是為蜀國選擇忠貞之士,儘可能延長其統治。

  • 14 # 半庭秋

    “君才十倍曹丕”這句既是誇獎諸葛亮, 也是試探和警告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是劉備臨終託孤於諸葛亮時說的話。

     

    原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大意是:丞相(諸葛亮)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如果我的兒子可以 輔佐你就輔佐,如果我的兒子實在是扶不起來,你可以廢掉他,自立為君。

     

    那言外之意:如果你諸葛亮真的把阿斗廢了,那你諸葛亮也就是曹丕那樣的人而已。而曹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奪嫡囚弟逼宮的主,定義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一個“四無產品”,你諸葛亮一世英明,豈敢如此不顧名節?

     

    所以表面上是誇,加冕,背地裡卻是一番試探與警告。

     

    而事實上諸葛亮是怎麼回劉備的呢?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大意是:諸葛亮哭著說:臣將竭盡全力,死而後矣,效犬馬之勞,不會做不忠貞的事的。  劉備把後主(即阿斗)叫過來說:你以後就跟著丞相(諸葛亮)一起共事,要把他當作爸爸一樣地看待。(暗裡再補一句,我可是讓我兒子把你當爹看的,你應該不會跟自己的兒子(阿斗)搶位置了吧。)

     

    劉備的話 明裡暗裡都是 讓諸葛亮好好地輔佐阿斗。

     

    諸葛亮平時自詡為:管仲之才,劉備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 說:君才十倍於管仲,而他卻不說,千挑萬選一個“不仁不義”的曹丕來打比喻,再加一句“君可自取”是真的想讓諸葛亮自取?還是想“試探試探”?

    我想劉備是相當瞭解諸葛亮為人的,諸葛亮是一個十分看重名節的人,但是就算是這樣,劉備臨終時,如果諸葛亮當時表現稍有點差池估計也會被格殺無論的。

     

    劉備託孤託得實在是高明啊~臨了 到了最後  還將了 諸葛亮 一軍。

    真可謂之為:世間一物降一物呀。

  • 15 # 韓蕭之

    “君才十倍曹丕”這句話是捧了曹丕還是誇了諸葛亮?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弄清楚這句話是誰說的?說話者與諸葛亮和曹丕是什麼關係?

    首先這句話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說的,當我們知道了這句話是劉備說的時候,熟讀三國的我們一定知道劉備與諸葛亮是君臣關係,劉備與曹丕是敵對關係。

    那麼再來看看這三個人的才能:

    一是劉備,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一生禮賢下士、胸有大志,在整個三國曆史上算是佼佼者,否則不可能建立一方政權的。

    二是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充滿了傳奇,特別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下,成為了“智慧的化身”,除去被羅貫中的誇張部分,我依然認為三國曆史上,最有才能的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曹操,都是偉大的政治家(走法家路線)、軍事家(兩人治軍以嚴為主),在用人上都任人唯賢,不過稍微有點區別,曹操是唯才是舉,才是第一位,德行第二位,(當然曹操希望用又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可是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當時確實很困難)不過確實讓有才能的發揮了應有的才能,而諸葛亮用人上德是第一位,才是第二位。其他像劉備、孫權等人就遜色了一層。

    三是曹丕,他是曹操的兒子,他與曹操、曹植(弟弟)並稱“三曹”,他們影響並促進“建安文學”的發展,他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可見他在文學很有造詣的,軍事上也是精通的,可謂“文武雙全”。

    通過上面人物的關係及其特點的分析,劉備所說的“君才十倍曹丕”,既肯定了曹丕的才能,也更加抬高了諸葛亮。

  • 16 # 傫傫若遺

    論文才,曹丕可能比不上他父親曹操,但也絕對不會差多遠。。王鍇這樣評價過曹丕“文帝八歲能屬文,博覽古今,貫穿經史。及居帝位,益尚謙和。坐不廢書,手不釋卷”可見其滿腹詩文。跟諸葛亮相比可能稍差,但撐死差個20%。

    論武略,單單從劉備帥兵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就可以看出曹丕的武略了。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里抵抗敵人的!‘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這是用兵的忌諱,孫權打敗劉備的上書快到了。”可見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就論這方面的話,諸葛亮估計都不如曹丕,諸葛亮雖然沒有參與夷陵之戰,但無論是戰爭決策、戰爭結局、戰爭起因、戰前佈局等都與他有關。諸葛亮搞後勤還是比較厲害的,類似蕭何。

    論治國,曹丕要不是四十就再見了,司馬懿想奪曹魏的江山基本是不可能的。曹丕登基後就開始就從內部權力制衡中著手,迅速做出反應。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佔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重要位置全都是自己人。另外在政策上,輕刑罰,薄賦稅,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樸等等,處處都表示著他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

    劉備之所以這樣對諸葛亮說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其一,劉備稱帝后自信心膨脹,對那種無名後輩都很藐視,對陸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在他眼裡曹丕不過也是個無名之輩也可以;其二,曹丕是逼漢獻帝退位的操刀人,劉備託孤先拿曹丕做比較,再結合接下來的“君可自取”,到底是怎麼想的?是絕對的信任,還是心裡沒底所以試探?要是諸葛亮現場表現稍有差池,是不是立即被格殺?君可自取,到底是指諸葛亮可以行廢立之事,還是指他可以取而代之?劉備託孤,用心良苦哪。所以,這邊曹丕可有說是當了一回冤大頭了,若其不死,三國的歷史定將發生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畫片裡那些很魔性的笑聲真的是人配音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