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年說歷史

    諸葛亮決意出山輔佐劉備時,劉備尚無立足之地和軍事實力,與曹操和孫權相比,是勢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僅有軍事實力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歸依地盤穩固、人才濟濟的孫權,偏偏選擇了劉備,這是為什麼呢?《三國演義》說是為了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其實,這種解釋出自諸葛亮本人。他於劉備死後在給後主劉禪上的《前出師表》中表白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一、作為一個儒生,而且是純儒,諸葛亮有強烈的正統觀念,這一點,是他做出這種抉擇的根本原因。劉備是劉氏宗親,有劉氏血統,屬於“正統”,而曹操和孫權,都屬於“非正統”,是“亂臣賊子”。諸葛亮進行關係著自己生前命運和身後名聲的重大政治抉擇時,只可能選中劉備,而不能選中曹操和孫權。

    二、劉備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謀略,並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譽,深為時人所重,這一點,也不由得諸葛亮不考慮。

    三、劉備帳下缺乏真正有才幹、有見識的謀士,而他又能禮賢下士,求賢苦渴,苦投其帳下,一是定會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夠施展才乾和抱負。

    四、曹操本人既有武略又有文韜,其智慧,其才幹,不僅遠高於孫、劉之輩,也高於他諸葛亮;而且曹操帳下已有荀??、程昱等一大批滿腹經綸和韜略的一流謀士,他們都不遜於諸葛亮。如此,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兒,不會有什麼作為。孫權胸無大志,卻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魯肅、張昭等一大批謀士,明智的諸葛亮絕對不會歸依孫權。 這裡要說明的是,從曹、孫、劉爭霸的結果和諸葛亮的實際作為看,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幹要遜於曹操,世人心目中的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不是歷史上的真諸葛亮,而是羅貫中筆下神化了的藝術形象和中中國人傳統的崇古崇祖、崇聖崇賢心理塑造出的偶像。

  • 2 # 漢關駝鈴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歷史上封建士大夫中的“完人”,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忠於國家,心繫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死在了北伐中原的征途中,為歷朝歷代的人們所敬仰。

    一、匡扶漢室是諸葛亮的人生理想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影響力十分大的王朝,“漢人”已經成為中原民族的符號,漢朝“廣闊的領土、輝煌的文化、強盛的軍事、繁榮的經濟”等特徵已經成為人們的驕傲,人們都以作“漢人”為榮,包括漢朝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都想成為“漢人”,如很多歸降的匈奴人都被賜予漢姓。

    自董卓亂漢以來,各地軍閥豪強崛起,東漢分崩離析,軍閥混戰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袁紹、曹操、孫權、劉表等群雄都割據一方。但是,誰都還不敢輕易代漢自立,即使曹操最後統一了北方,也仍然以漢丞相自居,不敢輕易僭越稱王。只有袁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公子哥,以為得了玉璽便是天子,公然在淮南“稱帝”,立即便被群毆而死。所以當孫權勸曹操進位稱帝時,曹操便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二、諸葛亮並不認為漢室不能恢復

    漢朝統治時間太長了,兩漢前後四百年,中間雖然出現了王莽篡漢,但劉秀很快就又給恢復了,因此人們並不認為漢朝會就此滅亡,只認為是奸臣當道,當時的人們也沒有現在人的科學觀點,去論證漢朝必定滅亡。

    東漢出現大亂是由於董卓入京引起的,大家都認為是董卓把天下搞亂了,皇帝沒有責任,漢廷沒有責任,只要把奸臣除掉漢朝還能夠恢復。同時前有劉秀復漢在先的例子,再加上“人心思漢”的民心,諸葛亮認為只要條件允許,就能成功恢復漢室,因此才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漢朝四百年的統治歷史貫性很大,當時人們想不出除了漢朝還有什麼朝能代替漢朝,其實曹操開始也是以恢復漢朝秩序為己任的,只是後來條件變了心態才變,要不他也不會招攬到那麼多人才。曹操終其一生未稱帝,也有他當初復漢的理想在作用,只有孫權是準備割據江東的。

    三、封建士大夫的價值標準決定諸葛亮“不仕二主”

    漢朝時的士大夫們奉行“忠孝節義”的價值標準,諸葛亮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的理想是“匡扶漢室”,他實現理想的途徑就是輔佐劉備。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把他從南陽請出來後,他便認定了劉備,忠心無而的去輔佐他,即使劉備死後到了劉禪,他也無怨無悔。

    “忠”是他做人的第一標準,況且劉禪把一切朝政都交給他,並尊他為“相父”,他有什麼可拋棄的,無論是到魏國或是東吳他都不可能得到這麼高的地位,也不可能有更好的途徑來實現他的理想,若是篡位自立那更是他所不齒的,與他做人的價值標準嚴重不符。

    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是堅持西漢初年的制度模式——三公九卿制,丞相才是行政的最高首腦,治理國家是靠丞相,皇帝只是國家的形象,因此劉禪能幹不能幹都不重要,只要有他這個丞相在,蜀漢就能治理好,實際上他也是這麼做的。

    諸葛亮始終認為曹魏必不能長久,也不受人民擁護,只要他北出祁山,打出“恢復漢室”的旗幟,必定一呼百應。但是忽略了曹丕在接受了“九品中正制”之後,受到了世家大族的擁護,同時曹操統一北方後局勢日趨穩定,老百姓也不想重蹈戰火。

    而且諸葛亮不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軍事家,在軍事行動上過於謹慎,不會像韓信那樣“明棧道修、暗度陳倉”,出奇兵制勝,甚至連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也不予釆納,這樣就等於把一切軍事行動都告訴了司馬懿,司馬懿只要牢牢守住邊關隘口不出就可以了。

    總之,諸葛亮忠心於劉備父子是由他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所決定的,士為知己者死,即使劉禪再無能諸葛亮也不會拋棄他。

  • 3 # 林千風

    這個問題是兩個問題啦!因為我最近在看《大漢帝國在巴蜀》,也小小的談一下這個問題。這本書非常棒,也推薦給大家去看看!

    諸葛亮和匡扶漢室的關係

    諸葛亮有義務去匡扶漢室嗎?沒有!從一開始劉備三顧茅廬出《隆中對》起,諸葛亮就沒有明確的主張過匡扶漢室的想法,所以漢室存不存和他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從《隆中對》來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軍事家。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是周王室。無論周王室是否衰落,他都是君主。同理比對,無論漢室是否衰落,漢獻帝都是君主。而諸葛亮自比的物件是軍事家、縱橫家、政治家,他的抱負是幫助一個有能的人獲得天下,而不在乎這個人是否是正統。從這點來說,漢室與否不被他關心。

    後世大家經常把諸葛亮比作和伊尹、呂尚相對,這是不對的;後兩者他們是有明確的輔助物件,伊尹輔助成湯滅夏,姜太公輔助文王取得天下,他們是明確的反對了當時歷史下的夏王朝和商王朝,站在了王朝的對立面。諸葛亮不是,諸葛亮對王朝沒有什麼感想,所以他自比管仲、樂毅,王朝在不在與我無干,我只是想發揮自己的作用。

    其實如果大家仔細去看《隆中對》,就會發現《隆中對》的本質是對當時天下趨勢的預測,但並沒有說要舉漢室大旗。諸葛亮的整體思想都是冷眼旁觀世界變化的那種,“我告訴你現在天下怎麼怎麼著,其中哪幾股勢力重要,如果你要謀求天下的話,你要避誰的鋒芒,可以聯合誰,以哪裡為基業拓展……”這是很冷靜的,而不是說你作為臣子該怎麼怎麼著!

    對劉家兩代忠心輔佐,重點是對劉備的忠心

    為什麼對劉備忠心,那我們又得從《出師表》回望諸葛亮的一生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劉禪重要嗎?並不,創業創的是誰的業?是劉備的業,也不是,其實是劉備能否實現了諸葛亮的巨集圖大業,從青州、徐州走起,到荊州、益州的發展壯大,諸葛亮跟隨劉備看到了實現他巨集圖大願的可能性,可是劉備卻命喪白帝城了,這時候作為這個夢想的另一半,諸葛亮不得不撐起了自己夢想的前進道路。從這點來說,劉禪不重要,劉備才重要!

    讓我們回顧《隆中對》起: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高祖(劉邦)成就的是帝業,帝業直指皇帝寶座;而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有漢室(漢獻帝)在的時候,霸業只是個王。皇帝和諸侯王之間是天壤之別。諸葛亮究竟是想要輔助一個人成為皇帝還是成為諸侯王呢?這就是匡扶與否漢室的原因了。我認為他希望的是結束天下紛爭,天下一統;只是這個話在當時漢獻帝在的情況下不能直言。所以《隆中對》的矛盾給了大家一個錯覺,以為他會想匡扶漢室。

    由此可見,劉備是可以實現諸葛亮夢想的那個人,諸葛亮自然會跟隨劉備了;而劉備死後劉禪繼承了蜀漢的遺產,諸葛亮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前衝了!

  • 4 # 阿柴歷史筆記

    諸葛亮這個人說他知道不可能匡扶漢室未免說的太絕對了,但是隨著劉備父子後來各種衝動的行為才逐漸知道迴天乏力了。諸葛亮誓死效忠蜀漢政權從客觀和主觀分析,很大程度說明這個問題。

    徐庶的離開,讓劉備心痛不已,要知道從徐庶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劉備深知徐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徐庶走的時候推薦了諸葛亮,說諸葛亮的才能勝自己百倍。三國的謀士都是這樣,面對稍加有才能之人都是互相吹捧,荀彧還說徐庶之才勝他數倍,那諸葛亮還得了。

    北伐是諸葛亮的心願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那也是響噹噹的人物,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繁榮昌盛,有能力與曹魏一戰。但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到底還是為劉備死前的遺言。

    《出師表》中“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這句話真真切切的說出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

  • 5 # 來自沙漠的老Q

    做企業CEO,那不得堅持提出一個高大的企業願景。至於能否實現,那只有先自我麻醉一下。理想嘛,得有,萬一,一不小心實現了呢!

  • 6 # 小雨哥迴歸田園

    大家都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恩戴德,所謂劉備三顧茅廬只是杜撰的,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一心輔助劉家呢,首先諸葛家以前也是氏族大家名門望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於如何報效國家忠君愛國也是根深蒂固的。後來落魄了其他老闆既不缺人又不缺錢他又搭不上關係自然沒人用他,在各種努力下搭上劉備這條線他也是很珍惜,諸葛亮很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因為他自比管仲樂毅。在劉備的平臺上他實現很多夢想也成就了自己,他自然願意跟隨,他又不想當皇帝。後來劉禪登基內憂外患,他辛辛苦苦經營的蜀國面臨衰亡他能不寒心,他又豈會甘心?就算註定失敗也要拼,因為蜀國沒有他路,試想諸葛亮前前後後都很勞累哪有心思想別的呢,再說了他早已把蜀國當成自己的孩子了不忠心能行嗎

  • 7 # Gjfwxws123

    孔明沒什麼經天緯地之才,他那個聰明勁兒全用在維護自己的所謂的一世清明上了,還管什麼江山不江山呢?您看見了沒有?他死後三十年,蜀漢沒了

  • 8 # 老閒同志

    謝邀!這充分地證明了,葛諸亮是非常的重視氣節盈天青史留名,寧可逆天而行不忘初心,他做到了掬躬盡粹死而後已,千百年來成為後世的楷模智慧化身,雖死猶生長使英雄淚滿巾,他可以笑眠九泉無憾……。拙見。

  • 9 # 愛好軍史

    諸葛亮是個聰明絕頂的人,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之請,哪有今天的諸葛亮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劉備是個明君,自請出諸葛亮出隆中對以後,處處依著諸葛亮的計策做事,劉備建立蜀國離不了諸葛亮,諸葛亮沒有劉備這個伯樂,他也出不了山,他也只能是一個村夫,因此,諸葛亮對劉備的恩情銘記在心,竭盡全力輔佐劉備,劉備死後,劉備又讓他的兒子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實際上已將國家重任託付給了諸葛亮,劉禪只是個傀儡,劉禪只能在諸葛亮的庇護下過福廕的生活而罷了,整個蜀國是諸葛亮當政,國策的制定,官吏的任免,全是諸葛亮說了算,他敢不竭盡全力嗎?

  • 10 # 北京不向北2020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作為一名非常有才幹的士大夫,品德高尚也是必然的!

    劉備和諸葛亮君臣想得,如魚得水!可以說,對於諸葛亮來說,劉備父子對他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忠心耿耿,死而後已也是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上所說的古代禪讓,真的甘心把帝位傳給外姓人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