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你要分享,不能小氣的”

相信許多家長和老師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用以引導孩子分享。

因為在我們的觀念裡,懂得分享,能與他人共處,就是高情商的表現,而家長們自然希望孩子能擁有不俗的社交能力融入群體,未來融入社會。

我們總是覺得:不分享的孩子怎麼會是好孩子呢?

之前有位國外的媽媽因為支援孩子不分享的行為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

這位國外的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六七個孩子正圍過來盯著他的玩具,想讓他分享他的玩具。兒子當時就懵掉了,下意識地把玩具護在懷裡,緊張地望著媽媽。她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就拒絕!”

得到了媽媽的支援,兒子勇敢地拒絕了那些孩子。而那些被拒絕的孩子卻轉而向他媽媽告狀,說她兒子小氣。這位媽媽認真地向這些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後來這位媽媽將這整件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這個帖子被轉發了二十多萬次。

“下一次你們面若冰霜,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嗤之以鼻的時候,請記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並不是是個人找你要,你就一定要把所有東西都給他的,而且,我也不會這樣教育我的孩子。”

之前起點君在美國一幼兒園實習的時候,也遇到過班上的小朋友搶奪同一個玩具的事情,而相比“share(分享)”,帶班的老師一直在強調“take turns(輪流)”。

一開始,君君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其中的差別,後來才慢慢明白,單說“分享”似乎多了些教育的意味,“和別人一起玩”彷彿成為了一種社交的義務。而“輪流”則不一樣了,它意味著孩子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玩這個玩具的時間和方式,等玩完了再自願地主動地分享給其他孩子。

後來時間久了,孩子爭搶玩具的事情也少了,相處地越發愉快起來。而最常聽到的對話是:

“你先玩,等你玩完了可以給我玩嗎?”

“當然。”

02.

“我的東西誰也不能碰”

兒童心理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當孩子成長到兩歲左右,很多孩子開始非常清楚地劃清自己的領地,就會頻繁地冒出“我的”這兩個字,甚至會揚言“我的東西誰也不能碰”,誰要是拿了他的東西,孩子很容易情緒失控甚至伴隨出現一些攻擊行為。

其實當孩子第一次出現拒絕分享的情況時,這是非常可喜的認知發展,說明孩子的物權意識在萌芽,逐漸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是成長的標誌。

簡單來說,物權意識就是讓孩子分清,這是我的、這是你的、那是他的、那是大家的,只有對“你我他”有了一個基本的界定,孩子才能順利完成對身邊事物歸屬權的確認,這對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和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處在物權敏感期的孩子顯得“自私”又“霸道”,總是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其實這種情況很正常,家長千萬別在這個時候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或是逼迫孩子去分享,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混亂感,喪失物權歸屬意識。

家長要注意正確引導,比如給孩子肯定“沒錯,這是你的玩具。”,引導孩子分清“這是媽媽的化妝品”、“這是爸爸的拖鞋”,帶孩子出門的時候也可以趁機告訴他“這些書是圖書館的,是屬於大家的”。

只有給孩子機會確認了物權意識,分清了你我他,才有可能將屬於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03.

物權感缺失會讓孩子更“自私”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Laura Markham在她的暢銷書《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平和父母,快樂手足》)中提到:“強迫孩子去分享,不僅不能真正教會孩子分享的真諦,還會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

生活中難免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客人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盯上了家裡的某兩個玩具,一些爸爸媽媽們就慷慨地大手一揮,做主把東西送給小客人了。於是孩子得知自己的東西被爸爸媽媽隨隨便便就給了別人,避免不了大哭大鬧一場。於是家長就責怪起孩子:不就是個玩具嗎,爸爸媽媽再給你買個更好的不行嗎?

其實許多家長不知道,隨隨便便的把孩子的東西給別人,或強迫分享,反而會培養出一個“自私”的孩子,因為一直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在心理上是極度匱乏的。孩子往往需要先得到,才會有能力去給予。

舉例來說,當孩子第一次被爸爸媽媽強迫分享了心愛的玩具之後,他的安全感已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連最信任的人都不考慮你的感受,強迫你做不願意做的事情,你是何感受?

之後孩子也許會把其他玩具統統藏起來,越是有人靠近他越是警惕,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再經歷一次失去,而這正是源於物權安全感的匱乏。這種匱乏甚至會讓他越來越“自私”。

相反地,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會逐步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也才能更好地分享。因為體會過真正的“擁有”,才會願意主動分享。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說:“被迫的無私、分享,對於孩子而已,通常是以犧牲自我需求而終結的。很容易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不重要,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低。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只有順從和討好,才會讓別人喜歡自己。”

04.

允許孩子拒絕的前提下,如何引導孩子自願分享?

1、尊重孩子的物權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是我生的,他的東西我當然也可以隨意處理,其實不然。

想讓孩子願意分享的前提,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物權,並給予充足的愛和尊重。所以如果家長準備將孩子的東西送人,首先應該和孩子商量,了解他的想法。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家長應該明白那是他們的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之分。

2、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

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

孩子也許一開始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單純地牴觸“我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那麼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知道,分享並不是被剝奪,甚至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溫暖和快樂,比如“別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待孩子認可後進一步引導:“如果你以後也能學著分享,別的小朋友也會很開心哦。”

3、鼓勵輪流玩

“你可以不分享,但大家要輪流玩”

沒有孩子能拒絕新鮮玩具的誘惑,所以交換、借用和輪流玩,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的分享方式。讓孩子懂得,交換玩具並不會讓自己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別人的好玩的玩具,相信他也不會拒絕了。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看,這個小車車看上去好好玩,可是我們家沒有,我們可以拿自己的小飛機跟哥哥交換著玩兒。”

其實,逼迫孩子懂得分享並不代表就是高情商。

所謂的高情商,不是一昧地犧牲自己的感受去取悅討好別人,也不是壓抑自己的情感去讓他人開心,真正的情商高一定是找到一個和世界相處的獨特方式從而讓別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蔡康永也曾提過:“真正情商高的人,應該像周杰倫那樣,我行我素,有各種情緒,有各種喜怒哀樂,偶爾也會發脾氣,向公眾展示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最後,分享應該是孩子自然選擇的行為,而不是我們對於孩子的要求,希望父母們都能明白。

-END-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讓孩子儘早學會單獨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