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英女王國葬儀式尾聲時,宮務大臣折斷白杖並放於靈柩之上,象徵伊麗莎白二世的時代畫上句號。這次國葬既是女王的葬禮,也是大英帝國的一場葬禮。在伊麗莎白生命的最後六年裡,英國首相換了四個,政治動盪由此可見一斑。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標誌著大英帝國從世界舞臺的主角退居次要位置,而目睹這一切的伊麗莎白二世對此深感無奈,她雖努力減緩家道敗落的速度,但無可奈何花落去。

“折斷白杖”有點中國成語“鎩羽而歸”、“黯然出局”的味道。無論如何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裡共50個國家,脫離殖民地獨立。二十世紀大英帝國曆史中,有四個特別重大的轉折:南非聯邦於一九一○年獨立建國,幾乎不再受倫敦操控;愛爾蘭於一八○四年併入大英帝國,後於一九二一年成立愛爾蘭自由邦;一九四七年英國結束了對印度的統治;大約在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間,非洲諸多重要的殖民地獨立。連印度在內,帝國大半部分業已陷落;一夜之間,大英王冠下減少了三億八千八百萬子民。隨後錫蘭與緬甸也於一九四八年獨立,從亞丁灣至新加坡遼闊的空間中,大英帝國不再是戰略上的重要存在。擁有龐大軍隊的印度不再是將英國的力量投射至中亞、東非與遠東的基地。帝國喪失了地緣政治上的連貫性。儘管英國依舊是最重要的殖民主人,但已不再是那個空前絕後的歐亞二元帝國,自十九世紀起就於亞洲一枝獨秀,得意愛惜著自身輝煌的霸權。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9年8月13日發表文章稱,世界很多地方仍在吞食當年大英帝國留下的“惡果”,香港民眾和克什米爾本地人就在為英國留下的爛攤子買單。文章說:“曾有一段時間,大英帝國的太陽永不落山。但殖民主義的骯髒遺產在亞洲依然存在,香港和克什米爾發生的兩場看似截然不同的危機有著相同的遺產。”

香港《大公報》9月13日發表評論文章,聲稱向英女皇致哀的只是少部分港人,不能代表香港社會主流。文章又批評“反中亂港分子”以及“反華媒體”大做文章,編造港人“對殖民統治時期的美好回憶”,以此攻擊《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新局面,是為“殖民統治”洗白、抹黑“愛國者治港”。

香港特區的法律中存在保留“女皇陛下”至今,可想而之香港特區受殖民化之影響、之毒害有多嚴重。這也從一個層面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的香港特區有那麼多的戀殖者,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港人有如此嚴重的戀殖心態。

英王室已折斷白杖,“鎩羽而歸”、“黯然出局”,英女王已入土為安,可是香港的法律條文仍保留濃厚的殖民地尾巴,就在英女王舉行國葬當日,香港立法會議員、律師陳曼琪去信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要求港府加快對本地法律“去殖民化”。香港必須儘快將本地法律內的“女皇陛下”及“國務大臣”等殖民地字眼刪除。陳曼琪還要求本屆政府須就此推出具體時間表、路線圖,並定期向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和社會大眾彙報,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香港迴歸已25年,甚至英女王已壽終正寢,香港還未有法律上的修改計劃及時間表,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吧!

5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揚青春風采,展年輕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