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在一些美食家口中評價一道菜優劣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有鍋氣”。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如今在一些消費者間有了新定義——“菜餚現做”,也就是餐廳不用預製菜。這種撕開包裝復熱一下就能吃的菜餚從B端下沉到了C端後,才讓一些消費者發現自己在餐廳花大價錢消費的菜餚,換個環境出現在超市的冷櫃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費。記者發現,截至目前,對於使用預製菜,尚無哪家餐廳主動在就餐前告知消費者。

在2021中國預製菜產業大會暨展會現場,冰凍預製菜食材冷凍櫃裡的產品琳琅滿目。新華社

堂食消費者

費時費火的“大菜”可能是預製菜,很多人不知情

在對哪些菜餚不可能被“預製”的選擇中,50名被訪者中除了2人選了“全部均可”外,其餘被訪者均選瞭如“東坡肉”“辣子雞丁”“花椒烤魚”“佛跳牆”“毛血旺”等“大菜”。但是上述菜餚均有知名品牌的預製菜在售。而這一結果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如果是速凍包子到店再熱,這樣的預製菜我能理解,但是為什麼印象中費時費火的‘大菜’、炒菜也是預製菜?”一位被訪者表示。

詢問餐廳

是否使用預製菜?餐廳大多語焉不詳

業內人士

預計未來3年至5年,中國預製菜行業有望達萬億元

記者7月31日瞭解到,預製菜成了今年食品產業中最熱的話題。有機構分析,2021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預計2022年至2026年預製菜行業的增速在20%至30%左右,未來3年至5年,中國預製菜行業發展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元餐飲市場。

這巨大的市場,B端也就是商業客戶,佔據了約80%。這其中也不乏中式正餐餐廳。有企業公開表示,其菜品實現了95%的預製化。

有餐飲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餐廳完全不用預製菜的很少,尤其是在商場、購物中心內的餐廳。簡單來說,一些並非餐廳特色的甜品、中式點心,工藝相對複雜一些的涼菜,主食類的包子、餃子、湯麵等大部分餐廳都會採用預製菜。不僅如此,一些餐廳的部分熱菜也會選擇預製菜。

“預製菜能解決餐廳很多問題,比如出餐速度、後廚人手不足、連鎖餐廳的味道統一等。也有一些餐廳是迫於無奈,比如所在的商業體禁止明火或對後廚有特殊的消防要求等。”該餐飲業內人士表示。

預製菜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強調,預製菜不同於“料理包”,是一種中餐標準化、便捷化的趨勢。實際上,預製菜大致分為只需要加熱的成品預製菜,和需要烹飪的半成品預製菜。一些很費時、費人工的菜餚更多地被企業的“中央廚房”製作成預製菜出現在餐廳的後廚。

“很多連鎖餐廳用的是自己中央廚房的產品,為的是食品安全、減廢和統一口味。當然也有節省人工的考慮。有的是餐飲品牌和一些大供貨商的聯合研發。供貨商不乏一些上市公司,他們的一些預製菜品質甚至不輸給靠著同類菜聞名的餐廳。”該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預製菜的應用,一些耗時耗力的菜餚也更多,且以更優惠的價格走進了餐廳。

建議

律師:應建構預製菜提前告知制度,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雖然有消費者認為只要安全、快捷,餐廳使用預製菜也可以接受,畢竟享受了相對的便捷。但仍有消費者表示不理解中式正餐餐廳使用預製菜。“快餐裡的宮保雞丁18元,大餐館的58元,要都是隻加熱就好的預製菜,我去大餐廳吃飯到底圖什麼?圖它排隊等位?圖它熱菜快?”

預製菜給消費者帶來的困擾遠不止如此。包括由於使用同一供貨商導致的不同餐飲品牌口味趨同的問題;預製菜難對原材料溯源的問題;對冷鏈要求很高的速凍類預製菜是否嚴格冷鏈,進而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甚至到餐廳吃飯卻沒有“享受到”廚師的手藝算不算欺騙消費者的問題等等。

可以明確的是,以目前的預製菜行業水平,如果餐廳不提前告知,消費者很難判斷菜餚是現場烹製的,還是用預製菜加熱的。

對此,有律師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如果消費者本來不想吃預製菜,因為經營者沒有告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實際上就違背了消費者真實的意願,就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但是如果以此來維權,消費者本身也存在著舉證困難。律師胡鋼表示,應建構預製菜提前告知制度,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此外,多地消保組織也關注到這一問題。江蘇省消保委7月29日表示,該委一直關注預製菜市場,近日其與長三角消保委聯盟,以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餐飲協會共同研究制定長三角地區預製菜相關團體標準。

(北京青年報)

5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地址是否可以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