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日前,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佈2022年度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名單,肥城市(鋰電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新泰市(智能起重機械)特色產業集群、岱嶽區(玻璃纖維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同步入選,入選數量全省居前。

這是泰安市推進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帶來的最新成果。今年以來泰安市擂響新型工業化戰鼓,著力構建“441X”現代產業體系,以“鏈式發展”激活聚變效應,重點打造13條產業鏈,開拓出泰安市高質量發展的宏大產業版圖。

鏈式思維提速發展引擎

在年初舉行的泰安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動員大會上,市委書記楊洪濤用三句話闡釋了泰安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的意義:沒有新型工業化作支撐,現代化強市建設就是空中樓閣,奮力爭先就會變成一句空話,推進共同富裕就是空頭支票。

選準產業賽道,實現換道超車,以創新的頂層設計和鏈式思維提速發展引擎,產生聚合效應,是泰安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做強產業版圖的重要舉措。

走進位於新泰市的泰山光電科技產業園(三期)現場,塔吊林立,7棟標準廠房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項目建成後,可招引電子連接器、芯能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等10個以上優質光電科技產業項目,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以上。

“每一家企業都是產業鏈上的一環,不出園區就能實現一些關鍵零部件的配貨,給我們節省了成本。”山東泰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業務經理董鵬介紹。該企業主營LED顯示屏業務,其生產所需的燈珠,直接從園區上游企業山東晶泰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訂購,不僅給上游企業帶來1000餘萬元收入,自身還節省了物流成本。

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新泰市先後建設激光智造產業園等四大園區,企業可拎包進駐,形成以點帶線、以線成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條,集聚效應日益明顯。目前,新泰擁有上中下游企業16家,其中規上企業6家,今年可實現產值過10億元。

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實施,泰安市構建“441X”現代產業體系,將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確定為支柱產業,將新能源、醫藥及醫療器械、出版印刷、紡織服裝確定為優勢產業,將數字經濟等定為未來產業,構建13條優勢產業鏈條,著重培育200億-1000億級產業鏈(集群)5個,100億級產業鏈(集群)4個,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2000家、營業收入超過4000億元。

圍繞這一目標,泰安創新頂層設計,成立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推進委員會、推進辦和13個產業鏈專班,把過去由分工領導和單個部門抓工業,變成多個領導、多個部門和多個產業鏈專班協同推進,變“單兵作戰”為“兵團作戰”。沿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配置資金鍊、佈局服務鏈、打造替代鏈,把每一個產業鏈(集群)都打造成一個小生態。

鍛造鏈式佈局新優勢,實施企業培植和“雙招雙引”雙輪驅動。當地通過實施“千項技改擴規、千企轉型升級”工程,對重大技改項目實行“一對一”上門服務,政策要素重點傾斜,促使本土企業茁壯成長。今年1—6月,泰安在庫工業技改項目582個,同比增長44.1%;完成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1.5%,高於全省2.5個百分點。

綠色低碳再造產業優勢

泰安以文旅名城著稱,拼能源、拼消耗的舊發展模式,在泰安明顯行不通。而新型工業化貴在新,動能新,模式新,業態新。當地摒棄過去高汙染、高能耗的老路,聚焦新賽道、新風口,引導企業圍繞產業升級、賽道拓展、科技賦能,擴大投資規模,提升裝備水平,加快成果轉化,推動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走一條綠色低碳發展新路。

走進位於岱嶽區大汶口工業園的泰安漢威集團有限公司,看不到傳統化工企業黑煙滾滾的景象,也聞不到任何異味,整個廠區非常整潔;生產車間內,機器人代替了人工,生產線實現了自動化,公司還被評為省級綠色工廠。

“為防止生產過程中因人為操作不當造成汙染,公司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提升,是全市首家使用LDAR檢測儀的企業,能快速對氣體進行洩漏探測,防止跑冒滴漏。”漢威集團CEO孫桂彬說。

在企業中控室,記者看到,企業員工只需點一點鼠標,就能實現生產的遠程操作。據瞭解,公司為了打造數字工廠,光鋪設信號線費用就達3000萬元。技術的升級改造,換來企業的脫胎換骨。公司生產的氯化膽鹼產品,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另外還有36個品類的產品佔據國內市場的30%左右。今年前5個月,企業營收同比增長70%。

通過數字賦能、智能化改造等手段,做大核心競爭力,增強發展動力,已成為泰安企業家們的共識。

在泰山經濟開發區的山東泰開電力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企業新上的儲能電池PACK產線已經啟用。這套儲能電池組生產線將先進激光焊接工藝、智能分佈式監控技術集成在生產線中,生產裝備、工藝水平走在了行業前列。

“今年公司重點打造綠色工廠,年度計劃投入近5000萬元用於廠區智能環保生產線技改,產品向低損耗、綠色化方向發展。”山東泰開電力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葛德馨說。

隨著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強勢推進,像漢威、泰開電力電子這樣綠色環保、科技含量高的好項目在泰安遍地開花。在東平,瑞星集團投資10.3億元,建設普瑞曼藥業製劑項目,成為國內該領域唯一一家綠色全產業鏈製藥企業;位於肥城採煤沉陷區的200兆瓦農光+漁光互補項目,實現生態修復和資源化的高效利用,與風能、鋰電儲能、鹽穴儲能等,構建了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產業體系……今年上半年,泰安共簽約項目172個,總投資740.6億元,簽約項目落地開工率49.4%。

今年以來泰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上半年,泰安水環境質量指數同比改善19.6%,改善幅度全省第1;臭氧同比改善1%,改善幅度全省第2;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改善5.5%,改善幅度全省第3;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9.5%,改善幅度全省第4。

要素保障激發產業活力

要素保障是影響項目進展快慢的關鍵變量。泰安探索建立市級統籌、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市縣聯動的要素保障新機制,打破要素“天花板”,換來發展“一片天”。

“企業只要告訴我們需要什麼要素保障,我們列個清單,直接轉到相關部門,限期辦理,省時又省力。”泰安市工業推進委副主任、黨委書記、一級巡視員宋洪銀說。

各要素保障部門主動求變,想方設法滿足項目的要素需求。在土地供應方面,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首創土地五色標識法,創新繪製項目地圖,對地塊按成熟度進行“紅、藍、紫、黃、綠”五色標識,指導企業按圖索驥、精準選址。

寧陽縣化工園區的泰安亞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初打算新上一個高端阻燃劑系列產品項目,一期用地需求70多畝。“當時我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出要一塊地,工作人員電腦登錄建設項目選址導引系統,輸入70畝、寧陽化工園幾個關鍵字,符合條件的地塊立馬顯示在了屏幕上,位置、面積、土地性質等信息一目瞭然。”泰安亞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陶陶說。

根據土地五色標識法,紅色代表土地成熟度最高。最終,該企業選了一塊紅色地塊,從謀劃到拿地開工只用了2個多月。目前,泰安已有36個市工業化強市推進項目納入五色管理,涉及土地面積4988.05畝,按照不同顏色,完善相關手續後即可拿地開工。

在環境要素保障方面,泰安市生態環境局統籌全市20%的汙染物排放總量,建立可替代總量指標池,專門用於支持全市重點工業項目,並實行汙染物總量使用預支政策,實現重點工業項目環境總量應保盡保。在資金支持上,泰安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對接22家駐泰銀行機構,創新推出88個“強工貸”信貸產品;篩選40家上市“種子企業”,目前已有12家企業完成上市簽約。

今年上半年,山東塔高礦業機械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急需進行升級改造,但由於資金匱乏,技改進展緩慢。“我們符合留抵退稅政策,在電子稅務局提交退稅申請後,第二天2819萬元退稅款就打到公司賬上了。”公司負責人袁曉波說。這得益於泰安市稅務部門以科技加持,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變“當面辦稅”為“無感退稅”,企業只要符合政策無需到廳就可實現退稅,實現了留抵退稅“一鍵式”辦理。

督導考核是推進各要素保障政策落地落實的重要抓手。7月21日,泰安市舉行上半年重點項目集中觀摩大比拼活動。市工業推進委將各產業鏈比賽分數,以展板形式,張貼在市政大樓最顯眼處,把進展快的標駿馬,按時完成的標黃牛,進展緩慢的標蝸牛,以此推動各產業鏈比學趕超、共同前進。

今年,泰安建立“五大比拼”(項目策劃、簽約、開工、要素保障、集中觀摩),“兩大問效”(鏈長問效和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一線問效)推進機制,通過實行企業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推動項目儘快落地投產。

如今,泰安13條產業鏈活力競相迸發,工業經濟蓬勃發展。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增速居全省第5位,高於全省3.8個百分點;全市省重點項目達到114個,同比增長75%;在建招商引資項目到位資金189.7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重點產業鏈項目到位資金138億元,佔到72.7%。

3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孩子嫉妒心強,家長如何引導?你的處理方式,決定孩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