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姬不凡

    所以劉邦對手下的力量沒有絕對掌控,只能安撫,在長長的歲月裡,慢慢的磨平他們,這也是為何後來,一眾開國功臣都是殞命的緣故;

    再說說,如果項羽過江,率領江東子弟回攻,以項家的召集,江東子弟莫敢不從,但是真正戰鬥起來,他們是為什麼而戰?暴秦已滅,天下該歸於太平,他們再次拿起刀槍無非僅僅是為了項羽的復仇,與數十年年的戰鬥是不一樣的;

    這個時候,項羽率兵打過去,一來將士們不知所為何戰,心中不解,不願多做戰;二來若是有項羽這大敵,劉邦定會再次集結各路諸侯,一起討伐;三來,如項羽敗走之時被老農所騙,這天下百姓早就期盼太平,誰再挑起戰端,誰就是與天下為敵,失去人心;四來項羽手下無謀士,無良將,本人又有勇無謀,只會死戰,再次征戰,後果難料;

    此四點,若是項羽仍舊不知變通,那麼即便是度過了烏江也無法改變兵敗自刎的下場;但是,若是項羽能夠知道安撫士兵之心,挑唆諸侯關係,仁義對待天下百姓,個人察納雅言,明眸善睞,此一來,或可東山再起!

  • 2 # 亮月半

    項羽渡過烏江,捲土重來也不能勝。況且他也未渡烏江,天下領土及去了烏江到江東,天下十分土地九分九歸了劉邦,哪有捲土重來的信心。

  • 3 # 笑嘗歷史百態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句詩引起了多少人對英雄的惋惜,但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項羽一世英雄,如果真的過了江東還有重來的機會麼?

    答案當然是沒有。

    古人都信天意,我們且看霸王烏江自刎的時候所說的一段話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

    項羽覺得自己的失敗在於天意,天意如此,當霸王相信天意的時候,說明心中已經妥協,哪怕沒有烏江自刎,也沒有信心進行第二次征伐。

    個人思想跟信心很重要

    再來看看劉邦的陣容,說真的,項羽除了自己,在人才方面確實比劉邦差一截,韓信+張良+蕭何,漢初三傑!都是奇才,這簡直開掛,沒法玩。

    文末,用曾國藩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吧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曾國藩

  • 4 # 路遙lgy

    項羽被圍垓下,聽到四面楚歌聲,他大驚:難道劉邦已經打下了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裡有那麼多的楚人。項羽再也忍不住了,唱起了悲涼的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淚水流了下來。虞姬也悲痛欲絕和唱: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

    大王義意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唱完拔劍自刎而亡。項羽痛不欲生埋葬了虞姬。隨後逃到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也不肯,也自刎而亡!

    很明顯,項羽已經被失敗的打擊擊垮,沒有勇氣重新再來,猶如虞姬唱的“大王意氣盡”一樣。再說他即使回到江東,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積蓄力量與劉邦抗衡。劉邦也不會給他時間讓他重心整合力量的。劉邦必然會乘勝追擊,直至消滅項羽。歷史有時會很神奇的重複,項羽的祖父項燕,當年被秦兩王翦打敗,回到江東打算重新匡復楚國,可是他回去時,楚王已經被殺了,項燕大失所望,也是拔劍自殺了。所以,項羽即使回去,也不可能改變失敗的結果!

  • 5 # 土雜漫談

    想分析項羽能否捲土重來,就要分析當時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項羽為何會失敗。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雙方最終命運歸屬的一戰。

    在垓下之戰前,楚漢對峙於廣武,楚霸王項羽因為糧草將盡而與劉邦議和,雙方劃定以鴻溝為界,共分天下。

    但就在項羽班師準備返回楚地之時,劉邦卻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撕毀和議,偷襲楚軍,但卻在固陵被項羽擊敗。

    為了一舉消滅項羽,劉邦不惜以裂土封王為代價,約韓信、彭越、英布和劉賈出兵,包圍項羽。

    劉邦的五路大軍共計六十萬,是當時項羽所統率的十萬楚軍的六倍,且項羽的軍隊糧草不濟、師老兵疲,而韓信和彭越等人卻是養精蓄銳已久,所以項羽被迫退守垓下。

    但即便如此,在兩軍交戰之初,英勇善戰的楚軍卻在逆境下奮起迎擊,與漢軍打了個旗鼓相當。

    不過在交戰後的夜間,漢軍卻在楚軍營地附近派人假扮楚人,用四面楚歌的奇計瓦解了楚軍的鬥志,最終導致項羽變成了孤家寡人,在烏江邊自刎。

    綜合來看,項羽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身邊沒有類似范增之類的策略家,處處被劉邦及其手下的智謀之士玩弄於股掌之上。同時手下也沒有足以抵擋韓信等人的大將,僅憑一人之勇,終究無用。

    二、勞師襲遠,不注重後勤保障,因此被彭越和英布等人不斷偷襲糧道,造成大軍無法打持久戰。同時因為項羽本身的殘暴和獨斷獨行,使得項羽在當時根本得不到其他勢力的幫助,等於是以一人之力抵擋天下。同時項羽盡失民心,這從他垓下突圍後,被田父錯指逃生之路就可見一斑。

    三、項羽性格上有著致命的弱點,容易輕信他人,且在失敗後容易悲觀絕望。可以說打敗他的其實就是他自己。在被圍垓下的時候,不思考如何突出重圍、擺脫逆境,捲土重來,卻選擇一心求死,最終成就了劉邦的大業。

    殊不知成大事者,必需擁有超越常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這樣才能在失敗的逆境中扭轉乾坤。

    如劉邦,在同項羽的作戰中屢戰屢敗,卻能繼續堅持到底,最後垓下一戰反敗為勝,奠定大漢基業。

    項羽的性格缺陷與客觀形勢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即使江東子弟多豪傑,捲土重來也是毫無希望的!

  • 6 # 使用者75006125554

    不能,項羽在最強盛時己主宰天下,但由於強於軍事弱於政治,本人只有兩軍陣前衝鋒陷陣的能力,缺乏安邦治國的才略,又不能知人善任識撥人才。所以即使回到江東,重新組織起一隻隊五,也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因為人心沒有了,百戰之精銳損失盡了。即使僥倖再打一兩次勝仗,也難逃最後失敗命運。他本身也改變不了,他無帝王之才略,有為將之勇咯。為將有餘,帝王不足。

  • 7 # 塵埃檔案館

    歷史上,很多英雄人物因為其異於常人的能力常常被後人所稱道。這些人物因為在某個歷史階段有著極大的作為,可是卻沒有最終笑到最後。所以常常被人假設如果怎麼怎麼樣,會不會怎麼樣。究其原因,就是人都有好奇心,在自己設定的條件下假設,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我們耳熟能詳,稍作思考也會產生這樣的好奇,如果項羽度過烏江,他是否能捲土重來,最後打敗劉邦一統天下?我的回答是:不能!原因有三:

    其一,項羽剛愎自用,不能網路人才。我們都知道項羽打仗勇猛,力拔山兮氣蓋世,個人作戰能力極其突出。可是要知道要想取得勝利不是靠一個人的勇猛就可以的,能力再強也需要有人才輔助。韓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本韓信是項羽賬下的一名執戟郎中,基於對戰場情況的瞭解,曾經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卻看不起他一個執戟郎中,對他的計策始終沒有采納過。特別鴻門宴之後韓信看出項羽思想幼稚,優柔寡斷,暴露出不能掌握天下霸權的無能。以項伯等人為首的諸專案光短淺,有深謀遠慮的范增卻受到掣肘,甚至被項羽猜忌。韓信已經認識到項羽不是王者之才,更確信項羽不會重用自己,自己的才能無從發揮,於是離開項羽,轉投劉邦。項羽的剛愎自用讓他失去了韓信、范增最重要的兩個人才。

    第二,項羽性格使然。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看他的所作所為,會發現他有很嚴重的性格缺陷,志向高遠卻目光短淺。項羽滅了秦國之後,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土地肥沃,可以稱霸。項羽卻說:人富貴了不迴歸家鄉,就像是穿華麗衣服在夜裡行走,誰能知道呢?勸說的人聽了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一時語塞,後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項羽大怒,烹之。而後分封諸王不當,田榮起兵反叛,天下重新陷入戰亂。項羽的性格貫穿其一生,他始終也無意改變,最終導致失去天下。

    第三,愛兵不愛民。項羽愛護兵士是出了名的,他對其率領的江東子弟,各個情同手足,士兵有病,他親自慰問,還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士兵穿,把自己的飯分發給士兵。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多次攻城之後下令屠城,縱然屠城有其洩憤,報復的情緒,可是如此視百姓生命如草芥,濫殺無辜。又怎會贏得百姓的擁戴?

    綜合以上三點,對於一個志在取得天下的人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即使過了烏江,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最終的結局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更不可能擊敗劉邦,一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買房,手裡有餘錢,做什麼投資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