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史中國

    項羽有一個致命的政治缺陷,他把整個秦朝當作自己的敵人,所以敵人殺之不盡。秦華人人都想殺項羽報仇,項羽為了徹底擊垮秦國,把投降過來的數十萬軍隊坑殺,秦人一夜之間家家發喪。而劉邦巧妙都把秦的統治階級作為敵人,他成了解放秦老百姓的軍隊,所以他深受百姓歡迎,政治鬥爭,得到群主支援的人必定勝利,這也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 2 # 往事如夢已成空

    第一:選錯根據地,如果選擇關中則有窺視中原的戰略優勢。

    第二:不能重用能臣異士。例如:韓信、陳平

    第三:濫殺無辜失去民心。例如:屠殺20萬秦軍

    第四:鴻門宴放跑劉邦,失去斬殺劉邦最佳機會。

    第五:婦人之仁,沒有劉邦圓滑事故。

    第六:戰略佈局失誤,過於親信劉邦的鴻溝約定

    被其戰略反攻。

    第七:賞罰不公,手下將士滿懷怨心。

    第八:項羽個人能力超強,但是過於驕傲自滿。

    第九:目光短淺分封諸侯,軍閥割據。違反歷史潮流。

    因此:項羽在自刎時都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把機會給予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 3 # 大風起兮雲飛揚y

    項羽個人能力之強毋庸置疑,最終卻敗於劉邦,自刎烏江,說明個人能力再強也敵不過團隊的力量!

    項羽的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項羽缺乏戰略眼光,滅了秦國之後,心裡想著就是回到楚國故地,而放棄中原戰略要地。

    二、秦國是在歷經幾代秦王的努力,滅六國,統一華夏大地,讓全國車同軌,行同文,天下已適天下一統,而項羽逆歷史朝流,滅了秦國後,分封諸侯,自封霸王,造成天下大亂之本!

    三、亡秦必楚,是項羽先祖的詛咒,亦成了項羽心中之魔,成殺人狂魔,屠殺無辜的秦人,造成民心盡失!

    四、剛愎自用,不納謀士之言,造成鴻門宴上放跑劉邦,等於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五、兒女情長,霸王別姬,世間所樂道,在虞姬自刎那一刻,項羽已無心東山再起!

    六、楚漢相爭,是多方面的較量,而項羽團隊是以項羽為首的軍事集團,劉邦則是以韓信、張良、蕭何組合的,容括軍事、戰略、後勤等強大組合,相比較項羽集團遠遠弱於劉邦集團。

  • 4 # 萬能377

    楚漢之爭,其實原先項羽的實力明顯比劉邦強,但劉邦後來者居上,一舉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究竟為何會失敗?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對這個問題都有疑問!“欲稱霸卻不識得人才”

    歷史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爭天下者,必先爭人”。項羽一向喜歡逞個人之勇,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韓信原本是項羽麾下的一個執戟郎,因為在項羽的軍營裡不受重用,轉而投奔了劉邦。范增原是項羽帳內最重要的智囊,因為不受信任,也沒用。還有很多有用的人都被投奔了劉邦,想不打勝仗都難,雖說項羽勇冠三軍,但他不可能總是以一敵百!一個不識人才的將領不是一個好將領,這是項羽沒能稱霸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情殘暴卻婦人之仁”

    項羽在他年紀輕輕之時就滅了秦國,自稱為西楚霸王,無論起義反秦,還是與劉邦的爭鬥,有記載的屠城達6次之多,項羽是一個性情非常殘暴之人,還是一個相信以暴力統御天下的人!在鴻門宴不久之後項羽便殺進了咸陽,造成了滿城的血腥,當時的秦王子嬰已經投降了,但還是被項羽殺了,然後搶光了裡面的女人和寶貝後揚長而去,更像是一個殘暴的強盜!項羽的婦人之仁體現在鴻門宴上,原本可以殺掉劉邦的,但是項羽沒忍心,最終到關鍵之時卻讓劉邦給逃脫了,這無異於放虎歸山!所以才造成了後來劉邦日益坐大,最終戰勝了項羽的局面!“有雄才卻目光短淺”

    在打敗秦王朝以後,沒有合理的激勵機制,慢慢的也就造成了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再加上他從來不設局於未來,低估了他的對手。他的剛愎自用和狂妄自大決定了他後來的失敗,驕兵必敗!項羽缺乏政治眼光,或者換一個說法來講是他採取的措施不對,不能站在戰略上來總攬大句,他的剛愎自用就是他最大的失敗!實力強勁卻不懂招攬民心,相反,劉邦一路上深得民心,招兵買馬,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項羽的性格致使他做不了天下之主,他是天生的常勝將軍!而劉邦深諳天下之道和用人的手段,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雖好大喜功,但絕對是性情中人,劉邦雖不多言語,卻胸懷城府!項羽性情殘暴,而劉邦知道得民心!

  • 5 # 史論縱橫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蠻荒之地,四面楚歌,項羽面對美人名駒唱出如此淒涼的《垓下歌》。劉邦百萬大軍正將項羽軍隊困於垓下,兵力虛弱,糧草將盡。此刻的項羽對未來局勢有了清晰的預感,僅此而已,沒有思考過導致結局的深層原因。

    不可否認,項羽是蓋世英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驚天動地的鉅鹿之戰中,他是榮耀無比的主角,膽敢果斷,驍勇善戰,一人足矣扭轉形勢不利的局面。如果說鉅鹿之戰代表了項羽英雄之路的最巔峰,那麼一曲《垓下歌》將項羽悲劇命運推向高潮。時局不利空枉費一身才華和能力,悲劇出現在他對自我定位的錯位上。項羽是一條逆流而上的魚,逃不出順流而下的時代洪流。

    項羽與劉邦聯手推翻暴秦,完美地發揮了身上所有的優點,絲毫不遮掩他的天賦。《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這一戰,項羽威望大增,從此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能夠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從此誕生。

    可惜英雄懂得如何借用複雜的地勢戰勝敵人,卻不懂人心叵測,更不懂天下局勢。項羽這位蓋世英雄天真且盲目,自大而麻痺,他的悽然落幕、悲慘結局早已註定。

    自我認知錯位

    天真沒有心機卻盲目自信

    面對巨大的權力,情誼不可能永遠天長地久,人心的慾望吞噬一切。滅秦之前,劉邦是合作伙伴,滅秦之後,劉邦是搶奪天下的最大威脅。他怎麼也沒想到,劉邦會撕毀契約,給項羽來了一個措不及防。項羽以為,反秦結束,一場鉅鹿戰足以讓他成為一輩子的霸王,在自己的封地安逸餘生。他驕傲的根本無需規劃下一步。問題出現在他過分相信自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記身邊的小人,可不是所有戰爭都做足誓死的決心,充分的準備,並肩奮戰的夥伴。劉邦的狡詐陰險,在抗秦尾聲就已經對未來提早規劃,項羽卻無動於衷。

    輕狂殘忍卻自大

    他是英雄,但只能一心一意獨當一面,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掌權者,項羽的品質遠不如劉邦。掌權者要的不但是天時利地,更是人和。人和,就要善於用人,劉邦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正是招攬四方賢士為他出謀劃策:身邊鬼才張良勸他分封於雍齒,劉邦聽了,獲得忠臣的信任;軍事奇才韓信為劉邦想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用兵策略,劉邦信了,殺死章邯……劉邦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毛病雖多,但是改得快,悉聽善言,接受並且彌補自身弱點,另外,“人和”也意味著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項羽這兩點都沒有做到,他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不同於出身草芥、身份卑微的劉邦,沒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就不懂群眾需要什麼,他一味地展現自己的威武,坑殺秦軍二十萬展現給百姓的,只有殘暴無情,所以不得百姓的擁戴;在才學面前,依然區分身份的尊卑,然而“高手在民間”,他根本得不到民間高手相助,輕視嘲笑劉邦的出身,在傲慢之際給了劉邦可乘之機。

    對時局的錯誤判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已經開啟了新的局面,以法治國,一人當政無不是利於中央集權的好典範,君主專制更是成為時代的潮流。項羽入關,本可以繼續將這樣的社會制度延續、完善,可他偏偏忽視這些關鍵點,逆流而上,“把國家變成自己想象的模樣”,天下統一卻又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七國混戰已經給出了前車之鑑,可惜項羽沒有意識到。

    一個人的力量怎麼可以逆轉社會向前演進的形態呢?項羽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無能為力,被無形的洪流推向悲劇。

    此外,項羽在關鍵時機“一錯終成千古恨”,成為君王絕不能優柔寡斷。《鴻門宴》中將項羽的猶豫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有足夠的機會殺死劉邦,卻遲遲不肯下手,連出謀劃策的亞父最後都忍無可忍:曰: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在唱《垓下歌》時,僅僅抱怨了時不利兮,還是沒有弄明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確實,這首歌就已經擺明項羽料到結局,憑藉項羽無畏生死的孤傲英雄特點,不肯過江東,死亦為鬼雄。

    很多詩人在詩中借用項羽的一生抒發感慨,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問:“江東弟子應猶在,肯為帝王捲土來?”。對於項羽的悲劇,人們感到惋惜,可是這個悲劇卻不在意料之外,倘若項羽重新來過,仍不懂得“變”,結局依然是悲。

    縱橫交錯兮天下之局,誰能參悟兮世事如棋。看不透未來動向,就要從當下入手,懂得因果相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中引數太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