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風堂堂主

    這個問題是有關《道德經》的很多問題中,提的比較到位的一個好問題。

    如果要用現代的理念來理解,我個人覺得:《道德經》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本哲學書。

    老子或者說他代表的道家,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百家爭鳴都是源自同樣的一個社會背景。

    四百年的社會動亂,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思想者,或者說一群人,老子提出了“道”,提出了“無為”,提出了“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如果你仔細的去品讀《道德經》,其中的很多道理簡直是通俗的一塌糊塗,但是偏偏就是這些簡單易行的道理,沒人去這麼做,所以才導致了很多的社會亂象和痛苦的思想者。

    儒家也是同樣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念:禮。

    第三十八章中,老子很透徹的點出了當時各種思想學派對於社會問題的提法的弊病。但是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去分析論述了。

    就我個人理解:儒家思想是無法治世的,這也就是王莽被稱為“奇葩”或者“穿越者”的原因。但是儒家思想是站在擁戴統治者的基礎上的思想,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在推崇儒家;

    道家思想,一視同仁的要求大家依道而行,尤其在《道德經》中多處提到對於統治階層的要求,“王侯自稱孤寡不穀”。讓統治者去承受那麼多的壓力,沒人願意,所以道家不會被推崇的那麼厲害。但是有個很神奇的歷史規律。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都是打著儒家的旗幟,用著道家的手段來治理國家。

    正因為道家思想不會被當時亂世的統治者接受,老子的思想卻早已擴散開來,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老子乾脆依隨自己的“功成身退天之道”的思想,選擇了離開。但是據說函谷關的守將尹喜抓住了這個機會,讓老子付錢,不付錢不給出關。老子沒錢,尹喜說沒錢可以,把你思想寫下來,抵過路費。

    老子寫了《道德經》,尹喜用了老子的“曲則全”套路!何樂而不為!!!

  • 2 # 陳廣逵

    這是一個沒有準確答案的提問。

    老子姓什名誰已經搞不清了。

    《道德經》最初什麼時候現世也說不清了。

    這兩個說不清的歷史背景就不好說了。

    只能說,撰寫《道德經》的老子大致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動盪,各諸侯國統治者在敬天行事治民上存在許多問題。從《道德經》闡述的內容中可以依稀感覺,老子非常希望統治者明道,能依道行事。

    老子告誡統治者“無為”,其思想實質是“無為而無不為”,順應自然去為,不特意為。

    老子告誡統治者不要自我表現,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標榜,不要自高自大。提出“守中”的原則,避免“多言數窮”;避免“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提示統治者“見(現)小”“守柔”,不示強,不逞強,做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要追求圓滿,因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不要狂妄自滿,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提示人們要善於做小事,不把小事做大,易事搞難。要謹慎做事,慎始慎終。提示治國不要跟人民動心眼,要取信於民。要防患於未然,避免邪惡的東西氾濫而擾亂人民的思想。要遵循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避免“其上食稅之多”。

    還提出要慎用戰爭,“不得已而用之” 要“恬淡為上”,“善有果而已”,“勝而不美”,要警惕樂殺人者。

    《道德經》中這些內容都表明當時社會亟需有“聖人”按道來治理天下。

  • 3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一:道德經的正確開啟方式

    不忘初心。小學語文老師就教過我們:要想讀懂一篇文章,我們需要了解文章產生的背景、事由和目的,採用什麼文體,作品型別。

    相傳,當年老子想出國定居,搞不定護照,只好去找關令尹喜走後門,求這位軍政主官幫忙。那年頭找人辦事也是要請客送禮的,孔子就聲稱聽他的課要先送十塊臘肉,還把這個稱之為禮儀。可老子是高階知識分子呀,自然不屑送酒送肉這類俗套。透過交談,老子發現尹喜好讀書,愛談古論今,他們的交談很可能就提到了《易經》註解,當時很多人都在批註《易經》,最著名的就是孔子。要知道,一直以來,人們多愛以談論《易經》顯擺學問。老子決定投其所好,以論證《易經》中關於道與德的觀點,撰寫一篇論文作為禮物送給了尹喜,一則在古代,雙方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多采用這種文體,二則給領導送篇作文,彙報一下思想心得,算不上行賄受賄。尹喜欣然收下老子為他精心準備的這份禮物,自然也幫老子辦成了事。所以,道德經的著作權是老子的,但所有權應該歸尹喜,這是廢話。

    現在我們知道了,道德經是一篇論文,採用“首先提出論點,再從多個方面反覆闡述論據和論證”的論文結構。在道德經開篇,老子首先提出論點“道可道非常道”,針對的就是他們交談中提到的《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所以說,《道德經》是老子論證易經觀點的一篇論文,是在論證易經的基礎上撰寫的哲學著作,主要論點出自易經。如果瞭解並抓住這個關鍵點,對我們閱讀理解道德經將會有巨大幫助。另外,道德經是一部嚴謹、“枯燥”的自然哲學著作,不是文學作品、雜文集,更不是詩歌散文。我們在閱讀道德經的釋文時,務必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考證,去偽存真,摒棄那些臆想抒情的成分。

    由於《道德經》忒牛B,大家多誤以為道德的觀點是老子率先提出的,實則更早出現在《易經》。但是由老子全面論證,並形成完整的哲學思想。所以老子的《道德經》被公認為中國哲學的起源,中華文化的瑰寶。

  • 4 # 國學新知堂

    嚴格來說我們對老子及其身世,知道的太少。僅有一些類似神話的資訊,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假設老子身逢亂世,卻不問人間疾苦,不管社會前途,只求避世修道修仙,只管高尚其事。若要真是如此,那麼他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在歷史責任和使命上就比其他學者遜色一籌。我們會問,為什麼要學一門自私自利的學問呢?修仙得道只是個人的事情,於整個社會有何益處呢?一個專門為已毫不為人的學說如何稱得上偉大的作品呢?

    假如老子書包含有普世的價值與觀念,那麼它就不可能是一門求道修仙的學問。後世道家學派是在神話老子道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的。老子書並不是為講道而講道,它講道只是為支援他的社會與政治的綱領提供論據。

    我們中國的學問絕少對自然與物質的興趣,理想的政治制度才是思想家們思考的主要物件。老子也沒有提供有關自然和與物質的任何有效知識。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道並不是一個物理的概念。道被老子視作全部可經驗事物的原因,而它本身卻不是一個可經驗的事物。而物理和自然的知識都是關於可經驗事物的知識,老子恰恰沒有提供有關可經驗世界秩序的任何知識,老子的道是超驗的形而上的概念。老子書中並沒有提供類似現代物理學中物質定律之類的內容。

    統觀老子一書的思想,老子是在為人類終極社會的理想貢獻方案。無為概念不能理解不為,不能理解為順應自然無所舉措。無為的真實含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它要求為政者,但求奉獻不求索取,只求貢獻於民而不以有功自居。老子為什麼認為無為是人類社會實現終極理想的法則,是因為老子認為道最高的德即是無為。道是萬事萬物的原因和根據,但它卻從不居萬物之前之上,反而是虛和無的形式隱藏於萬物之上之後。這就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就是無為。

    道是無為的,所以萬物能治。那麼,如果要實現社會大治的目標,只有統治者效法道的無為之德,以無為無事來治理天下就成為自然而然的結論了。老子講道的知識提供了天道無為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政治無為的法則才能成為必然且合理的結論。

  • 5 # 曹國俊a

    道德經其實並不是老子寫的,它是上古中國聖人治國之經驗的總結,老子作為周朝守藏史,一直在保護和學習這些上古流傳下來的典籍,你向孔子那樣的人根本不可能看到這些上古典籍的。後來由於周朝內部發生內亂,老子隨王子朝離開了周朝首都洛陽,把這些典籍也帶了出來,這樣這些典籍也就流傳到了社會上來了,並且逐漸地傳播開來。由於後人只知道這些典籍來源於上古,所以就猜測可能是從周天子那裡傳出來的,而老子又是周朝的守藏史,所以也就說是老子寫的。其實我們沒必要證明有沒有老子這個人,但是隻要相通道德經是中國上古的典籍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團建一般買什麼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