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自從啟蒙運動,現代科學創立以來,人類對於宇宙和自身的了解都越發深刻,我們在小小的地球上,不僅可以觀測到幾萬光年以外的星系樣貌,還能推測出行星的物質構成,宇宙的膨脹速度...你是否有想過,人類從未踏足這些星球,甚至從未離開太陽系,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的?

實際上,宇宙早就把它的祕密,藏在了光線裡。

上帝之光的分解:神奇的三稜鏡

自從上帝說,要有光以來,人類便從未停止對光的追求,從洞穴時代的鑽木取火,到鐵器時代的火藥火器,再到蒸汽時代電燈的發明,光,幫我們驅趕走了黑暗和愚昧,更成為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石,光速的測量,波粒二重性的研究,相對論的啟發...它把宇宙從誕生以來的祕密,一步步展現在人類面前,今天漫遊君就給大家講一講,人類是如何通過一束光,認識整個宇宙的~

事情還有從牛頓牛爵爺說起,在笛卡爾第一次使用玻璃球製造出了人造彩虹之後,人們開始認識到光其實是有顏色的,但是當時人們以為這是真假光,也有人認為是眼睛虹膜導致了顏色的不同。1666年,在家休息的牛頓,找來了一塊普通的三稜鏡,把房間的暗度降到最低,只在窗戶上留了一個小洞,當白色的光透光三稜鏡折射在白牆上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牆上出現了一道彩虹,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依次排列開。原來白光其實是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光是色散現象。

在當時,牛頓依照古希臘哲學家的想法,並且結合應付、太陽系行星和一週的天數,將光譜定義為7種顏色,認為這是一種規則的美學,但是在光譜學研究上,牛頓就止步於此了,他帶我們發現了人眼可見光的時間,但卻忽略了一個更大,蘊含更多宇宙祕密的世界。

而一直到1800年,這個世界才意外被威廉.赫歇爾爵士發現,威廉最初本來是想測量不同顏色的光線所攜帶的溫度,他設計了一個實驗,在一個只有一個小孔透光的屋子裡,用三稜鏡將光線分隔成七種顏色,並投射到桌子上,他在每一種光線照射的地方都放了一個溫度計,然後將第八個溫度計放在了沒有光線照射的地方,作為對照。24小時之後,沒有想到,這個沒有任何光線照的溫度計溫度上升最高,遠遠超過我們認為攜帶能力最多的紅光。

所以其實,他推測,在七種光線之外,還有一種人類看不到的光,這就是我們後來說的紅外線。可以說,這個發現讓人類睜開了第三隻眼,讓我們能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宇宙。

由於光的相速度會隨著頻率而改變,簡單點來說,因為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所以光線中含有很多光子,不同能量和個數的光子亮度和波長的不同,而同一個物體可以發出具有各自波長的光子,有些波長在人眼的可見範圍裡,就變成了不同的顏色,而還有一些隱藏在人眼可見範圍外的,就是我們所謂的紅外線,紫外線等等,當然還有更難發現的X射線,伽馬射線等,通過這些光線,我們得以探尋宇宙的星系,它的起源和發展。

原子的光譜線

但是其實,光線裡隱藏的祕密,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

一個本和科學之路無緣的孤兒為人類揭開了這個祕密。科學家夫琅和費在11歲成為了孤兒,其後一直在慕尼黑的一家玻璃作坊當學徒,結果不幸的是,1801年,這家作坊的房子崩塌了。但是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夫琅和費被當時的王位候選人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救起,還給他提供了書籍和學習的機會,甚至送他去著名的貝內迪克特博依恩修道院光學學院接受訓練。

這一舉動也為巴伐利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1818年,夫琅和費就已經成為了光學院的主要領導,研究出了製造完美玻璃的技術,使得巴伐利亞取代了英國成為了光學儀器的製作中心,這一壟斷事業為帝國帶去了巨大的利潤,但是更重要的是,夫琅和費得以走上科學的道路,研究光和玻璃的祕密。在1814年,他發明了分光儀,某一日他在研究是稜鏡時,將其放在了放大鏡前,並讓Sunny通過,在七色的斑斕中,他發現光線與光線間,被細密的黑線所隔斷,有整整574條,這就是著名的夫琅和費線。但是這個現象以當時的物理水平,沒有人能夠解答,但是光譜學作為一門學科,開始吸引主流物理學家的關注。一直到1859年,德國的光譜物理學家基爾霍夫,在實驗中觀察到了鈉元素的光譜亮雙線,真好位於夫琅禾費線標誌位D線的暗線上,人們開始把光譜中的黑線和元素聯合在一起。

基爾霍夫當時激動地宣稱:根據夫琅禾費線,我們可以測定出太陽大氣層的化學成分。

很快,發現一個接連著一個,1826年塔耳波特(Talbot)將鹽加到火焰中觀察焰色的變化,研究出了Na、K、Li和Sr的乙醇火焰光譜和Ag、Cu和Au的火花光譜;1835年惠特斯通(Whetstone)觀察了Hg、Zn、Cd、Bi、Sn和Pb的火花激發光譜;1887年 Rowland發表了一個原子光譜譜線表...

通過對於將元素的光譜和遙遠行星發出的光進行匹配,我們得以了解遙遠世界的物質構成,我們知道了木星的大氣是由體積或氣體分子約88%到92%的氫和約8%到12%的氦所組成,太陽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品質約佔71%)與氦(品質約佔27%)構成...我們得以了解宇宙更多的祕密。

但是故事說到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沒有解決。

那麼這些原子光譜中的黑線,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這要從原子的祕密說起。

“黑線”背後的祕密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型”,電子像行星一樣按照既定的軌道圍繞著原子核做著永恆地繞圈運動,這個模型在20世紀初被盧瑟福提出之後,被廣泛認知,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科學的象徵圖:三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做運動的圖。

但是這個模型卻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我們都知道電子是帶著負電荷的粒子,而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粒子,當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動時,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兩者之間會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就像磁鐵的正負極會相互吸引一樣,這意味著這個體系是不穩定的。電子會一點點失去它的能量,不停地縮小執行鈑金,最終墜毀在原子核上,而這個過程用時可能都不足一秒,也就是世界將會隨時隨地發生核爆炸...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

著名的科學家玻爾(沒錯,就是和愛因斯坦爭得死去活來的那位)通過研究發現,電子在原子內部只能釋放定量的能量,它只能按照某些“確定的”軌道執行,也就是當電子離原子核最近的時候,它的能力是最低的,當它一旦獲得了特定的能力,它就能躍遷到其他軌道,一旦沒有了能力的補充,它又會回落回來,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電子智慧釋放或吸收特定的能量,而不是任意連續的能量,所以原子的結構重行星圖,變成了一個概率圖,電子像一個幽靈一樣,在某個點突然消失,在另一個點又突然出現,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電子的躍遷”。

而電子躍遷的能量就來自於對光線的吸收,所以原子光譜中的那每一條黑線,都來自於一次電子躍遷,吸收了光線。而每個原子由於化學性質是穩定的,所以電子也永遠只會在既定的區域和概率內出現,所以原子光線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所以我們才得以從一束簡單的光中,看見整個宇宙。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超哥知乎千贊文 | 未來人類統治銀河系時,如何標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