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人的蓄水池

1910年,早已成為日本保護國的“大韓帝國”在與日本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後正式併入日本版圖,開啟了日本對朝鮮半島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

為了對朝鮮進行更有效的殖民,日本開始實行“同化統治”並在朝鮮半島大肆修建基礎設施,各式各樣的工廠也相繼入駐。1925年6月,日本氮肥株式會社獲得了朝鮮蓋馬高原上長津江與赴戰江的水利權。並於1926年1月和1927年5月分別設立了朝鮮水電株式會社和朝鮮氮肥株式會社。

被稱為“朝鮮屋脊”的蓋馬高原

蓋馬高原位於朝鮮東北部,北臨中國吉林,東臨白頭山脈,西為狼林山脈,南靠赴戰嶺山脈,是整個朝鮮半島地勢最高的地方,素有“朝鮮屋脊”的稱號。由於地勢原因蓋馬高原冬季氣候較為寒冷,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度。蓋馬高原同時也是的長津江、虛川江和赴戰江等河流的發源地,它們最後都會匯入鴨綠江。

久保田豐(右2)視察長津江蓄水池(長津湖)攔水大壩一期工程

20世紀20年代初,久保田工業事務所的久保田豐與日本氮肥株式會社的野口遵共同規劃了鴨綠江水系的水電建設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在鴨綠江的支流上建立多個蓄水池,並透過引水管道將水引向日本海一側,利用高度落差來發電。1926年,赴戰江發電專案開工建設,到1932年止赴戰江蓄水池(赴戰湖)與4座發電站相繼建設完工,並很快投入使用向位於興南的朝鮮氮肥工廠輸送電力,總髮電量為200000千瓦左右。不過日本人並沒有就此滿足,1933年,資本金為2000萬日元的長津江水電株式會社成立,野口遵就任社長,久保田豐出任董事兼設計建造總指揮。同年,長津江蓄水池(長津湖)水壩開工建設,預計4座發電站建成後總髮電量可達334000千瓦。為了表明對工程的熱情與決心,久保田豐將公司設在了施工現場附近,還將自己的家人也接來一起住,併為施工人員設立了學校、醫院、郵局、警察局和集體供暖等公共設施。

到1945年時朝鮮北部的水力發電工程

長津江發源於蓋馬高原上的黃草嶺,總長度為261千米,流域面積6976平方千米,江水最終匯入鴨綠江。1934年長津江蓄水池建設完工,水壩總體積為565000立方米,蓄水總量達3.8億立方米。從1936年到1938年,包括23600米水道在內的4座發電站相繼竣工,其水輪機、發電機與變壓器的規模在日本國內都是前所未有的,且全部都由芝浦電器公司所生產。與發電站同時建設的還有一條從長津江出發經平壤到漢城的400公里154千伏高壓輸電網以供民用,不過輸電量僅是協議供量的一半,剩餘電量全部輸往興南地區的工廠。長津江水電專案的建設讓興南氮肥工廠的規模得以繼續擴大,並且將電價降到了日本本土價格的一半還要低。

長津江水電引水管線路圖,水道總長度23600米

1937年,發展壯大的長津江水電株式會社將資本金從2000萬日元提升至7000萬,並將總部搬到了漢城,名稱更變為朝鮮水力發電株式會社,於此同時位於虛川江上的水電專案開始進入施工階段。

海邊的化工廠

興南工業區及其周邊地圖

在蓋馬高原水電的支援下,日本人先後在朝鮮咸鏡南道咸興郡內建設了興南、永安和本宮三座大型化工廠,所出產品除氮肥外還有火藥等軍用化工品,使其成為日本在朝鮮北部最大的化工基地。其中,日本人在興南地區建立了朝鮮氮肥等十多個子公司與關聯公司,其面積有1980萬平方米,員工45000名,包括工人家屬在內的總人口數量高達18萬人。在裝置容量方面水電解裝置居當時世界首位,硫酸銨的年產能高達50萬噸排名世界第三。不過令日本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幾年後日本就在世界大戰中敗下陣來,日本氮肥株式會社在朝鮮的資產也隨著1945年日本的戰敗投降全數丟失,而那座當年日本人為發電而修建的長津湖水庫還將在5年後見證另一場兩個大國間慘烈的血戰。

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收復東沙巡視西沙,清朝政府積弱,不折華夏鐵血兒郎錚錚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