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繼勞

    這句話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麼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農時流行於士大夫階層中的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就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主要精神看,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批駁性論文。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 2 # 小鼠報道

    師者,學生引路人,需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才行。

    作為一個老師,最基本的就是為學生引導學習道路,傳授學業,解決問題。

    傳道

    所謂傳道,就是引路。

    道,即為方向,是未來學生能夠走下去的道路。

    傳道,即指引方向,學生因為身在局中而不自知,需要老師這局外人指點迷津。

    學生來到老師這裡學習,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學生進行了解,然後選擇適合他的道路指引他。

    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特長也不同,老師是有義務幫助學生認清自己。

    根據自身特製,選擇自己未來的道路,然後在針對此進行學習。

    這樣才不會浪費學生的精力,挪作他用。

    授業

    所謂授業,就是教授學業。

    授,即給與,是學生來到老師這裡,老師要交給的東西。

    業,即學業,學習的知識。

    授業,即老師給與學生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必備的知識,讓他有基礎繼續走下去。

    學生選擇好自己以後要走的道路後,就需要老師將自己會的,在這種道路上必然需要用到的基礎知識教與學生,方便他日後出師後能自己運用。

    教授學業是老師幫助學生走上正途必然行動。

    解惑

    解,即解決,解答。

    惑,即疑惑,迷惑,也就是問題。

    解惑,即老師需要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惑,幫助學生把學習路上的絆腳石搬開。

    學生在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學習的時候,因為見識、經驗等原因,會產生很多問題,就想在路上的一塊塊絆腳石。

    而老師的存在就是要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搬開這絆腳石,幫助學生走的更加平順一些。

    韓愈的《師說》深含了他對老師職業的切身體會,在告誡作為老師,不能僅僅教導學生讀書寫字,成為一個教書匠。

    而更應該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幫助學生認清自己,選好要走的路,交給他必然要用到的知識,解答他的疑惑,讓他在今後人生中走的更加平順。

  • 3 # 生於未時

    韓愈的《師說》中對於為人師的定義,主要是從儒家的立場來進行闡述的。即傳道受業解惑。

    傳道,就是傳聖人之道,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道理。道,包含了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本質和規律,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提現。道,既是宇宙自然的本源規律,在儒家看來,又是人所必須遵守的道義和信條和標準。這是從人生大方向上來談師者的職能。

    授業,則是從具體來談傳道之事。道者,乃老子強名之。更多的是哲學層面的意義。如何讓這些抽象的意義具象化,就要透過授業來實現,道體現在知識的各個方面,所以需要師者,從“六藝”以及諸子百家和其他文化層面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授業是傳道的具體表現。

    因為授業的過程,學生對於聖人之道,對於具體的知識,由於個人天資以及領悟不同,會有各種疑惑不解,所以在先生授業之時,就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解答,並對學生偏離道、業之處給予糾正和指導。

    所以,在我看來,傳道受業解惑不是並列的關係,而是總體和具體細化的關係。道是方向,業是道路,惑則是歧路,師者,領路人也。

    一點妄言,請諸君賜教。

  • 4 # 肖屾小聲讀文史

    韓愈的《師說》是一則人們非常耳熟能詳的文章。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論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分析了教師在促進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同時韓愈用“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指明瞭教師的作用和任務。要解釋韓愈為何這麼說,我想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韓愈對教師的理解來進行。

    傳道,弘揚儒家倡導的道德文化

    我們都知道,韓愈是唐宋時代,儒學運動的倡導者和重要人物。韓愈以“道統”理論促進了宋代儒學的復興。他的道統思想也影響了他對於教師職責和教育使命的理解。韓愈認為,“道統”就是要恢復儒家傳統文化以及其倡導的倫理秩序。

    韓愈在《原道》中論述了自己的道統思想。韓愈認為,在孔孟之前“道”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聖君賢相,他們進一步將道外化於行為,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從周公開始,儒者成為了傳播“道”的主要載體。因此,只有透過儒者的傳述,道才能延續下去。但是,韓愈認為,從孟子之後,儒者傳播道的傳統就中斷了,所以需要復興。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韓愈在《師說》中首先提到了“傳道”。

    韓愈的教育觀認為,“師者”和“道”的結合,可以讓傳統的儒家文化延續下去,進而重建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中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才是儒家理想中的人,也是韓愈認為教育應該完成的培養任務。韓愈透過師者來恢復師道,最終傳承儒家的文化精神。

    授業,教授古文六藝之法

    按照韓愈的道統學說,要想恢復儒家文化,需要復興儒學。同時也要不斷傳播儒學知識。對於教育者而言,就要傳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

    韓愈本人是個非常注重讀書學習的人,他本身的求學經歷也是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因此,韓愈認為從教育的角度看,傳授知識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師者不僅要把儒家經典的知識傳授給弟子、學生,更要教授他們學習的方法。

    比如韓愈自己讀書涉獵面就非常廣,因此他覺得教師也讓教給學生讀書的方式。除了儒學經典外,韓愈還涉獵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等等。而且他主張文與道相結合,這一點也就和前面所講到的傳道結合起來了。師者傳播知識,最終是服務於傳播道的思想,讓學生從書中領會道的原則和含義。

    解惑,為學生指點“道”與學的迷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了“惑”的問題,在人求學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疑惑,這個時候能否有老師幫助指點,答疑解惑,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學到知識,健康成長。沿著前面講到的韓愈恢復“道”的思想來看。如果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而得不到解答,他們就很有可能困在其中,百思不得其解,就也會導致“道”學傳播的中斷。

    韓愈本身也是非常重視師資的選拔的,通經典、懂文章,教師的學識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教師有道,那麼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道,這樣也才能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領路人。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要有問必答。當然,韓愈也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師”。

    總之,韓愈提出的“傳道”“授業”“解惑”表明,在他看來,三者是師者的基本任務。這三者也是相互關聯的,在其中“傳道”是最根本的,透過傳道來恢復復興儒學,授業和解惑是為了更好地傳道。

  • 5 # 石徑斜

    這句話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說》,意思是說老師的責任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韓愈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批判當時流行於士大夫階層中的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韓愈認為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這些觀點無論什麼時候都有現實意義。韓愈用傳道授業解惑六個字高度概括了老師的責任,千百年來被後人引用和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這六個字的理解也要與時俱進,根據不同的情況增添不同的內容。

    老師的首要責任是傳道,即傳授做人的道理,在韓愈的時代,這個道理可能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傳道的內容也在發展變化,但是傳道的主題永遠不會改變。發展到現在,我認為作為老師首先要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國愛家愛社會,做有益於社會的人,這就是當代社會的傳道。

    授業當然就是傳授知識,這是老師的最根本的工作。作為老師,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教給學生知識,隨著知識的加深和社會的進步,現在的授業已經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這麼簡單,有時候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自己主動去學習,這比單純地老師教學生學,效果要好不知多少倍。

    解惑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在當今社會,作為老師,不但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社會發展了,學生的思想也在發展,及時發現及時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

    老祖宗的話真的很精闢,六個字道出了為師的真諦。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也要與時俱進,發展和完善老祖宗的觀念,賦予它們新的時代任務,這才是當代合格老師應當做的。

  • 6 # 油茶歷史絲語

    《師說》創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3年),當時正值社會上師道不暢,古代從師的傳統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像過去那樣流傳,許多人以跟從老師(學習)和互相請教、學習為恥的時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正是出自韓愈的這篇題為《師說》的文章。文中,作者具體論述和闡明瞭:”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的道理,告誡人們只要懂得比自己多的、知道得比自己早的都是自己的老師,不能以年齡大小、富貴貧賤和地位高低作為“從師”的條件及標準,否則,我們的疑惑就仍然是疑惑,甚至永遠都不可能有辦法解開。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單從字面上可以這樣解釋:“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會知道很多、懂得很多道理,沒有疑問與困惑的,如果有了疑問和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又不願意向懂得的人(老師)請教、學習,那麼,就會錯過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疑問和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就會長久存在,甚至永遠也解決不了。

    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老師不一定什麼都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一無是處,任何方面都比老師差,任何一個人只要有比自己好、比自己出色的地方,都值得自己向他(她)學習,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

    因此,韓愈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推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正是為了抨擊“師道不傳”的時弊,告誡和鼓勵人們尚師而學,多向身邊的能者學習、請教!

  • 7 # 凌雲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出自韓愈的名篇《師說》,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性,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 ,表現了韓愈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韓愈為什麼寫《師說》,提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需要從當時的寫作背景談起。

    1.《師說》的寫作背景

    自魏晉以來,古代士大夫階層靠門閥制度、世襲制度等手段壟斷做官大權和經濟大權。上層士族的子弟,憑藉高貴的門第,不管品德高低,智力強弱,都可以做官。這種特權思想導致他們不學無術,鄙視老師,整天花天地,鬥雞遛鳥,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而這種風氣一直到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仍然存在。

    韓愈當時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惡劣風氣深惡痛絕。《師說》就是借為文送李蟠來抨擊那些“恥學於師”的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傳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的。

    以一已之力向在皇權統治下的封建制度、特權思想宣戰,可想而知,當時的韓愈要承擔多大的壓力和風險,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來面對隨之而來的禍端。正如他的好友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所說:“自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果者數矣。”

    《師說》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是目前引用最多的一句名言,很多人人都知道這句話,那它傳遞出什麼含義呢?

    2.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含義

    作為一名老師,主要有三項職責:一是傳道,二是授業,三是解惑。

    傳道,站在韓愈角度來講,一是傳修身齊家之道。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是基本的道德修養,就是用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來指導學生修身養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二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在修身齊家之道基礎上,進一步傳授規律之道,對歷史規律、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特別是封建思想下的君臣關係、君民關係,如何利用儒家和道家思想去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實現國泰民安的理想。

    授業,就是傳授學業知識。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老師則按照開設科目選擇儒家經典等書目以授業。

    解惑,則是幫助學生解答傳道和授業中的疑惑。學生對書中之意產生疑問,對人生理想產生迷惑,對社會現象產生不解,那麼,作為老師應該幫助學生破除迷津,走出迷霧,糾正方向,防止誤入歧途。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更多的是深化和踐行。

    3.何為師?

    師者,從狹義上來講是學堂中的職業教師,從廣義上來講,男女老少,販夫走卒皆可為師。只要從他那身上學習了知識,懂得了道理,皆可拜為師,山東人向陌生人問個路或打聽個事首先尊稱一聲老師,就是這個道理。 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會議初期,印發他的《到韶山》一詩。他向有“荊楚才子”之稱的梅白徵求意見,梅白提出“別夢依稀哭逝川”的“哭”改為“咒”更好。毛澤東欣然接受,稱梅白是“半字之師”。

    4.如何師?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老師,不單單是學生的教育者,更是學生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做為一名職業教師,學為人師的意義在於教化內容,以堅定的信念影響學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學生,以廣博的學識教導學生,以博大的仁愛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樂為人師。

    陶行知曾說:“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韓愈時代早已封存在歷史的印記中,尊師重教已蔚然成風,成為我們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發揚尊師重教傳統,讓尊師重教煥發新動能,助力民族之偉大復興。

  • 8 # 雲山蒼蒼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這其中包含了三種不同型別的“師”:比如,儒學大師,高中的張老師,車間王師傅,都有師字,但型別不同。

    先說傳道。道,從廣義上說,是思想、信仰、方略,所謂傳經佈道,就是這個意思。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百花齊放,儒家、道家、法家等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各自的創始人孔子、老子、韓非子等等,為了自己思想能發揚光大,影響更多的人,去諸侯國宣傳推廣,這,屬於傳道;玄奘西天取經宣傳佛法,近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宣揚耶穌基督教,孫中山推廣共和思想以救國救民、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這些都屬於傳道。傳道者不僅是老師,也是業內大咖,孔子更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從狹義上說,道,是道理、道德、準則等,家長對孩子,教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更多的是承擔這種傳道者角色。

    其次,說說授業。授業,是傳授技術,手藝,一個謀生手段。打鐵的、制瓦的、做豆腐的、唱戲的、紅白喜事吹嗩吶的,這都是一門手藝,把這些技術傳授給另一個人,即為授業。古時各行業都有嚴格的傳承,收徒傳藝,不是隨隨便便找個人就行了,血緣、人品、天賦等都是稽核標準,滿足這些才可以入門,正式拜師當徒弟。如果在學徒期間違反規定,還會被逐出師門,等於丟了將來的飯碗,對個人影響很大。所以以前對拜師學藝的老師,學徒會非常尊敬,因為他是真正給你飯碗的人,關乎個人生死存亡。現在我們的技術行業,經常有以老帶新,老員工帶新員工,新人稱老員工為師傅,也相當於是授業層面的老師。

    第三,解惑。顧名思義,解開迷惑,指點迷津。 別人可能只在一件事,一個問題上對你有幫助,為你解決了問題,這種也稱為老師,比如一字之師。生活裡的可師物件很多,“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只要幫到你,有比你厲害的地方, 都可稱為老師。這個意義的老師,更多的是體現尊重,感謝,是對人的尊稱。

  • 9 # 趙伯文41762883

    眾所周知“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是出自唐代韓愈的《師說》一文。韓愈為什麼會說這句話,我想結合《師說》全文和個人理解去回答。

    一說師者。我理解,韓愈說的這個師者的目的不僅僅單指先生或老師,而是指所有人。告訴人們要謙虛謹慎,虛心好學。不可唯我獨尊,狂妄自大。更要有擔當有作為。如《師說》文中“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又如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所以說人人都是老師,人人也是學生。專家大師也有短板,平頭百姓也有高見。正所謂學無長幼,習無早晚,師無貴賤,生無尊卑。

    毛澤東主席早年曾給湖南第一師範題字“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極其精闢的道明瞭師者的含義,可以說是師者的精神豐碑。

    二說傳道。道,從字義上講有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德、技藝、技術、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等多種釋義。傳道也不是傳授道理這麼簡單,應該還有做人之道、生存之道、為人之道、道德禮法,我以為還要像道字似的給學者首選一條正確的道路來,也就是先學會做人,後學會做事。如同人們常說的師傅領進門吧。

    三說授業。授業恐怕也不單單是教授學業,老師教學生。如《師說》中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足見授業是包羅永珍各行各業之說。

    四說解惑。惑字,是疑惑、迷惑、困惑、使迷惑之義。說文解字注:惑,亂也。亂者,治之。可見解惑除了師者有解釋疑難問題的說法外,還要有對偏離正確之道的思想、行為、社會等有糾正歸途之責吧。

    總之,韓愈作為唐代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一生尊儒道統。韓愈的文章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更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言無所忌,敢於講話,敢講真話,並與政治態度形影不離。所以我認為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字面意思那麼平常意明,而是還有影響社會,治國理政的大道吧。

  • 如意峰景區下雨天能玩什麼?
  • 海鸚是群居動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