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威觀史

    庚子事變當中,李鴻章確實有能力獨立建國,但是慈禧還要重用李鴻章,這是因為慈禧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所做的決定,通常都是經過各種權衡利弊的結果,而不是頭腦發熱的結果。當然,慈禧在庚子事變中有過頭腦發熱的決定,那就是對十一國宣戰,但這並不是因為她不夠成熟,而是她的認知能力的問題(這點在下面會說),要回答這個題目,就要說下庚子事變的情況了。

    慈禧為什麼會對十一國宣戰?

    之所以會發生庚子事變,主要還是因為當時我們中國人的認識能力確實有限,沒有弄清楚當時為什麼會捱打,而在甲午戰爭失敗後,隨著列強對中國滲透的日益加深,因此引發了許多嚴重的民族矛盾和衝突,在這個背景下,民族主義情緒在那個時候開始升溫,並因此出現了義和團。

    對於義和團的評價,我基本是持負面的,他們表面上愛國,實際上是在害國。編造了一個刀槍不入的神話,見到洋人就殺,也往往不問青紅皁白。可以說當時在中國的洋人當中,既有好人也有壞人,不加區分就隨意殺了,這等於是在給自己找茬了。

    因為慈禧認為外國勢力威脅到了她的政治地位。原因也在於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軟禁了起來,這個時候在華的列強都希望皇帝能夠主持清朝的大局,當然這也是從他們的利益出發考慮的,他們認為光緒皇帝如果能夠主持朝政的話,會更加有利於清朝的穩定,而一個穩定的清朝是更符合他們的在華利益的。

    但是慈禧將各列強要光緒出來主持政局的建議解讀成了奪權,對於慈禧來說,奪了她的權,與要了她的命是沒什麼兩樣的。我們站在當時慈禧的立場考慮問題,就會發現這是生死抉擇,那麼她就只能選擇生而不是死了。即便列強非常強大,拼一把或許有活路,不拼一把只有死路一條,那就拼一把了,是個人都會這樣做。

    所以才會有後來慈禧支援義和團,並向十一國宣戰的事情,其實不是慈禧頭腦發熱,而是她的認知侷限導致了她出現了判斷上的失誤,當然這是重大失誤。

    慈禧的第二個失誤在於她認為義和團能打贏洋人。

    這也是慈禧認識上的侷限所導致的。當時義和團派了不少人進宮在慈禧面前表演了很多“刀槍不入”的把戲,其實都是江湖騙術,而這些江湖騙術最終還是騙過的慈禧,使慈禧真的以為義和團的人刀槍不入,以為他們真的能打贏洋人。

    既然打的贏,那就打吧。

    結果可想而知,其實就是自己人騙自己人罷了。

    當時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實權派是清醒的

    因為認識上的侷限性,導致了慈禧出現了判斷上的重大失誤,所以慈禧做出了瘋狂的舉動,對十一國宣戰。這十一國是那十一國呢?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恩基本上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慈禧都宣戰了。其實真打起來,當時的清朝一個列強都打不贏。

    慈禧認知有問題,頭腦發熱,並不代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知有問題,頭腦發熱。以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為代表的當時清朝在南方的實力派都知道真實情況,在慈禧宣戰之後,李鴻章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宣戰政策,並且宣佈宣戰的詔書是偽詔。見李鴻章帶頭,東南各省的地方行政長官也紛紛宣佈宣戰詔書是偽詔,不遵循宣戰詔書,與各列強國家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按照清朝當時向全國發布的詔書來說,就是要求全國都對洋人開戰,而“東南互保”的實質就是參與“東南互保”的省份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不參與戰爭,實際上是在戰爭當中,將慈禧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拋棄了。

    這個舉動,如果再往下走一步,就是裂土封國了。但李鴻章並沒有走這一步,還是維護了清朝的統一。

    慈禧為什麼還要重用李鴻章?

    那麼我們回到這個問題,題目說李鴻章準備獨立建國,慈禧為什麼還要重用李鴻章呢?

    其實看了上面的表述,也應該知道李鴻章其實並沒有獨立建國的打算,儘管當時也有這樣的呼聲,但李鴻章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也不會做出頭腦發熱的舉動。其實當時如果李鴻章獨立建國,確實也能建起來,但問題是,他能建多大呢?他當時是兩廣總督,如果真的幹起來,其實恐怕連兩廣他都不能完全控制。

    東南各省的地方行政長官之所以奉行“東南互保”,是因為“東南互保”符合大家的利益,大家都知道真的跟洋人打,是打不過的,所以只要洋人不主動進攻,就沒必要挑起洋人來打。站在這個認知上,東南各省的地方行政長官達成了一致,再加上李鴻章在他們當中確實威望很高,有他帶頭,其他人自然就會跟進了。但是要說到裂土封國,就是另一回事了,實際上就是造反,風險很大,搞不好會鬧到滿門抄斬的結果。而“東南互保”,其實他們也知道慈禧在明白了以後也不會把他們怎樣,所以他們敢搞“東南互保”。

    其實在庚子事變之後,慈禧也算是看明白了,一是洋人並不是真的要他下臺,而是要一個穩定的清朝;二是義和團其實是騙人的,洋人在當時來說根本就打不贏。所以她也理解了李鴻章他們為什麼要搞“東南互保”,其實也是給慈禧後來與列強談判留了很大的餘地,不至於完全翻臉。

  • 2 # 人類文明史鑑

    首先一個庚子事變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和光緒逃跑了,京師無人主政造成了這麼一個亂象,其實在當時有另一種說法叫東南互保。東南互保大家應該聽說過,也就是當時八國聯軍已經侵佔了北京,張之洞等人為首說不想讓東南巡撫東南把長江以南的這些巡撫,現在話講各個省長參與到這些戰爭當中也就是說為了保住大清南部的一些實力。因為當時光緒和慈禧已經逃往西安了,已經跑走了,這個時候北京是無人組織。

    太后不在皇上不在也就是說一切軍政大事是無人主事的,當時李鴻章是在兩廣時任兩廣總督又遠離北京。當時北京一切軍政大事是幾位總理大臣比如說當時的張之洞而比較有名,他作為這個總理這些政事的人。當時他介意李鴻章不要參與在慈禧光緒逃亡的過程當中。一旦光緒和慈禧,在逃亡的路上駕崩就想想傭立李鴻章做這個總統。

    那麼有人說那不對,李鴻章還是有這個當皇帝的心裡當皇帝的可能。首先一個李鴻章如果在當時來講,他絕對有做皇帝的實力。比如說他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了,而在簽訂馬關條約等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時候,慈禧太后都是把李鴻章派出去的,所以他的談判和政治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實力絕對在當時清政府是隻有她是第一位的。

    那麼其次他的北洋水師,當然了,在庚子事變之後北洋水已經覆滅,但是李鴻章的一些軍隊,現代化軍隊還是有一些實力的,也有一定的軍事權一定的政權的,那從這個方面來講,情況屬實。

    尤其當時李鴻章也70多歲了,快要入土的人了他也會為自己身後名考慮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李鴻章也不會造慈禧的反,只不過是當時無可奈何真的要做出第二個準備,比如說萬一真的慈禧和光緒,在路上有一些不興,那麼好,清政府在一定要有人組織的前提下,得選出一個代表來,所以大臣們,無論從能力還是從影響,張之洞等人都是想用力李鴻章為皇帝這個是屬實的。

    大清朝在那個狀態下,對不對?好不容易有一個才人,就算和他有一些懷疑,有一些隔閡也應該放下成見,因為當時清政府的確是岌岌可危啊!總算有一個人才,我不可能去懷疑他了,因為一旦懷疑不用李鴻章大清朝沒有辦法運轉起來,沒有第二個李鴻章了,所以不得不重用。

    首先一個從小受的教育他就是在一個比較封建的環境下的,從小就教育他一定要忠君明理,所以從教育環境看下不具有反動思想。那麼其次李鴻章他是一個文臣是一個士大夫,一般這種文臣和士大夫都比較注重自己的身後名。是吧,你說萬一他真要是篡權當皇帝了,他很怕史官手中那支筆,寫他如何如何篡權,如何如何?他也怕對自己的身後名造成影響啊!而且當時李鴻章已經77歲了,人來70古來稀嘛,當時李鴻章已經重病纏身,也活不了幾年了,就算他即位了他傳給誰啊?對不對?無人繼位啊!所以說,現在有很多人說李鴻章如何如何密謀自己當皇上的,我認為這都是比較啊汙衊他甚至太過絕對了。

    這一方面慈禧明白李鴻章的才華,李鴻章的能力,除了他以外,大清朝沒有第二個人能達到他這個地步了,所以慈禧害怕他當皇帝,但是慈禧又沒有辦法對不對,因為前面已經說到了,就是如果你不用李鴻章沒人可用啊!慈禧也是很信任的,最後李鴻章也沒有篡權,那如果李鴻章真的篡權了,慈禧是無力抵抗的,因為當時所有的軍隊都是李鴻章在主持。

    所以真的要是篡權了,真的他即位當皇帝了,慈禧也無可奈何的。就算是他真想當皇帝,他早就造反了,為什麼要等到庚子賠款之後呢?11個列強啊,對不對?真的要是當皇帝了,面對11個列強談判李鴻章傻呀,要想當皇帝,我挑一個壓力比較小的時候好不好?為什麼非得面對11國向我宣戰的時候我篡權呢?對不對?李鴻章他也不傻,所以說無論是當時的背景也好,還是慈禧禧方面也好,還是李鴻章個人也好,都沒有想去篡位當皇帝。

    所以到最後你會發現簽完辛丑條約之後重用的那幾個老臣像李鴻章啊,張之洞啊!基本上死的死退的退是吧,也沒掀起多大浪來!反倒是李鴻章臨終之前啊,跟慈禧說這麼幾句話,第一,老佛爺一定要力圖變法改革封建制,二,重用袁世凱說袁世凱怎麼怎麼怎麼有才華,如何如何有能力,但是重用了袁世凱呢?袁世凱造反了對不對?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李鴻章沒造反,造反的是他袁世凱,你憑什麼說李鴻章想當皇帝呢?也不符合最後的結果定論呢對不對?

    相互利用相互扶持彼此之間少了誰也不好使,你看到最後李鴻章一死大清朝徹底完了,對吧?這次慈禧太后也沒活幾年,而也撒手人寰了對不對啊?他們兩個誰也離不開,所以啊,這就是歷史沒有所謂的對錯,沒有所謂的是非。歷史已經成為歷史。時光不能倒流,但歷史永遠可能上演,所以這一段歷史給我們的也是一個內心啟迪國家一定要和平國家一定要強大,不要強調歷史就是我覺得也不要李鴻章慈禧怎麼樣怎麼樣,時光不可能倒流了,不可能回到1895年,不可能回到1900年,但是歷史事件隨時可能上演,所以我們要做到的是以史為鏡。

  • 3 # 老蟲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這一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接著就是八國聯軍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出。這一年可以說是多事之年,也是清政府命運最為關鍵的一年。

    義和團運動受到官府承認之後,大舉進入北京,各地團眾紛紛四起,大有席捲全國的趨勢。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清政府內部的主戰派認為,義和團可以加以利用,用來抵制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於是在主戰派的強力倡導之下,義和團由地下轉入地上,可以和正規軍一同作戰。

    他們針對天津、北京這些地區的外國公使、外國居民、軍隊、教會等等,進行攻擊。這一舉動讓列強們感到恐慌,紛紛派駐軍隊絞殺義和團。但由於列強入侵中國多年,底層民眾的反抗情緒高漲,義和團的人數越剿越多。

    列強無可奈和之下,就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希望他們出兵剿匪,但是遭到慈禧太后和主戰派的拒絕。於是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企圖攻佔北京,給清政府一點顏色看看。但由於義和團和官軍的強烈抵抗,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被挫敗。隨後他們又組織了更強大的軍隊,繼續向北京進發。由於之前義和團和官軍損失慘重,這一次就沒能守住。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跑。

    慈禧太后逃出北京之前,為了推卸戰爭的責任,將引發戰爭的緣由推到義和團身上,她還下令讓官軍祕密剿滅義和團。於是和官軍協同作戰的義和團員們便糟了秧,往往是義和團在前方和八國聯軍正面對抗,而官軍就在背後開槍向他們射擊。一時間義和團又變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走向了沒落。

    義和團運動雖然還沒波及華中和華南地區,但也讓華中和華南的官員們,以及外中國人群感到自危。各國公使紛紛向本國報告,要求增加軍隊,保護僑民。

    而英國此時身陷非洲戰爭無法自拔,沒有更多兵力派往東方。但列強已經在中國大舉劃分勢力範圍。英國也不願落後,就聯合聯合孫中山手下,制定了一個扶持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企圖讓兩廣獨立的政策。

    他們甚至和李鴻章在香港進行面談,但是,在官場沉浸多年,生性謹慎的李鴻章,並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他覺得此時中國的局勢還不明朗,即使是坐擁兩廣,也無非是一方土皇帝罷了,格局太小,而且還要受到英中國人的脅迫,李鴻章覺得不划算。

    而此時慈禧太后又向李鴻章發出,調任直隸總督的命令。李鴻章覺得,北方才是他施展政治抱負的地方,所以他拒絕了英中國人的請求,堅持要回到北京。原本英中國人是想把李鴻章扣押在香港的,但是接到上級命令,不允許在中國惹出事端,所以才沒有動手。

    慈禧太后一行出逃之後,很長時間沒有訊息,外界人士對此局勢議論紛紛。有人提議讓李鴻章出來主持大局,這就是“黃袍加身”啊,李鴻章也沒有答應,只是說要等等看。

    直到慈禧太后出逃一年半之後,在西安傳出行蹤的訊息,這才讓中中國人喘了一口氣。李鴻章也慶幸自己多等了一等,否則現在必為千夫所指,遭萬人唾罵,永世不得翻身。

    而慈禧太后之所以還願意重用李鴻章,是因為在當時,沒有人能比李鴻章做的更好了。李鴻章做了清政府半輩子的救火隊員,和外國公使聯絡較多,很多人也願意賣李鴻章的面子。而且李鴻章在政壇也有很大勢力,能夠左右朝中的局勢,慈禧太后也不得不用他。

  • 4 # 張傑談史

    有一說一,雖然我這個人對李鴻章評價很低。但是,題主說的在庚子事變,也即1900年,李鴻章明明準備獨立建國,這是一個典型的謠言。

    確實,東南互保,雖然事後清政府嘉獎,但只不過是清政府遷就漢族官僚達成的手段而已。東南互保本身說明了清朝的漢族官員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勢力,這股勢力實際上對清政府是一種威脅。在此之後清政府新政中,一直一方面對付革命派,一方面對付立憲派,一方面還得提防著這些漢族官員,所以新政最終失敗,也是必然之結果。

    但是東南互保過程中,其實李鴻章已經不是主力軍了,主力軍是誰,劉坤一、張之洞。那麼,有沒有人想稱帝,張之洞可能有,孔祥吉先生和李細珠先生就這個問題有過爭論,好幾篇論文,很有意思。

    李鴻章這個時候其實身體不太行了,簽訂《辛丑條約》後不久就死了。1900年是李鴻章生命末年,已經一方面對漢族官僚無很大影響力,一方面身體不行,又怎麼有準備獨立建國的準備!

  • 5 # 常棣tandy

    這裡不牽扯獨立建國的問題,它的正確叫法叫做“東南互保”!其實這期間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在歪曲朝廷命令和對朝廷施壓中祕密非公開的進行著,而不是明目張膽的向朝廷叫板!而慈禧不得不聽取他們的意見,畢竟廣大疆土要靠他們去守衛!

    事實上在朝廷向西方列強宣戰之時,東南部的省級官員(兩廣總督李鴻章、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山東巡撫袁世凱)一致拒絕承認其有效性, 堅持認為它是一個亂命、未經皇室適當授權的非法召令。

    他們封鎖了宣戰宣告的訊息,並於同日也封鎖了組織拳民抵抗外國侵 略的命令。張之洞巧妙地把 6 月 20 日的關於各總督聯合起來保衛他們轄區的命令曲解為他們應該合作,以鎮壓拳民和保護外中國人。

    在鐵路和電信督辦盛宣懷的建議下,長江流域總督張之洞和劉坤一與上海的外國領事達成一項非正式的協定,大意是:作為地方的最高權威,他們將保護外中國人的生命和財產,並在他們的管轄區內鎮壓拳民;而外國列強不派軍隊進入他們的地區。李鴻章、袁世凱和閩浙總督同意這一協議。由此,整個東南中國避免了拳亂和外國的入侵。

    盟國認為清政府應對公使館的外中國人的生命負責,但同時自 組了一支聯軍來解圍。7 月 14 日,外國部隊佔領天津並威脅要開往北京。同一天,十三個東南省份的督撫集體敦促朝廷鎮壓拳民、 保護外中國人、賠償他們在最近的騷亂中蒙受的損失和就克林德之死致函德國道歉。

    在督撫的壓力下,朝廷的態度暫時有所緩和。 為了外國使節及其家屬的安全,朝廷允許總理衙門邀請他們搬進衙門,以便將來安排他們安全回國。充滿疑慮的外國公使回答說,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在衙門會比在公使館更安全』。

    7 月 18 曰,李鴻章受命於朝廷,要求中國駐外使臣通知各國政府,他們駐中國的代表平安無事。一天後,憂心忡仲的總理衙門再次表示, 願意武裝護衛外國使節去天津。外中國人還是起疑,要求總理衙門 解釋,『如果中國政府不能保證保護在北京的外國使節,為什麼 他們確信在城外、在去天津的路上有能力這麼做。』他們寧願待 在公使館區等待援救。7 月 20 日和 26 日,總理衙門分兩次給公使館送了幾車的蔬菜、西瓜、大米和麵粉。在這短暫的和解期內 (7 月 14-26 日),對公使館的進攻暫停了 12 天。

    但是,隨著反動官僚李秉衡於 7 月 26 日抵達北京,戰爭的風暴再次爆發。在剛毅和徐桐的鼓勵下,李秉衡有力和成功地使太后認識到,只有戰鬥才能談判。戰爭和消滅外中國人的政策被再次確定下來。敢於建議和平的高官倒黴了,他們中有五個被處決。

    這種可怕的事態反映在 8 月 2 日袁世凱致盛宣懷的一封電報中: 『無望;少說為妙。』聯軍的增援部隊 7 月底到達大沽,8 月 4 日從天津向北京進 發。各國聯軍由 18,000 人組成,其中有 8,000 名日本人、4,800 名俄中國人、3,000 名英中國人、2,100 名美中國人、800 名法中國人、58 名奧地利人和 53 名義大利人。德中國人很晚才到,沒有加入這支 聯軍。強大的聯軍猛攻天津至北京一線,驅散了行軍線路前面的 拳民和政府軍。西方強國很快地就擊敗中國,大獲全勝,以至於 裕祿和李乘衡分別於 8 月 6 日和 11 日屈辱地自殺了。

    8 月 14 日, 聯軍攻進北京,解救了被圍困的公使館。 413 約 450 名警衛、475 名平民和 2,300 名中國基督教徒能抵擋住不知具體數目的大量的 政府軍和拳民約近兩個月的進攻,這真是個奇蹟。但是,這個奇 跡是由北洋大臣榮祿促成的,他對拳民無好感,又沒有勇氣反對 太后。他假心假意地進攻,放空槍且不用新式的大口徑大炮。結 果,公使館的防衛沒有被打破。

    太后、皇帝和少數侍從在聯軍開進北京的次日喬裝逃跑。皇帝實際上想留在北京與列強締結和約,並且自己接管政權,但是, 絕境中的太后如往常一樣精明,不讓皇帝以犧牲她來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在逃離前的最後一刻,她命令把建議皇帝留下來的寵 妃扔到一口井裡, 並迫使皇帝和自己一起逃走。 他們穿著普通 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民認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長途的艱苦流亡之後,10 月 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來。

  • 6 # 體育情深

    請不要給李中堂身上潑髒水,他從來沒有想過獨立建國,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慈禧,獻給了大清,獻給了那個時代的亂世風雲。

    李鴻章的出身和經歷,註定了他不會獨立建國

    雖然1840年之後,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期,進入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這個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段裡,滿清看慈禧,漢人看李鴻章。

    即使是東南互保是事實上的獨立,李鴻章也並不具備獨立建國的可能性

    從可能性上來說,在東南互保的前提下,李鴻章確實有獨立建國的機會,畢竟在不派兵勤王的事實上,在放任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的情況下,在坐視慈禧一路西逃的注目中,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四人,實際上已經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按律當斬。

    當我們在回顧中國晚近歷史時,是在重新評估李鴻章彼時的所作所為,並非洗白,而是還原

    也許,我們在學歷史課本時,出於甲午海戰的慘敗和辛丑條約的屈辱,我們一直把李鴻章當成民族的恥辱,和歷史的罪人。因為北洋水師,是他這個總理大臣一手建立的,仗是他打輸的,條約是他籤的;並且在1900年,庚子賠款,我們賠的更多。

    結束語:一個簡單的討論,可以帶我們去了解真實的歷史,而不僅是在課堂上的課本中,僅僅看到年月日、人物、成敗與影響。歷史本身,就是大用無用的學習,我們對於過去了解的更多,才有助於瞭解當下,走好未來。

  • 7 # 信天游149436838

    如果按封建社會帝國的慣例,這些地方督撫理應開刀問斬,甚至株連九族。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一,如慈禧處理這些地方督撫,那東南半形的地盤誰來接應、管理?靠那些八族子弟根本不行,靠漢人知府、巡撫來接應,這些本來就是東方互保督撫們的老部下,換湯不換藥。

    二,如更換這些東南互保督撫,洋人絕對不會答應,鐵定出面干預。維新變法後慈禧想廢帝,洋人出面干預就不了了之。被洋人打怕了的慈禧是不敢提出處置地方督撫。慈禧畢竟是成熟的政冶家,能進能退,臨機應變,比她老公咸豐強多了。

  • 8 # 青言論史

    於是,在鐵路大臣盛宣懷的倡導、李鴻章等人的帶領下,東南各省(包括地處西南的四川)同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這個協議直接否定了清廷選戰詔書的合法性,將其定義為一小部分人的矯詔亂命之書。而英美等國也遵守了承諾,沒有對上述諸省發動進攻。

    所謂國士,莫過於斯。百年以後,也不得不感嘆——少年不識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 9 # 向陽花開7290

    庚子事變發生時,北京城岌岌可危,而李鴻章當時任兩廣總督,原理北京,慈禧太后在1900年6月21日,以大清皇帝的名義下達了向萬國宣戰書,李鴻章接到命令後,說“此亂命也,粵不奉昭“。他現在正忙著準備另外一件事情,想著當總統呢。

    那麼回到問題當中來,慈禧太后在庚子事件後還依然重用李鴻章,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李鴻章是一個很出色的外交家,當時的緊急事務是處理與八國聯軍的關係,必須有一個有這方面能力的人來主持,李鴻章為慈禧的不二人選。

    其次,李鴻章軍權在握。從鎮壓農民起義開始就軍權在握。李鴻章的淮軍在後期被稱為戰力第一軍,號稱三萬精兵,如果李鴻章造反,恐怕清政府也難以應對。北洋艦隊幾乎也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

    再次,慈禧需要一個用的順手的背鍋俠。那些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雖經李鴻章的手簽訂,但是罪魁禍首還是的大清最高的實權統治者慈禧。

  • 10 # 全過程民作主

    人類的歷史已經走到了封建專制統治制度的未期,慈禧作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各種社會矛盾和制度弊端集中爆發,所有的壓力和麻煩最終必定全部彙集在慈禧的身上。這種痛苦和折磨不是一般被統治者所能理解的。任何一個最高統治者在面對每天不斷湧現的執政壓力,應該是度日如年,惶惶不可終日。 甚至在他們的內心,萌生去意也是非常正常的,李鴻章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執行者,必須也自然在這個歷史節點作出些改變社會制度的嘗試,也肯定會得到慈禧的支援和幫助,所以這並不矛盾。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李鴻章明明有立憲君主,建立民國的想法,還能得到慈禧的重用和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蟬》芳子為什麼跟宮本說自己是何櫻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