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太笨今天打了孩子之後心裡特有愧疚怕把他打傻了本來就笨!請問你們打過孩子嗎

回覆列表
  • 1 # 懂孩子的英校長

    1)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常在媒體上說,在特殊的時候是可以打孩子的。我認為,這些所謂的教育專家都是讀書太少,對教育的研究不夠深刻。

    2)研究一下幼兒教育之母——蒙特梭利,你就會知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打孩子。

    3)打孩子是因為你沒有辦法能夠說服孩子,你講不出好的道理能讓孩子接受,於是你就用強硬的方法來對付你的孩子,讓孩子害怕你才接受你的意見。此時孩子在心裡暗暗地說:“我才不同意你的意見呢,是今天你打我,我只好同意。等我長大之後,沒有你管束的時候,我就會按我的方法去做。”事實上,孩子就是這樣成長的。

    3)很多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打得孩子,他們長大之後就能夠去為所欲為,甚至學會了用父母的方法去威嚇同伴或其他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有的孩子有條件出國,到了國外之後,父母看不到了,他們就把以前很多想幹的事兒都幹了一遍。於是,學習落後,不要求進步,成為一個聽不進去道理的人。

    5)作為父母,千萬不要打孩子。你要認為你是有能力有辦法來說服孩子的。不要給孩子做一個當暴君的榜樣,這樣是很危險的。

    6)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所說的,在一定場合是可以打孩子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的研究過我剛才說的邏輯,他們也沒有辦法能夠推翻我剛才說的邏輯。

    7)做為父母,習慣性的把強權施於孩子,經常強制性地讓孩子去做事,去修正錯誤,這樣的孩子未來長大了,要做什麼決定和做什麼選擇,他都不會來跟你商量。

    8)有一年,我招聘一位財務會計。她來面試的時候說,因為我們的公司離他家近,這樣他就可以每天看著她女兒複習考大學。她說他一直認為她女兒是一個乖女兒,什麼都聽她的。但是沒有想到,在孩子高三的時候,突然把男朋友帶回家。讓她這個母親崩潰了。女兒說,她談戀愛已經三年了。因為母親太過於強勢,所以她就一直瞞著母親,不對她說。

    9)有另外一個父親,是相反的例子。他的女兒上小學六年級了。有一天她回到家說:“爸爸,我喜歡上了班裡的一位男生。”爸爸就說:“那位男生一定很帥,要不然我女兒怎麼能夠喜歡上他呢。他還有什麼優點?”女兒就把他的優點都說了一遍。他爸爸又問:“他有什麼缺點呢?”女兒說:“他的缺點就是學習不好”。爸爸就說:“現在學習不好也沒問題,因為他有可能在上高年級的時候就學習好了”。她女兒說:“他上高年級的時候學習也不會好,因為他根本不喜歡學習”。他爸爸說:“那也沒關係,等她大學畢業之後工作了,掙錢多的時候,他在買書學習也來得及”。她女兒說:“可是他不愛學習,有可能根本考不上大學。即使考上大學了,他未來也一定找不到一個好工作,所以也不會有錢”。他爸爸說:“他沒有錢,你可以多掙錢,來養著他呀”。她女兒說:“我只是說我喜歡那個男生,我又沒說我一定要嫁給他,。我還要好好想想呢”。過了一個星期,女兒回來跟爸爸說:“爸爸我不喜歡那個男生了,因為他不愛學習。不愛學習的男生,我看著就不順眼。他長得越好看,我越討厭他”。他爸爸說:“我女兒是聰明的,她一定會深思熟慮,做出來好的選擇”。

    10)我們想一下,這個父親教育的女孩,未來一定不會出現戀愛三年了,才把男朋友帶回家的事情。所以一個不打罵孩子,很民主的家庭,反而能養出一個不容易出事故,而且能夠有判斷力的好孩子。

  • 2 # 思考筆錄

    【問題問的太絕對】“打“是教育手段之一,而非原則。

    打的好處:

    快速給懵懂孩子一個答案和做事的代價,並起到震懾和迅速制止的功效。

    給孩子權衡利弊的機會,如果自認真理在手,冒捱打的風險也要幹,能跨過捱打門檻的孩子,未來獨立性,意志力,探索精神都很高,其實這些都是金子一樣致人成功的核心素質(古代俗語:不打不成器就是這個道理)。

    筆者認為“不許打孩子“是很多人倡導的向現代文明看齊,流於表面的所謂道德文章,現實是,很多家長對名利功利的渴求都轉化成一天到晚碎嘴嘮叨專攻孩子初始的“自尊自信自愛“,“虎媽“式心理攻勢其實就是長期心理軟暴力,比打孩子不知道殘酷多少倍。這種羔羊式教育,導致今天的孩子甚至很多大人,成績學歷可能很高,但膽小怕事,唯唯諾諾,沒有擔當,一事無成,男人沒有理想情懷,女人鼠目寸光自以為是的社會現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3 # 素7

    我小時候,我們那裡幾乎沒有孩子不被揍的,父母判定孩子錯都會打覺得那是天經地義的管教,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常聽,在那個年代山村裡的父母要為每日的吃穿住行學費發愁的,物資匱乏的時代,似乎打孩子說好聽一點是管教這都不算什麼事了!孩子們習以為常了心裡不覺得有什麼,天天打。但是現在這個年代環境變了物慾橫流的社會,孩子們吃的玩的住的極其豐富。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孩子的價值感無條件的愛。大動干戈揍孩子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陰?因材施教,每個家庭有都自家的家風,如果一味盲目地揍孩子我還是不太認同人生而平等,生命平等。我自己也有孩子,有時候我覺得她實在是很離譜的不可饒恕一樣,我就會用小尺子打一下她手板,我打他的小手掌時她即刻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覺得很羞愧,我打她手板的機率是很小很小的,他現在四五歲左右更多時候我都是放任她有邊際的自由。隨著孩子的長大,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不會再會去揍孩子了。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打是手段不是目的。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孩子最需要的,現在如果回想起父親揍我的情景總覺得那是簡單粗暴的愛。我現在也做父母了,我要給予我孩子潺潺流動的愛,我一直在這一條路上摸索著學習,希望當我有一天離開人世的時候,我能留給我孩子的遺產就是我給她的愛,她深刻感受到了帶著愛過好自己的一生。

  • 4 # 郭真如意

    做為一名幼師,為了使自己變的更專業,更合理的給到孩子更好的指引方向,我也經常去培訓去學習。對於這個問題我很高興能給大家分享我的觀點:天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也無時無刻的關心著他們,愛有很多種,有疼愛,寵愛,溺愛,很多家長愛孩子無度,僅需要“愛”是不夠的,還需要管教,有管教才能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

    怎樣才能管教好孩子呢?自古以來,父母打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家長也甘願受“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老觀念的支配,認為只要孩子犯錯,不合自己心意就得打。殊不知,以打為手段教育出來的孩子,其性格是扭曲的。打出來的孩子他會認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暴力,他不會好好的給人溝通,不會把心中的苦惱向別人訴說,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他總是會記在心裡,敢怒不敢言,會變得退縮,逆反。女孩經常被父母打,會變得缺乏自尊,自愛和自信,而且容易早戀,總而言之,打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新的問題。不是有句話嗎,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要及時給予肯定與誇獎。誇出來的孩子才有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經常打來解決問題的父母一定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才能茁壯成長!

    宣告:這些圖片是上學期保留的,目前還沒開學。

  • 5 # 快樂的印記

    孩子能不能打,這個要看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每個孩子沒有的教育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打孩子只能算是教育的一種附加模式,它可以適當的調節孩子的一種行為,比如孩子很皮的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卻沒有效果,適當的打孩子可以收到滿意的效果,但是不能經常的打孩子。

    同時還要注意2~3歲是孩子叛逆期,適當的打孩子反而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六歲以上,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千萬不要打孩子,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感覺不到愛,真正的教育應該恩威並施。

    要注意教育方法。

    打完孩子以後要注意和孩子溝通交流,為什麼要打他,他那裡做錯了,能不能改,要讓他認錯,知錯,改錯,這樣的打孩子才能是起到引導的作用,

    同時打完孩子以後,先讓他的情緒平復一段時間,然後可以問問他疼不疼,摸摸他被打的部位,安撫他的情緒,讓他感受到你是愛他的,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叫做恩威並施。

    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分寸和方法,只要教育得當,每個孩子都可以從一顆小樹苗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

  • 6 # 是小小明i

    我出生在一個小鄉鎮,打罵是我們這裡一個很普遍的家庭教育手段。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在長輩的打罵聲中長大。我一直在想,這打罵,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嗎?

    你們家長總在埋怨我們不聽話、學習不好,甚至叛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這麼就變成這樣子了,我們也乖過的。你們答案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沒有看見你們主動去了解我們內心想法,而是一而再的反對。甚至當你們的打罵聲是那麼無理時,你們始終堅信,自己的都是對的,哪怕過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也不會向我們道歉。也就是你們的這種行為讓我們越來越想遠離你們,也就是你們所謂的“叛逆期”。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叛逆,只是那時候有很多奇思妙想與你們格格不入罷了。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們的言行舉止,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般都是你們怎樣我們怎樣看到什麼就學什麼。

    所以我想說的是:你們能不能再耐心一點,我們也會耐心一點。

  • 7 # 藝曉北

    打孩子只會讓家長身心疲憊,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好的教育要靠言傳身教,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多少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教育故事》給我們深刻的啟發: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個男生用磚頭扔另一個男生,十分危險。便將其制止,並叫他下午三點到校長辦公室。沒到三點,男孩就到校長室門口等候,陶校長準時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已經等在那裡。笑著掏出一顆糖說:“這顆糖是給你的,因為你很守信,沒遲到還提前到。”接著校長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讓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校長,尊重別人是最重要的品質啊。” 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拿磚頭扔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 這時,男孩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又掏出一顆糖:“你知錯認錯,實在難得,不得不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回去吧!” 男孩手握四顆糖,眼神裡充滿前所未有希望。 陶行知先生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巧妙激勵,用四顆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憤怒和恐懼,用一道暖流溫暖了孩子。  這普通的四顆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顆糖:尊重和理解。第二顆糖:信任和支援。第三顆糖:賞識和鼓勵。第四顆糖:寬容和體貼。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肯定,尤其是父母的欣賞。如果父母能給孩子以鼓勵,那麼孩子便也會回報社會以寬容和友愛,打孩子只會抹殺童真,帶給家庭和社會更多悲劇。

  • 8 # catherine1230

    中國古話說: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實際上,我們並不倡導用打罵來教育孩子,打罵不但不能讓孩子改掉錯誤習慣,反而會引發逆反心理,打罵教育其實是有危害性的:

    其一,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脆弱、自卑。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懼怕心理,久而久之,為了避免受到傷害,不管父母說得是對還是錯,都對父母唯命是從,導致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其二,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感到孤獨無助。孩子最值得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但長期打罵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疏遠父母,遇事不敢和父母商量,內心越來越孤獨。

    其三,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容易養成暴躁,煩躁的性格。由於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暴力的種子就會在孩子心裡種下,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暴力的方式來得到解決。所以,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以下五種方式,是代替打罵的良性教育方式,給你參考一下:

    一,儘量多陪伴孩子。很多父母每天忙於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口口聲聲說賺錢為了孩子,但卻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遠去。即使回到家後也是手機平板不離身,忽視孩子的存在,這才是對孩子才是最大的傷害!抽時間多陪陪孩子,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才是稱職的父母。

    二,學會傾聽。家長們應該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第一時間就打罵,而是應該平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說法,用溝通來解決問題。很多時候,當你忍住性子聽孩子講完,你會發現孩子的訴求其實很容易滿足。

    三,期望要有度。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理想或者未能達到的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一廂情願認為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孰不知這只是父母自私的藉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不應該過於干涉,而是應該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四,和孩子做朋友。父母要從心底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位置對待。不要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說話,不要總是否決孩子的意見,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當你蹲下來,和孩子平等面對面交流時,你會發現效果真的很不一樣。

    五,發怒時不管教孩子。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請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心。

  • 9 # 把陽光熬成湯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有過童年,想想我們的童年,想想我們童年時代的那些發小,還有我們自己,是怎麼成長起來的?也就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世界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社會環境,每個人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不相同,個性脾氣也不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共識性的答案。

    就我的看法來說,有的孩子從小就懂事,這樣的孩子別說打,就是說上一句都是多餘的,因為他做起事情來,甚至比你這個當家長的還要完美的多。而有的孩子從小調皮搗蛋,根本聽不進大人的諄諄教誨,這樣的孩子就需要用你的手或你的腳,適當的懲戒他一下,不然他聽不進你的話,也記不住你的教導。

    記住,打孩子是為了讓他長記性,而不是讓他屈服於你——為了讓孩子屈服於自己而動手打孩子的家長,不是一個稱職的家長,在這樣的家長手底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叛逆心是很重的——很多孩子就像一個皮球,你越打他,他會跳的越高,這個跳的過程就是孩子的叛逆心。

  • 10 # 方熴

    縱觀整個中國,打罵成了家庭教育中很普遍的一個手段。哦,就不說整個中國了,其他地區我也並沒有體驗過,也就不能妄加評論,只單說我們這個小鄉鎮吧。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們的打罵聲中成長。

    很多家長也都在埋怨孩子不聽話,甚至叛逆,可是有沒有真正想過是自己教育的問題呢?這個答案,是肯定沒有的。作為一個過來人,內心當然不容別人去反對他們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更是不願意去反思自己,因為始終堅信,自己的都是對的。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我有沒有被打罵過?這個是肯定的,不過讓我慶幸的是,我的爸媽大多數都是用道理來教育我的。那麼你肯定又覺得我要誇自己了,套用李小龍的那句名言吧:如果我說我自己很好,你肯定覺得我在吹牛,如果我說我不好,那你一定知道我在撒謊。

    說真的,我真的挺佩服那些能夠有好教育的家庭。比如說我小叔的孩子,就是我的堂妹。愛學習,有教養,我挺喜歡的。當然這也多虧了我小叔和小嬸的教育,才能有好的教養的孩子。

    在我們村莊裡,我看到過不少的孩子被家長打罵,小的時候只能委曲求全,長大之後,翅膀硬了,就成了家長眼中所謂的叛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七載,最終搞掉了吳王。所以,這孩子也是一樣,你讓他臥薪嚐膽,最終孩子也會反你。你看,這歷史上也是有教訓,你如果不聽,那便是重蹈覆轍。

    有些家長會抱怨,講道理孩子也不聽,只能打罵。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不聽?這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便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有可能從父母什麼習得,而且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才是好的,什麼才是壞的,所以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所以作為父母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下手,不是別人,而且自己。

    所以,這打罵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嗎?作為父母,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不支援打罵,但也不支援嬌生慣養,作為父母要懂得的一個道理就是: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從父母的身上學習到的,這孩子便是父母自身的一個縮影。

    最後能說一句——

    家庭教育很重要,打罵請慎重!

  • 11 # 小林子啦啦啦

    ①.

    這幾天在家,走親戚也是不可避免。回家第一天便去了我外公外婆家,也順便看望了一下我大舅家。

    來到我外公家,便聽到隔壁在大吵大鬧,那便是我大舅家。原來,因為兩個小孩子玩耍的時候發生了爭執,我大舅和大舅媽也一人護著一個。小孩子打鬧也就算了,兩個大人卻也因此互相爭執了起來,互相埋怨著對方的嬌慣。當然,這兩個小孩子也難逃被打罵的命運。

    ②.

    我一直在想,這打罵,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嗎?

    縱觀整個中國,打罵成了家庭教育中很普遍的一個手段。哦,就不說整個中國了,其他地區我也並沒有體驗過,也就不能妄加評論,只單說我們這個小鄉鎮吧。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們的打罵聲中成長。

    很多家長也都在埋怨孩子不聽話,甚至叛逆,可是有沒有真正想過是自己教育的問題呢?這個答案,是肯定沒有的。作為一個過來人,內心當然不容別人去反對他們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更是不願意去反思自己,因為始終堅信,自己的都是對的。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我有沒有被打罵過?這個是肯定的,不過讓我慶幸的是,我的爸媽大多數都是用道理來教育我的。那麼你肯定又覺得我要誇自己了,套用李小龍的那句名言吧:如果我說我自己很好,你肯定覺得我在吹牛,如果我說我不好,那你一定知道我在撒謊。

    說真的,我真的挺佩服那些能夠有好教育的家庭。比如說我小叔的孩子,就是我的堂妹。愛學習,有教養,我挺喜歡的。當然這也多虧了我小叔和小嬸的教育,才能有好的教養的孩子。

    在我們村莊裡,我看到過不少的孩子被家長打罵,小的時候只能委曲求全,長大之後,翅膀硬了,就成了家長眼中所謂的叛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七載,最終搞掉了吳王。所以,這孩子也是一樣,你讓他臥薪嚐膽,最終孩子也會反你。你看,這歷史上也是有教訓,你如果不聽,那便是重蹈覆轍。

    有些家長會抱怨,講道理孩子也不聽,只能打罵。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不聽?這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便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有可能從父母什麼習得,而且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才是好的,什麼才是壞的,所以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所以作為父母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下手,不是別人,而且自己。

    ④.

    所以,這打罵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嗎?作為父母,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不支援打罵,但也不支援嬌生慣養,作為父母要懂得的一個道理就是: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從父母的身上學習到的,這孩子便是父母自身的一個縮影。

    家庭教育很重要,打罵請慎重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倒閉的原理?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