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山人

    壽春,位於今天安徽省中部的壽縣。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壽春成為多方爭戰的熱點區域之一,多個政權皆以壽春為要塞,屯駐重兵,修築堅城,作為抗擊敵方入侵的前哨陣地。

    鄴城,古鄴城遺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歷史上的鄴城,曾先後作過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多個朝代的首都,曾經是中國北方規模僅次於長安、洛陽的大都市。

    壽春和鄴城都曾經是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重鎮,卻在歷史長河中漸漸走向了沒落,這是為什麼呢?

    壽春、鄴城的崛起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壽春

    壽春地處淮河流域的中間位置,水旱道路交匯,是南方政權防守淮南的重心所在。在分裂對峙時期,壽春作為前沿哨所,水運的便利使其可以很快得到後方的補給,進可攻退可守,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壽)州控扼淮、潁,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遮蔽。……自魏、晉用兵,與江東爭雄長,未嘗不先事壽春。及晉遷江左,而壽春之勢益重。……南北朝時,壽春皆為重鎮,隋欲並陳,亦先屯重兵於此。”

    鄴城

    鄴城則是位於北方地區的道路要衝地帶。自鄴城向東,經倉亭津(即今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過黃河,可以到達兗州西部,從兗州再往前可以輻射到山東各地;從鄴城向西,過滏口並穿越太行山脈,可以進入山西高原的幷州地區;從鄴城向北,經邯鄲地區可以直達幽州的首府薊城(即今北京);自鄴城向南,經黎陽(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過河之後,可以直達豫東平原。

    鄴城周邊是地勢平坦的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其境內的漳水、洹水等水系與黃河、白溝等水系互通,水運十分發達。最重要的是,鄴城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冀、青、幽、並、兗、豫、司隸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帶,以此地為中心向外輻射,人員與物資的來往與補充都較為方便。

    城池堅固,便於屯墾

    壽春

    壽春地處淮河干流南岸的平原,周圍多有山水環繞,在地理形勢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自三國時期,袁術就以壽春為根據地加以經營,加上之後曹操、曹丕及歷代政權的經營,壽春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城防體系。另外,壽春地處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適宜開展屯墾。這些優勢,更突顯了壽春的戰略地位。

    鄴城

    鄴城具有非常好的防禦優勢。鄴城的東、南兩面有黃河天塹,只要在黎陽、倉亭津、白馬等幾個主要地點設防,就可以阻止兩面敵軍的進攻;鄴城之北,又有漳、洹等水系流經,也是兩道天然的阻敵防線;尤其是鄴城之西,有太行山系作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擋幷州地區的來敵。

    曹操擊敗袁紹之後,就將鄴城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他下令對鄴城舊城進行了修復、增建、駐軍、遷民,後來鄴城被提升為曹魏帝國的國都之一。同樣地處平原的鄴城,自戰國至西漢時期,就一直都是黃河下游地區最為富庶的城市之一,人口、農業、經濟等各方面都較為發達。

    獨特的地緣優勢

    壽春

    壽春在亂世的崛起在於他地處對峙政權的邊界地區,戰略位置重要,得以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

    鄴城

    鄴城的獨特優勢在於他遠離了邊界地區,加上他處於腹地的位置,是作為各政權國都的首選。

    壽春、鄴城的衰落區域性區位優勢喪失

    從壽春與鄴城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輝煌時期都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分裂時期。正是在這分裂時期,他們各自獨特的區域性區位優勢得以顯現出來。如果從全國整個大局來看,他們的優勢就比不得長安、洛陽、南京這些大都市,所以在大一統王朝他們的優勢就會喪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被毀或是被取代

    壽春

    壽春的優勢在於他水運的便利,自隋朝大運河修建之後,壽春經合肥至濡須口一線的水路漸漸湮廢,水運航道梗阻,無法直接溝通江淮,由此引起壽春的地位價值明顯跌落。

    鄴城

    北周時期,屯駐鄴城的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反對楊堅專權,楊堅在消滅尉遲迥之後下令將鄴城摧毀焚燒,鄴城的居民則被遷移到十多公里外的安陽。古都鄴城從此消失,其區域中心的地位也被安陽所取代。

    時也,勢也!壽春、鄴城崛起於分裂時代獨特的區域性區位優勢,但是到了大一統的時代,他們的優勢就會衰弱,甚至走向沒落。

  • 2 # 夜孤舟

    因為歷史的向前發展,所以他們的戰略意義也跟隨發生變化,其實這種沒落也未必是壞事!

    首先我們來看壽春(今安徽壽縣)。

    壽春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當時楚考烈王敗於秦國,無奈遷都至壽春,改為郢。秦統一六國後置縣,而後壽春開始發展,到漢時逐漸成了一座大都市。漢末軍閥割據,袁術在南陽被擊敗後,退到淮南。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壽春再次成為行政中心。並且由於壽春獨特的水運位置,是淮河、潁河、淠河的彙集處,所以使得圍繞壽春的征戰不斷。

    壽春的開始沒落,大致是從隋朝大運河開通後開始。大運河開通後,壽春在水運上的作用弱化。不過到了明清因為兩淮鹽運的興起,壽春也跟著繁榮起來。再到後來鐵路興起,水運沒落,壽春這樣的小水系水運,自然也就跟著沒落。安徽最早的鐵路京滬鐵路走的是蚌埠,而民國時安正(安慶—正陽關)鐵路計劃流產,壽春是真的沒落了。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時代的不斷髮展造成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還會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呢!

    至於鄴城,其大致位置在今河北臨漳縣,漳河北。最初建於春秋時期,戰國時西門豹為鄴城令,投巫修渠,“發人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這使得鄴城農業發達,經濟也跟著繁榮了。其後鄴城不斷作為首都或陪都,出現在歷史上,因此城市發展,頗具規模。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大舉伐齊,到577年正月,北周軍隊攻破鄴城,追虜高緯、高恆父子,北齊滅亡。當月,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撤毀鄴城北齊宮殿等建築。不過,對於鄴城的其他建築,以及鄴城的基本格局,宇文邕都沒有加以破壞。

    然而,三年後北周靜帝繼位,年幼,楊堅輔政。屯駐在鄴城一帶的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滿楊堅的專擅,舉兵反叛。當時,趙、魏之士贏糧景從,不數日便聚集了十餘萬人。同時,宇文胄、石遜等人紛紛起兵響應,趙王、陳王等五王也在長安謀劃反叛。楊堅當機立斷,內誅畢王、趙王、越王,外命韋孝寬討伐尉遲迥。

    另外尉遲迥治鄴頗得人心,所以在斬殺了尉遲迥後,遷鄴城民於安陽,毀掉城邑。最後一把大火,將這座千古名城,付之一炬!鄴城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徹底消失!

    所以壽春沒落是由時代發展決定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又會重回我們的視野。但鄴城的沒落,是徹徹底底的人禍造成的,各方面的因素都使得它基本不再可能重現歷史的光輝了!

  • 3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大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社會也是不斷進步。隨著時代的變化,城市的經濟,文化也在發展中改變重心。這是時代進步的象徵,更是歷史發展的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大便顏色黑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