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職場>

我們都不喜歡被利用的感覺。

但是往裡想一層,如果沒有被利用的價值,我們為什麼會坐在今天這個地方?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要在職場沉浮幾十年。這麼長的成長路程,即使做不到不悲不喜,至少也要慢慢學會“客觀中立”。看待事情客觀中立,看待自己,也要同樣客觀中立。

被利用,說明我們有值得利用的地方,有價值。如果是一個百無一用的人,連被利用的機會也沒有。別人請我們幫一個忙,說明他看到了我們的價值——無論他的動機如何,無論他的承諾如何,也無論我們對他的觀感如何;以及事情辦成,他是否會履行自己的承諾。這就是我們身上的可取之處。單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沒什麼好不開心的。

不喜歡被利用,是因為有落差。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外面表現得再謙虛,內心裡,對自己的評價,往往是高於實際。或者說,高於大多數別人眼裡的自己。既然自己這麼聰明能幹,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焦點,更多的重視。結果,竟然只是被利用一下,就沒有然後了?就這樣近乎被物化?是可忍孰不可忍,心裡當然很不爽。

因為有價值而開心,又因為被利用而不爽。我們的感受,常常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心態。回到客觀的角度,就不需要聚焦太多在感覺上。

感覺會隨時變化,並不可靠。工作中取得了小小成就,你如果習慣了靠感覺,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今天別人用鮮花和掌聲捧你,高帽子一頂接一頂地送,反正都是免費。你感覺到很開心,很受重視,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牛了。第二天門庭冷落,沒什麼人關注你,你的心裡也開始失落。到了第三天,開始有人對著你指指點點,竊竊私語,你的心裡就跟著胡思亂想。被感覺牽著鼻子走,就喪失了主動性。

客觀事實始終如一。工作上的業績就擺在那裡,感覺好,感覺壞,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我們的價值也擺在那裡,別人看到或看不到,利用或不利用,我們都有價值。

既然可以被利用,何不就利用呢?我有價值,你來利用;你有價值,我也可以利用。在規則的前提下,有來有往,沒什麼不好。

凡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似乎很自然。但是,如果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考慮他人感受,成事也很難。我們學習客觀中立,就是要學會新的角度,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從他人的角度,為對方考慮。幫助對方成功,其實也就是給自己助力。

從互相利用,變成互相成就,事情就不一樣了。

6
最新評論
  • 工作沒回報,還要繼續嗎?
  • 8月恭喜:將會財福入命來,生活走上坡路的3個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