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Photo by 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

簡簡周 / 文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很多人按部就班的生活軌跡,也讓很多人陷入了恐慌和焦慮的情緒中。

在群裡和朋友聊天,有人說,自己每天都要量好幾次體溫,經常就會莫名地覺得胸悶氣短,還有人明明什麼事情都沒有,但看到新聞裡說有無症狀感染者,馬上又覺得“沒症狀”也不安全了。

成年人尚且如此,那孩子呢?

1

最近有好幾個媽媽跟我聊起這個話題。

一個媽媽說,她5歲的兒子這段時間變得有些黏人,尤其是當她不得不出門上班時,他都會緊緊抱著她不讓她出門,還一邊哭一邊喊,“外面有病毒,我不要媽媽出去,我不要媽媽死。”

還有個媽媽說,被“困”在家裡那麼久,孩子卻從來沒有問過她“為什麼不能出去”,也沒有提起過任何跟疫情相關的話題,但她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小事就大哭。

這些跡象都說明,疫情已經在孩子的心裡投下了陰影。

某個早上,我女兒睜開眼睛的第一時間也跟我分享了她的一個夢。

在夢裡,街上有一隻無比巨大又凶狠可惡的怪獸,她有些害怕,就跟小夥伴們一起躲到了一個樂園裡。

夢裡的樂園特別漂亮,有很好玩的滑梯,她還和小夥伴們一起搭了個豪華的“窩”,做了一些防止怪獸進來的設定,比如,在門口放了一張能夠攔住怪獸的大網。

她說,雖然那個窩裡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但她和小夥伴們在裡面玩得很開心。

直到她跟我分享這個夢,我才發現,原來疫情和病毒並不是對她毫無影響。

雖然宅在家裡的這段時間,她看起來很是自得其樂,沒心沒肺地吃好玩好,也沒有任何緊張、焦慮的外在表現。但沒有表現,不代表心裡沒有痕跡。

好在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情緒調節辦法:玩遊戲,給自己搭個溫暖安全的“窩”。

這個“窩”不僅晚上在她的夢裡出現,幫她抵擋了怪獸,白天的時候,搭“窩”也是她最熱衷的遊戲,自己一個人就能玩很久。

成年人有很多途徑可以釋壓,比如,刷刷手機,網上吐個槽、追個劇,或是跟朋友聊聊天,而孩子通常就只會通過玩耍和遊戲的方式來表達。

因為遊戲是孩子跟自己、跟世界對話的本能語言,而在投入玩耍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和壓力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釋放和處理。

我身邊有很多媽媽,在這個假期陪孩子玩了很多親子游戲,但也有媽媽擔心孩子一直這樣“無所事事”會影響學習,哪怕孩子才剛上小學一、二年級,也會擔心孩子耽誤不起,於是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網課,讓孩子壓根沒有時間玩。

畢竟,在很多大人看來玩只是“不務正業”。

但實際上,父母對孩子學業的擔憂,都是自己內心焦慮的投射。剝奪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和機會,不見得能讓孩子多學到多少東西,卻會阻礙孩子對情緒的自我調節。

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不能玩出來,就只能把那些不明所以的情緒壓在心底,還有些孩子則會像剛剛提到的兩個孩子那樣,表現得緊張、焦躁、惶恐和不安。

2

當孩子的情緒壓力過載時,他需要成年人的幫助。那作為父母,我們具體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候最首要的事情還是要先有效地安撫自己。

我也一樣,懂得道理再多,當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考驗的都是自己的修煉。

焦慮很正常,每個人都會焦慮,接納這一點是邁出調整的第一步,否則,拼命抵抗會很耗能,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焦慮的境地。

每當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時,我會給自己按個暫停鍵,而不是急著去處理問題。喝口水、吃點零食,或是做點其他能給自己帶來能量的事,先照顧好自己。

有關疫情的進展要了解,但不要從早到晚刷手機,過量的資訊會加重焦慮。

父母是孩子感知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通道,如果父母自己也陷在焦慮情緒中,孩子只會更焦慮,只有當父母照顧好自己,內心安定平靜下來之後,也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滿足孩子的需要。

其次,在每天的安排中,給孩子留出足夠自由玩耍的時間。

你當然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學習內容和課程,但玩耍也很必要。很多時候,孩子玩得是否痛快,也決定了他學得是否高效。

只要不危及安全,儘可能地不要去幹涉孩子的遊戲內容,哪怕你暫時還無法理解。

第三,主動和孩子聊聊疫情和病毒,最好用他能理解的語言跟他解釋一下當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而不是讓他通過大人之間的談話來獲取資訊。

孩子的理解很多時候會產生偏差,直接資訊好過間接了解。

不要覺得孩子太小,不需要懂這麼多,再小的孩子從被“禁足”在家開始,就能敏銳地捕捉到環境的變化了,讓他矇在鼓裡對他來說不是保護,反而會增加很多對未知的恐懼。

第四,建議你可以跟孩子共同製作一本“抗疫筆記”,並邀請孩子給這個筆記本取一個名字。

你們可以在筆記本上畫出“病毒”的樣子,然後圍繞“打敗病毒”創作一個有故事、有情節、有畫面的小書。

具體創作的過程,你們可以盡情地發揮,寫字、畫畫、從書或是雜誌上剪下圖片進行貼上組合,等等。

你還可以引導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表達出對“病毒”或是其他事物的焦慮和擔心,比如,畫一個“恐懼測量計”,讓孩子從0-10中選一個數字來表達自己擔心的程度,數字越大表示越擔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去接近“病毒”這個恐懼源,還能以富有創造力的方式,從一個無能為力的被動者,轉變為更有主動性的角色。

這對你和孩子來說,都是很治癒的活動。

最後,調整你的思維習慣,用祝福來代替擔心。

大部分人都習慣了用“擔心”來表達關心,但“擔心”其實是一種詛咒。有時候,孩子不知道“病毒”的厲害,不願意好好洗手、拒絕戴口罩,甚至還整天吵鬧著要出去玩,父母就會用“恐嚇”的辦法來嚇唬孩子。

“外面都是病毒,我們不能出去,出去就會被感染,還有可能會死。”

“不好好洗手,病毒都鑽到你肚子裡了。”

……

哭鬧著要出去玩的孩子,不一定是因為割捨不下外面的世界,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對現在必須禁足在家的不尋常感到不安和焦慮,所以迫切地想要讓一切“恢復從前”。

用更科學的態度和方式讓孩子了解病毒和防疫的知識,大多數時候,孩子都會很願意配合的,而恐嚇只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和不安。

非常時期,我們需要做好對自己和對家人的防護,但在防範病毒的時候,也不要忘了給自己和孩子多一些心理上的防疫。

願每一個人都能平安、健康,內心安定、前路有光。

- 作 者 -

簡簡周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積食"天敵”被發現,常吃2勺,寶寶腸胃不堵,遠離積食還吃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