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明朝洪武年間,北京城裡有兩個關係極為親密的好友,一個姓鄭名廣來,是個在朝廷當差的官員;另一個姓杜名文壽,是個生意人,在北京城裡開了十多家商鋪,家業大而且非常有錢。鄭廣來和杜文壽是陝西同鄉,二人到京城相識後結交為好友,相互幫助照顧,關係不是兄弟勝似親兄弟。

這一年,鄭廣來的妻子和杜文壽的妻子同時懷孕。二家人在一起慶賀時,有個與兩家人關係都好的中間好友提議,若兩家人生兒生女,就結為親家;若都生兒子,就結為兄弟;若都生了女兒,那就結為姐妹。鄭家與杜家本來關係就好,就都同意了這個提議,希望親上加親。

第二年,鄭廣來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而杜文壽的妻子早於鄭廣來的妻子半天,生了個兒子。兩家人一合計,就把兩個孩子的滿月酒放在同一個地方舉辦。

這一天,鄭杜兩家熱鬧非凡,京城裡與鄭杜兩家熟悉的人,幾乎都來慶祝,這些人都見證了鄭家與杜家的結親,也對鄭杜兩家的興旺發達羨慕不已。往後日子,鄭杜兩家來往得更加親密了,兩家除了經常走動,還在各自的事業上相互扶持幫助。鄭廣來的官運亨通,一路青雲直上,而杜文壽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日益紅火富足。

不覺歲月如稜,忽忽數年過去,鄭廣來的女兒鄭雪梅和杜文壽的兒子杜如誨長大成人,轉眼就到了婚嫁的年齡。鄭杜兩家大人一商量,就給兩個從小就定了親的孩子辦了喜事,讓他們結為夫妻,鄭杜兩家喜上加喜,親上加親成為了事實。

婚後,杜如誨與鄭雪梅恩愛無比,相敬如賓。杜如誨在丈人鄭廣來的影響下,想在朝廷謀個官職,而杜文壽可能也是生意做得久了,有些厭煩了,就想讓大兒子杜如誨改換一下自家的門庭命脈,也就同意了大兒子的想法。然而,可能是杜如誨時運不濟,或者是他本就沒有這個命,數年下來,未能如願以償,竟然連朝廷的門都沒有摸著。

杜家無奈之下,只得讓杜如誨迴歸家業,做起了父親杜文壽的接班人。杜如誨在功名上雖然沒有成績,但做起生意卻是一個好手,因為讀了許多書,頭腦也很靈活,他的生意做得極好,也將杜家的家業擴大了許多。

如此兩代人操持的家業已經非常穩定了,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年朝廷出現了內亂,鄭廣來倒戈,投奔了新的朝廷班底,而杜文壽卻在選隊站隊時犯了迷糊,竟然出重金資助老班底。

讓杜文壽沒有想到的是,新班底當政後,對此前的舊賬進行清算,這就清算到了杜家資助了老朝廷班底的事上。於是,杜家除了被收繳了全部資產,還被貶為庶民,舉家發配到雲南去耕種。

對於鄭家來說,親家遇難了,作為朝廷大員的鄭廣來應該站出來幫助他們,可當朝的皇上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鄭廣來因為怕受牽連,不但不幫杜家求情,還不想讓寶貝女兒鄭雪梅跟著杜家去雲南受苦。

鄭廣來派人把女兒叫回家,對女兒一番說教,要求女兒帶著孩子留在北京城,待在自己身邊。但鄭雪梅卻不願意,並聲稱要生死也要與丈夫在一起。鄭廣來氣急之下,就以父親之名,逼迫鄭雪梅回去與杜如誨解除婚姻關係,回到自己身邊,否則就與她解除父女關係。

在那個時代,父母之命就是一切,鄭廣來想以其父命來逼迫女兒鄭雪梅就範。然而,令鄭廣來沒有想到的是,鄭雪梅不但沒有回家,他也沒有收到女兒與杜如誨解除婚姻的一紙文書,反而收到的是女兒鄭雪梅的一隻耳朵。

原來,倍受父親逼迫的鄭雪梅,為了表明自己絕不與丈夫杜如誨分離的決心,就親手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以明志,並以書信怒斥父親鄭廣來:“我的親事雖然不幸,但也是遵照長輩之命,而且父親大人也是答應過的。如今杜家落難,我怎麼能棄之而去。女兒寧死不分!”

鄭雪梅的貞烈讓父親鄭廣來很是汗顏,也令包括丈夫杜如誨在內的杜家心存感激和敬佩。她與落難丈夫不離棄的事傳出來後,其壯烈之舉引起了轟動。眾人因此看清了鄭廣來的面目,而杜家也因有在新朝廷班底裡的貴人相助,最終也獲得了赦免,不久之後,就從前往雲南的半途中返回了京城。

後來,杜家在貴人的資助下,重新起了家業,仍然做著原來的生意,沒過幾年,又興旺起來。而有過患難與共的杜如誨和鄭雪梅夫妻更是恩愛無比,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裡有點地,能種花也能種果樹,這種果樹,美味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