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雖然身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但稍有閱歷的朋友應該還記得PC時代精彩的“紅藍大戰”,記得英特爾擠的每一管“牙膏”和那句“AMD YES!”。時間到了2020年,在過去的幾場釋出會後,英特爾和AMD粉絲之間的口水戰依舊不斷,雙方互相指責對手這些年沒有明顯的進步。

其實,對於目前各家公司最強處理器的原始效能,業界也一直不乏異見。為此,科技媒體Ars Technica深入研究了兩家公司最快的桌面級/發燒友CPU的存檔效能基準,了解了兩家公司在過去幾年中的實際表現,並試圖總結出有跡可循的發展規律。

上圖是英特爾和AMD兩家公司20年來的各個產品里程碑,雖然英特爾和AMD顯然每年都會針對不同的價位和目標市場推出大量的處理器,但為了便於梳理,我們只列出每年最快的桌面級或“發燒友”處理器。

AMD 速龍的興衰:2001-2007

在21世紀初,當時計算機的多工處理的表現非常糟糕。在下面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PassMark排行榜中多執行緒和單執行緒 CPU基準測試成績之間的比例。對於2001-2005年的老牌CPU來說,單執行緒的分數實際上要高於多執行緒——這意味著在給定的時間內,你可以在單執行緒上完成更多的計算工作,而不是分解成並行執行緒。

看到這,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這些還是單核、單執行緒的CPU。但你這麼想就錯了,英特爾在2002年用1c/2t 奔騰 4 2.8GHz引入了超執行緒,雖然這對實際的多執行緒能力影響很小。AMD在2005年推出了第一款真正的雙核桌面CPU——速龍 64 X2 4800+,但它也沒有什麼區別。

多執行緒比例並沒有突破100%,也就是說多執行緒工作的完成速度比同等的單執行緒工作快,直到2006年英特爾推出雙核/四執行緒CPU——奔騰 Extreme 965。第二年,AMD和英特爾都推出了真正的四核桌面級CPU,並徹底結束了高效能的單執行緒時代。

甚至在AMD的黃金時代,英特爾都在單執行緒效能上擊敗了AMD。雖然因為效能還不如奔騰 III 導致奔騰 4 架構被嘲諷。然而,奔騰 III的主頻並不能像奔騰 4一樣高,而且,不管怎樣嘲諷,那個時代效能最高的工作負載都是單執行緒的,英特爾的奔騰 4在單執行緒效能上還是要領先AMD的速龍 XP CPU的。

不幸的是,早在2001年之前,整個世界就已經轉向了多工作業系統,多執行緒工作負載也隨之而來,火狐瀏覽器(Firefox)的前身 Phoenix 在2002年採用標籤式瀏覽器就證明了這一點。在那些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在CPU上的系統中,以及在使用者越來越習慣於整天開啟許多程式的環境中,顯然多執行緒效能才是王道。

2007年,AMD和英特爾都推出了真正的四核桌面CPU。兩家廠商的發燒級CPU的多執行緒效能都達到了頂峰。不過,儘管雙方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但英特爾的酷睿2至尊QX9650還是打敗了AMD的新款羿龍 X4。

新的四核CPU有足夠的多工處理能力,可以同時處理低優先順序的後臺任務和高優先順序的前臺任務,而前臺任務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這就把焦點轉移到了單執行緒效能上。這對AMD來說尤其不幸,因為英特爾不僅在多執行緒效能上有所提升,QX9650在單執行緒效能上也有所突破。

隨著近70%的單執行緒效能優勢被英特爾的QX9650所取代,人們的關注點突然又回到了單執行緒效能為王,AMD的21世紀第一個黃金時代也就此正式結束。

英特爾反擊:2007-2013

2007-2013年是一個CPU效能和功能不斷提升的激動人心的時代,但就英特爾和AMD之間的鬥爭而言,卻是一個相當無聊的時代。英特爾在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效能方面一開始就處於領先地位,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保持著這種優勢。

AMD在其羿龍和羿龍 II 架構的整個執行過程中,在多執行緒和單執行緒效能上都取得了穩定的、遞增的收益。這使得它在單執行緒效能上幾乎趕上了英特爾。但在多執行緒方面,它依舊差距巨大。

2010年,兩家公司都發布了他們的首款六核CPU,但AMD的X6 1100T與2009年的X4 965採用相同的K10架構,而英特爾的i7-980X使用的是基於Nehalem的微架構和新的 AES 指令集。這使得英特爾的多執行緒效能幾乎是其競爭對手的兩倍,同時仍然保持著單執行緒的小幅領先。

2011年,AMD憑藉其命運多舛的八核Bulldozer(推土機)架構全身心投入多執行緒領域。雖然Bulldozer確實在多執行緒領域開始大幅領先英特爾,但這是有代價的。新的FX-8150實際上在單執行緒效能上出現了倒退。

到了2012年,AMD的Bulldozer已經改進成了Piledriver(打樁機),在多執行緒方面幾乎趕上了英特爾——但這只是因為英特爾在將其工藝縮減到22奈米時,將核心數量從6個降到了4個。這使得AMD在擁有兩倍核心數量的情況下,多執行緒效能幾乎“一樣好”,而單執行緒效能則比英特爾落後了三年。

時間來到2013年後,AMD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其推出了最後一款Piledriver CPU——FX-9590。隨著英特爾在工程上的領先優勢越來越大,這款CPU也只是在主頻和電壓方面勉強跟得上英特爾 i7-4770K。

i7-4770K vs FX-9590

相比FX-8350的125W和i7-4770K的84W,標稱TDP(熱設計功耗)225W的FX-9590簡直就是一個差勁的CPU。通常情況下,它的空氣冷卻技術都難堪大用,而且風扇噪音和浪費熱量驚人,甚至連 AMD 的鐵桿粉絲也怨氣滿滿。

FX-9590是AMD最後一款發燒友CPU,時間長達四年之久。從2014-2017年,AMD唯一發布的新CPU是經濟型CPU和APU,沒有一款CPU的效能超過FX-9590,更不用說超過英特爾了。

命運的變化:2013-2020

事實上,AMD 在經歷了三年的低迷之後,仍然沒有釋出一款新的 CPU。在2014-2017年,AMD繼續推出新的桌面CPU,但所有的新設計都瞄準了更“精打細算”的細分市場,專注於廉價的APU。

當AMD在失敗中徘徊時,英特爾基本上安於現狀。值得稱道的是,英特爾確實繼續釋出新的高效能CPU,並在這段時間內取得了增量的單執行緒效能提升,只是單執行緒的提升並不多。

到了2017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AMD終於釋出了代號為Zen(禪)的全新發燒友架構。Zen架構將功耗和熱效率重新拉回了正軌,同時原始多執行緒效能明顯高於英特爾最優秀的處理器。

2018年的Zen+充其量只是在多執行緒效能上的小幅提升,但它和原來的Zen一樣,繼續縮小了與英特爾的單執行緒差距。之後,英特爾的第一款可行的i9產品i9-9900K短暫地從AMD手中奪回了多執行緒效能的王冠,但這種領先優勢並沒有持續多久。

2019年,英特爾在發燒友CPU市場狠狠地摔了一跤——它最好的CPU i9-9900KS與2018年的i9-9900K相比幾乎沒有任何進步。與此同時,AMD憑藉銳龍 9 3950x又實現了巨大的多執行緒飛躍,並在單執行緒方面取得了強勁的收益,這款16核/32執行緒的“效能怪獸”展示了其新的Zen 2架構的精華。雖然AMD仍然沒有完全趕上英特爾的單執行緒領先優勢,但它將i9-9900KS的多執行緒效能提高了一倍多。

這就到了今年。英特爾仍在苦苦掙扎於延遲已久的10nm工藝,釋出了i9-10900K。儘管它與9900K和9900KS執行在相同的架構上,但在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工作負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改善。不幸的是,對於英特爾來說,AMD並沒有停下來等它——2020年的Zen 3架構對Zen 2的單執行緒效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

在這一點上,AMD在單執行緒效能上的領先優勢非常明顯。此外,AMD連續第二年在多執行緒效能上擁有絕對的領先優勢,幾乎是英特爾的兩倍。

回顧:2001-2020年的代際改進情況

如果我們想了解英特爾和AMD的工程程序如何,從原始資料出發,看看效能的代際增長——也就是說,今年的部分比去年的部分提高了多少百分比——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上圖展示了兩家公司內部個別架構變化和工程改進。到目前為止,最大、最令人興奮的峰值是在多執行緒效能上——隨著2007年四核CPU的推出,多執行緒效能也成為最高效能。

上面這張圖將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的改進平均到一條線上,給予兩者同等的權重。雖然乍一看和單純的多執行緒圖表大致相似,但還是有幾個有趣的點。

首先是英特爾在2005年的慘淡表現,即圖上唯一一個低於100%的點。

再來看看AMD從Zen到Zen+、Zen 2、Zen 3的2017-2020年的發展歷程,也很有意思。雖然這裡的整體形狀和純多執行緒圖表上的M走勢一樣明顯,但加入單執行緒效能後,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步驟都是比上一個步驟有顯著、持續的進步。

2021年及以後……

目前,英特爾在桌面級CPU上的情況看起來很嚴峻,AMD-Zen 4又有了重大的架構改進,其中包括工藝節點縮減到5nm將在2021年完成。

在英特爾方面,估計不會出現像從i9-9900K到i9-9900KS那樣的糟糕迭代,但這並不意味著英特爾前方都是美好和Sunny。雖然i9-10900K確實比前幾代產品有了顯著而驚人的進步,但它並不能與AMD的相提並論,它仍然代表著一個垂死架構的最後一搏。

英特爾的桌面級CPU仍然停留在14nm工藝上,明年的Rocket Lake也將繼續採用14nm工藝。其Cypress Cove架構本質上是英特爾10奈米Sunny Cove筆記本架構的變種,後來移植到老的14奈米工藝上。

雖然英特爾最新的Sunny Cove筆記本處理器(今年的Tiger Lake)在效能上有了顯著的提升,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在原型設計中看到了它的核心和執行緒數都很低,而且高效能似乎也帶來了更高的功耗。

總之,現在判斷10奈米Sunny Cove在核心數和功耗效率方面的限制是否會轉化為14奈米Cypress Cove還為時過早。不過,2021年英特爾似乎不太可能出現AMD憑藉Zen及其後繼者帶來並基本維持的那種復興。

參考資料:

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20/11/a-history-of-intel-vs-amd-desktop-performance-with-cpu-charts-galore/

20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中興推出新款屏下鏡頭手機,紅米Note9下週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