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中國是一個靠海的國家,海岸線長達幾十萬公里。海洋對華人來講並不陌生,但是我們中國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很晚。

雖然有造船業、漁業等行業的存在,但是封建社會的歷代王朝對於海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

而唐朝正是這樣一個對於海洋充滿矛盾心態的朝代,唐朝的人畏懼海洋的風險,但是也讚頌海洋的遼闊和浩瀚。

除此之外,唐朝由於社會風氣開放,國力強盛,從皇帝到萬民對海洋充滿了開拓和冒險的意識,這同時反映在了唐朝詩人的詩歌作品當中。

唐詩不少佳句名作都出現了海洋的意象,表達了唐朝人對於海洋的認識。

01 唐朝人的海洋意識

(1)陌生而畏懼的心態

海洋對於人類而言,一直都是兇險難料的存在,在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無數的漁船和漁夫被狂暴巨浪所吞沒。

雖然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先民百姓對於海洋的認知水平有所提升,自身的航海技術有所進步。

但是到了唐代,國家或是百姓對於海洋的操控能力依然低微,出海航行仍然沒有堅實的保障,各種生命危險還時刻存在。

中唐著名的詩人名將高駢在《南海神祠》一文當中有“滄溟八千里,今古畏波濤”。

中唐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在南方做官的時候,寫過一篇《南海神廟碑》的記述文章,這裡面就提到。

唐朝規定廣州刺史每年到立夏的時候,要祭祀南海之神,而南海之神的神廟位於如今廣州市東南部的黃木灣。

在祭拜海神的時候,海上經常颳大風,漁民都非常擔心生命安全。由此可見,臨近海洋的唐朝人到海邊祭神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怖的事情。

(2)好奇而驚歎的想法

正是因為當時的唐朝人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海洋,所以海洋對唐朝人來講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存在,大海的浩瀚遼闊以及滔天巨浪都給唐朝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驚歎。

唐朝的人雖然對海洋仍然懷有畏懼、害怕和陌生的心態,但是唐朝畢竟是一個國力強盛的王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而且社會風氣相對開放,所以面對大海的波濤。

唐朝人並不會因此退縮,相反還會間接地刺激他們認識大海的興趣和熱情,試圖衝破技術的阻礙和危險的束縛,尋求大海的奧秘。

正是唐朝人激發了自己對海洋探索的興趣,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唐朝先民才會投入極大的關注,探索海洋科學方面的知識,並在這個基礎之上提高自身的航海技術。

據記載,唐朝出海之人在整個有唐一代的比例逐漸增加,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鑑真東渡。海上貿易也顯得非常的繁華熱鬧,就連唐代朝廷都會通過海航運輸軍事戰略物資。

這樣大規模地對海洋的探索與開發,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且唐朝人不僅對海洋探索和開發充滿了好奇和興趣,而且還不斷讚歎大海的遼闊和浩瀚。比如文學家韓愈在《南海神廟碑》當中說,“海於天地間為物最巨”。樊陽源在《眾水歸海賦》當中同樣也表達了對大海遼闊的驚歎,“大矣哉,海浩漾,尋之無際,望之無象。”

(3)讚賞而接納的胸襟

唐朝人對海洋的進一步探索和開發,同時也激發了唐朝人對於航海技術的讚賞與接納。不管是出於對海洋的風險恐懼,還是對於海洋天生的好奇。

唐朝人始終認為,航海活動是非常令人敬佩、讓人嚮往、值得讚賞的,對於航海表現出了勇於接納的思想精神。

02 唐詩中的海洋意象

(1)包含種類豐富

由於唐朝人從上至下對於海洋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形成了一股非常熱情洋溢的社會風氣。這樣的風氣,從而影響到了唐朝文人對於詩歌的創作在唐詩當中。

海洋印象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學意義,是唐詩重要特色之一。作為一種意象經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視野當中,被流連忘返,被連連稱讚。

其意象之豐富,境界之空闊,格調之浪漫,已經超越了其他任何文學形式。

唐代有名有姓的詩人當中寫過,海洋相關意象或是詞語的就有幾十名。

從初唐到晚唐有盧照鄰、王勃、陳子昂、宋之問、張九齡、高適、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賈島、李賀、李商隱、劉長卿、王昌齡、溫庭筠、韋應物等等。

在他們的詩句當中出現比較多的是滄海、蓬萊、四海、海鷗、桑田、望海、海潮等意象,描寫海洋印象的唐詩數量,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從著名學者彭定求等人編輯的《全唐詩》中來看,這裡面一共收錄了五萬餘首唐朝的古詩,通過信息檢索涉及到“海”和“洋”字眼的詩作多達四千餘篇。

這些詩作並不僅僅是描寫海洋或是讚歎航海,包括有關海洋的物品、島嶼海濱的生活以及海洋本身等,都是海洋意象描寫的主題。

(2)寄託詩人情感

唐朝是一個充滿蓬勃激情和豐沛情感的朝代,這是當時的時代風格,反映到唐朝人所作的詩歌當中,風格也是充滿了豐富多樣的情感。

唐朝的詩人通過在詩歌當中詠歎描寫海洋的意象,表達自己對於人生哲理的感悟、對於社會現實的體會、對於自然審美的感知、對愉悅生活的嚮往。

同時也會表達自己實現人生理想的豪情壯志,以及超越現實、追求理想的人生品格。

(3)展示唐人的認知

這些詩歌除了寄託詩人豐富多樣而又微妙複雜的情感之外,還通過描寫海洋的意象,展現出了唐朝人優先於前代的海洋科學知識儲備,以及對於海洋知識的跨越性認知。

首先是唐朝人對於海洋氣象的認知,海洋由於受到了很多外力的影響,會出現許多不尋常的變化,比如風暴潮、海洋的季風以及海洋的風力。

這些都在唐朝人所作的詩歌當中有了充分的體現,並且表達了唐朝人對於自然世界的崇敬和接納。

中唐詩人劉禹錫在《踏潮歌》當中對於海洋上的風暴潮有著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終風駕濤,南海氾濫。屯門積日無迴飆,滄波不歸成踏潮”。

劉禹錫通過別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文學構造,描述了風暴潮的壯觀景象,展示出了他自己對於海洋的敬畏和理解。

另外唐朝人還使用了現代地理學信風的概念。唐朝人通過觀察發現,海洋季風風向比較固定,就好像是友人之間互通的信件。

在掌握規律之後,唐朝人就將其命名為信風,直到現在還在引用。在唐詩當中信風曾經多次出現,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人與自然的和平。

“信風為棹先開浪”這一詩句當中表達了海洋季風在航海活動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體現出了唐人對於海洋信風的進一步認知,也表現出了人們對於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感恩。

在唐朝詩歌當中,曾經很多次地出現了潮汐的描寫。

其實中國很早就已經掌握了潮汐的現象,東漢著名的唯物主義學者王充在《論衡》中就指出了潮汐和月亮之間的關係,翻譯出來就是波濤泛起的規律是跟隨月亮的盈缺而變化的,各不相同。

而唐朝人在王充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進一步解釋了潮汐現象的本質,比如盧肇所寫的《海潮賦》。

隨著唐朝人對於潮汐認知現象的不斷深入,唐詩當中海洋意象也將潮汐收入囊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一句描寫了潮汐的現象和思索。

最後一點就是展現出了唐朝人對於海洋活動的支持和發展。中國的航海事業進一步取得了發展,並且唐人探索出了幾條重要的海上航行路線,航海貿易活動更加頻繁。

杜甫在《後出塞五首》當中就對近海航運貿易的繁榮有過精彩的描繪,“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當時他的另外一首詩寫道由吳中地區轉運糧粟和衣帛,在海上航行運輸到蓬萊。在《新唐書·地理志》當中記載,唐朝著名理學家賈耽記錄了遠洋航行的兩條重要的交通路線,分別是南方的廣州通海夷道和北方的登州海入高麗渤海道,標誌唐代的海上交通進入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也因此,唐朝的詩人會將頻繁密集的航海活動記錄到詩歌當中,“積氣衝長島,浮光溢大川,解纜春風后,鳴榔曉漲前”。

文人墨客通過對海意向的描寫以及切身體驗的感受,表達出了對航海活動的讚賞、敬佩、支持以及對海洋的親切之感。

結語

唐朝時代的人雖然對海洋還是充滿了陌生和畏懼的心態,延續了前朝人的看法,但是唐朝

最大限度地探索開發了海洋,不僅促使了唐朝海上貿易的興盛,而且促進了唐朝人對於航海的認知水平提升。

這種現象反映到了唐朝的詩歌當中,不僅表達了唐朝文人墨客對於海洋的敬畏、讚歎和感恩,更是寄託了自己複雜微妙和豐富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尚光一.論唐詩中的海洋意象[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

[2]尚光一.唐人的海洋心態與唐詩中的海洋意象[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

[3]尚光一.生態視角下的海洋文化表徵——以唐詩海洋意象為例[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

[4]彭定求.全唐詩[M].1999.

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職稱評審」就目前而言,職稱的含金量是低了還是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