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筆者 東邪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學術界最崇高的獎項之一,主要頒發給每年在文學、經濟、物理、化學、醫學和和平事業上有卓越貢獻的人。這個獎項從上世紀初就開始頒發,一直持續到現在,其歷史之悠久也得到了全世界範圍內人們的認可。但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少人年年陪跑,始終沒有獲得這項殊榮。

相比起諾貝爾獎的嚴肅,哈佛大學頒發的“搞笑諾貝爾獎”顯得更平易近人,因為許多獲獎者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然後深入研究。說到搞笑諾貝爾獎,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華裔科學家,他叫胡立德。他曾兩次獲得搞笑諾貝爾獎,而且他在2016年的3項研究還被列入“最浪費的科學專案”名單中。

那麼胡立德是一位怎麼樣的科學家?他透過什麼發現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除此之外,他還有哪些奇葩的研究呢?

胡立德是一個怎樣的人?

根據胡立德的描述,其父母是二戰後美國的第一代移民,他從小就在父母的引導下對中國文化、自然事物充滿好奇,這為他之後的研究道路奠定了非同尋常的基礎。長大之後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美國高校,畢業後在佐治亞理工大學任職教授。與胡立德接觸過的學生都稱這位老師十分隨和,他平時喜歡穿著拖鞋上課,下課了還會和同學們玩疊羅漢。

胡立德在科學研究方面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了研究仿生學,他曾經在實驗室裡養了許多動物,包括袋熊、蚊子、蛇、子彈蟻等等,以至於有人在實驗室外看到這些生物,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它們是從胡立德的實驗室裡逃逸出來的。根據胡立德的妻子回憶,他們曾經一起去參加朋友的派對,她見到胡立德的時候發現他脖子上掛著一條兩米長的蛇。

這種行為在一般人看來十分怪誕,但胡立德個人看似怪異的行為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科學研究的需要。多年的另類研究使得胡立德先在2015年獲得了哈佛大學頒發的搞笑諾貝爾獎,四年後又再次獲得該殊榮。千萬別以為搞笑諾貝爾獎只是單純為了搞笑,這個獎項有一句發人深思的標語:研究先讓你笑,然後再思考。那麼胡立德都有哪些搞笑研究呢?

胡立德是如何獲得第一次搞笑諾貝爾獎的?

胡立德第一次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原因是發現了哺乳動物的排便時間幾乎相同,即所謂的小便定律。根據胡立德的說法,他的這項研究靈感起源於九年前一次給兒子換尿布。胡立德在換尿布的時候他兒子就開始尿尿了,於是胡立德粗略計算了兒子尿尿的時間,然後再測算他自己尿尿的時間,發現大人小孩的尿尿時長几乎相同。

為了驗證該研究的普遍性,胡立德之後去到動物園裡觀察和測算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尿尿時間,無論是龐大的大象,還是瘦小的猴子,它們的平均排尿時長都在21秒左右。而體型不同的哺乳動物擁有不同體積的膀胱,胡立德的發現說明了膀胱大小並不影響排尿時間。後來同樣在佐治亞理工學院任職的動物學家帕翠莎·楊帶領她的團隊繼續深入對該發現的研究。

最終他們綜合了動物的體重、尿道長度、膀胱壓力等因素,總結出一條規律,即無論是什麼物種,無論體型有多大或多小,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體重在1公斤以上的哺乳動物平均排尿時間都是21秒,這就是小便定律。對於這個發現,有科學家指出雖然研究內容讓人發笑,但實質上該研究是有嚴肅的科學性的,而且提醒醫學專家關注排尿的物理機制。

他因何再次獲得搞笑諾貝爾獎?

讓胡立德再次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發現是袋熊為什麼會排出立方體狀的糞便。袋熊是澳大利亞獨有的物種,同時它們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排出立方體狀糞便的動物。兩年前,胡立德和楊等人就注意到了這一有趣的現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獲得瞭解剖袋熊的機會。這頭被解剖的袋熊是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被車撞後死去的,參與該研究的澳大利亞人卡佛提供了袋熊的腸道標本。

胡立德和他的同事在對袋熊腸道進行深入剖析後,發現袋熊腸壁的不同區域探行不同,使得排洩物經過腸道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擠壓。其中有兩個地方的硬度較高,使得經過該位置的糞便都會被擠壓出稜角,袋熊排出立體狀糞便的謎題就此揭開了。許多人認為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大,但對於保護袋熊這種珍稀物種來說卻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許多研究方向都是從生活中獲得的

除了以上兩項研究之外,胡立德還從生活經歷中獲得了許多研究靈感。例如他在第一次看到他太太的時候,就注意到他太太身邊帶著的一隻貴賓犬。雖然這隻貴賓犬是他太太前男友送的,胡立德當時並不喜歡它,但是他觀察到貴賓犬被水噴到後會展現出驚人的甩水能力,即使將貴賓犬全部淋溼,它也能在短時間內將大多數水分都甩出去。

這個發現引起了胡立德的興趣,於是他開始研究其它種類的狗,發現大多數種類的狗都具有驚人的甩水能力,緊接著他又轉向研究其它動物,發現不同種類的動物具有不同的甩水能力,可以將甩水能力強的機理應用到日常的衣物甩幹中。此外,胡立德還在雨天裡發現,即使雨滴滴中了一隻蚊子,該蚊子也不會被擊落,於是他又開始研究這其中的原因。

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胡立德是一位對日常生活細節保持關注的科學家,並且能從這些細節中獲取問題和靈感,實際上我們也能做到對周遭事物的關注。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距離地球14億公里外,卡西尼號拍下的影象,給人類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