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1962年,中印之間打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這場戰爭是出人意料的。

我國完全沒想到,在朝鮮戰爭上,志願軍的戰力震懾了世界,打敗了多國聯軍,卻沒能震懾住印度。

印度為何要出兵呢?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本期,為大家解析,中印戰爭爆發的原因。

自古以來,南亞次大陸政權,就對我國西南地區懷有非分之想,一直謀求奪取高原,從而除掉這柄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等到1949年後,印度方面趁我國國內百廢待興之時,通過蠶食手段,不斷挑戰我國底線。

最終,在1962年10月20日,在偉人的領導下,解放軍千里奔赴前線,中印自衛反擊戰爆發。

對於這場戰爭,偉人和周總理都曾強調過它的政治性,偉人更是將其稱為“政治軍事仗”,認為印度入侵、戰爭爆發有三個政治原因。

首先第一個也是根本原因,是印度繼承了英國政策,妄圖稱霸亞洲

自1947年印度正式獨立以後,其統治集團尼赫魯政府,就拋棄了此前一直信奉的和平政策,妄圖統一南亞次大陸,進而稱霸亞洲。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在印度獨立之前,該國被英國殖民者下了絆子,導致印度、巴基斯坦被迫分治。但是他們不僅不反思遭受的殖民壓迫,反而繼承了大英帝國的擴張政策。

為此,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宣稱,他們能夠領導亞洲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亞洲人民也迫切希望由他們來領導。

在他看來,自己坐上全球霸主寶座的第一個阻礙,只可能是我國。為了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他不惜放緩國內的經濟重建,發動一場舉世震驚的大戰。

而在戰爭爆發之前,印度就已經通過威逼利誘,吞併了錫金,並將尼泊爾和不丹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此即所謂的“西防北進”戰略。

其次印度入侵我國的第二個原因,是印度國內的局勢不容樂觀

印度雖然獲得了難得的獨立,但其國內政治局勢卻仍然籠罩在殖民思想之下。

一方面,他們的國內的矛盾十分尖銳。錫克、那加等族群與印度主體民族相比,各方面差異明顯,雙方也經常爆發衝突乃至戰爭。

而且關於印巴兩國的政治問題,也遠遠沒有解決,立場不同的印巴兩國之間,他們的衝突也愈演愈烈,隱隱有爆發第二次戰爭的趨勢。

另一方面,其國內的階級矛盾也異常尖銳。眾所周知,印度社會內部存在著嚴格的劃分,將人群分為所謂的四個等級,高等級可以壓迫低等級。

在這種制度下,上層統治者醉生夢死,底層貧苦人民生活沒有希望,從而導致了印度內部充斥著反抗壓迫的鬥爭,基層政治局勢一日三變。

兩種矛盾加在一起,理所當然地使得印度的社會經濟,不可能像我國一樣,無所阻礙的進步和發展,而印度內部政治和經濟也越來越低迷。

因此,尼赫魯只能通過發動戰爭,來轉移矛盾,緩和國內局勢。

最後,美蘇兩大陣營的支持,是印度決定入侵我國的第三個原因

實際上在60年代,我國外交處在一個十分困難的境地。美國自我國建國起,採取的就是敵視政策,他們炮製了所謂的第一島鏈,從海上封鎖我國。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一時期,原本和我國交好的蘇聯突然也開始敵視和封鎖我國,公然拉攏和扶持我國周邊國家。

在這一背景下,美蘇紛紛開始援助印度,而印度也見利忘義,拋棄了賴以建國的不結盟政策,向美蘇靠攏。

除了直接進行經濟援助外,美蘇兩國還向印度輸送了,包括自動步槍、重型火炮、戰鬥機在內的大量軍事援助。

在中印戰爭爆發前的僅僅一年內,蘇聯就向印度提供了將近26億盧比的經濟援助,以及多達114架戰機的軍事援助。

而兩國對印度的支援,無異於是火上澆油,這也直接加劇了尼赫魯的侵略野心,最終加速了中印戰爭的爆發。

總之,正是由於印度繼承英國霸權、印度國內政治經濟矛盾尖銳、美蘇背後支持印度三個原因,尼赫魯才會入侵我國,主動挑起中印自衛反擊戰爭。

參考資料:

費正清《劍橋東方大國史》

師博《1962:中印大戰紀實》

孫曉《喜馬拉雅的雪——中印戰爭紀實》

5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宋朝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積極推廣多種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