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今年1月,微信公眾號啟動了付費灰度測試,到現在已有兩個多月。據統計,在此期間有超過14000個公眾號開通了付費閱讀功能,收入最高的文章定價25元,單篇最高收入達到了23萬元。

但實際上,內容付費的風口早在2016年就已興起。當時知乎、分答、喜馬拉雅等許多平臺湧入,用“知識付費”之名迅速吸引使用者,達到流量變現的目標,隨後越來越多的應用和機構進入其中,資本也迅速湧入:2017年總融資規模達到96.27億元,2018年融資共計36.58億元,預計到2020年,內容付費的群體規模有望達到2億人,收入規模可達320億元。

儘管這一領域空間廣闊,但隨著市場的發展、企業與資本的進入和使用者逐漸被培養,內容付費領域已經進入了相對冷靜的成熟期。所以微信此時選擇進入這一領域,態度也是相當謹慎的。微信固然是希望激勵優質生產者產出更多內容,豐富內容矩陣,但是卻也表示需要把握節奏,包括作者的選擇、使用者接受程度和移動支付習慣等。

不過微信想在內容付費熱度已平息、行業相對成熟的情況下更好地立足,還要進一步研究和深耕。畢竟免費閱讀公眾號裡的內容已經成為了使用者習慣,想要讓使用者接受改變必然需要時間和策略。因此,弄清楚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更好地變現,是非常重要的。

促使使用者付費的重要條件,是“引發閱讀欲”。根據經驗來看,獲得專業知識和見解是引發閱讀欲的重要驅動力,而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也讓人願意為之付費,再有就是在垂直領域中能夠引起人們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聚集流量。

當然這並不是內容付費的全部分類,在廣闊的市場中,還有更多的類別可待挖掘。未來可以確定的是:平臺對於優質IP的爭奪會愈加激烈,垂直類別的知識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直播、短視訊等影像的形式會更受歡迎,付費的內容也會逐漸趨向專業化。

從微信在內容方面的佈局來看,可以找到與未來方向契合的點:優質賬號數量頗多,垂直類別逐漸細化,視訊號上線等。而對微信自身來說,付費習慣一旦養成,對於自身也是一次“清洗”:那些低品質的內容會流失使用者乃至被淘汰,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變化是利大於弊的。

此外,付費模式下的內容創作者對版權保護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因為如果原創內容被竊取,會意味著金錢方面的損失。所以這也會帶動維權市場的生意,提供巨大的機會,同時對微信保護原創內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微信自身也是磨鍊的機會。

總的來說,微信有強悍的實力作為依託,開啟內容付費必然會引起該領域格局的改變,微信的機會也不小。只不過機會總和風險一同出現,最後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就看微信是否能夠規避風險抓住機會了。如果能做到順勢而為,那麼微信在內容付費領域或許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績。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馬雲正為世界樹立起中國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