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篇幅長度所限,空軍戰鬥機全家福分為兩章書寫,畢竟跨越72年發展史型號多、研製歷程艱難。中國空軍1949年成立,誕生之後立刻投入戰場邊打邊建,特別是朝鮮戰爭成為人民空軍成長加速器。戰場滾滾硝煙中,空軍從繳獲、引進維修、仿製,甚至直接由陸軍轉空軍起家,72年過去實力從墊底進入世界一流相當不易。

一張圖可以彙總一切,空軍在長期仿製及自主研製過程,推出多款代表性機型,我們以戰鬥機為例前後也有四代多型。前篇一二代機型已講解完結,本文從三機代開始講起,包括殲-16空中多面手,以及殲-9預研帶來的最終成果殲-10、殲-20。

中國空軍祖孫四代戰鬥機

二代多型

第三代戰鬥機,蘇霍伊系列及改進

一、二代米格戰鬥機,在蘇聯提供全套技術資料的基礎上,我們得以快速引進、仿製、改進。實現了常規國家數十年發展才能達到的成果,雖然起點較高也積累了大量噴氣式戰機研製經驗,但由於中蘇關係轉冷失去技術來源,在其後相當長時間內無法獲得跨代機型。直到90年代蘇-27/30的出現,才得以在其基礎上改進出殲-11、殲-16戰鬥機,以及殲-15艦載機。這幾款機型除了外型內部早就更新一輪,但再怎麼說還是擺脫不了蘇-27的模版,同時出於自主研製需要我們也打造了殲-10和殲-20。

先從引進仿製講起,蘇-27是三代機中的經典之作,90年代首批引進24架成為空軍跨時代的代表。它的出現使空軍具備了超視距作戰能力,在94黃海對峙、96臺海衝突中起到關鍵作用,主要對決美軍航母F-14\18艦載機掩護二代機抵近作戰。正是見識到了蘇-27的強大效能,在引進整機時也獲得生產授權,1998年殲-11成功試飛並於第二年起裝備部隊。空軍第二次現代化之路開啟,在解決空軍換代急需的同時還為殲-10研製贏得時間,吃透該機型再加上航電武器發展兩者相結合,促進航空工業整體進步也為後續隱形戰機發展奠定基礎。

1996年蘇-27

殲-11和殲-15

以蘇-27空優外掛為例,攜帶6枚R-27中距彈、4枚R-73近距彈,殲-11效能只高不低。殲-15艦載機則是航母配套方案,以殲-11外加外蘇-33驗證機技術糅合成型,換裝大推力發動機、增加鴨翼及摺疊機翼。除蘇-27基礎外觀外全是國產貨,包括全新的增升裝置、起落裝置以及攔阻鉤等,原型機優秀的效能得以保留還能實現滑躍起飛,在重型艦載機方面成為美俄之外第三家。

殲-11戰鬥機

特別是航母標配殲-15戰鬥機,當前已經大批次裝備入役,主要裝備目前滑躍起飛型兩艘航母。其後還衍生出出T型彈射版本、空中夥伴加油版本、電子戰版本,除滑躍起飛航母使用外還能供彈射型航母使用,從效能和型號來看都已經是世界最強艦載機。

殲-15戰鬥機

殲-15夥伴加油

空中多面手殲-16很快到來,同樣參考殲-11發展而來三代半多用途機型,造型上參考蘇-30MKK,航電等系統上完全實現國產。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同時識別及攻擊多個目標,具備強大的空對面作戰能力,效能僅此於殲-20隱形戰鬥機。依託平臺優勢最大載彈量高達12噸,航程超過4000公里,甚至可以比拼最新型轟-6型轟炸機,已經成為當前遠海巡航主力裝備之一。

殲-16戰鬥機

殲-16戰鬥機

第三代國產戰鬥機,殲-9才是猛龍、威龍的前輩傳承

蘇-27的到來確實給孱弱的空軍打了一劑強心針,在國產新銳還沒有裝備之前完全依賴這些戰機守衛領空,但是中國航空工業向來奉行自主研製。大國空軍裝備不能寄希望於外購,有過前車之鑑知道先進技術引進總是被卡殼,因此很早之前航空工業就開始了自強之路,一款很重要的型號幾乎和殲-8同時啟動——它就是殲-9戰鬥機。

殲-9發展脈絡圖

航空工業自獲得米格-21開始,就展開了仿製工作,同時在使用過程發現米格-21/殲-7並不盡如人意。在當時外部技術引進無望的情況下,更雖堅定了自主創新之後,為趕上世界航空發展潮流以及為下代戰機著想,開始了殲-9的預研之路。在航空業已下馬機型中,殲-9的預研方案應該是數量最多、構思最複雜機型,光一個氣動佈局就包括兩側進氣、無尾三角翼、各種不同後掠角大三角翼,以及最後被大量使用的鴨翼佈局。

60年代,最早的殲-9效能指標可一點都不低,相對來說注重高空高速截擊能力。最大飛行速度2.4馬赫、最大升限21000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作戰半徑可達600公里。到了70年代後,在空軍要求下效能再次提升,最大飛行速度2.6馬赫、最大升限26000米。經反覆確認之後終於為它配上鴨翼,基他佈局包括腹部及兩側進氣殲-9Ⅵ方案,由於配套WS-6發動機的下馬,再加上當時設計指標過去超前。80年代之後,該專案沒能繼續,但10多年時間的預研得到的結果成果沒有白費,包括鴨翼佈局在內經驗積累最終成就了殲-10及殲-20。

殲9Ⅵ-Ⅱ方案

殲-9機腹進氣版

殲9VI-III雙發版本

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一脈相承是什麼意思了,殲-10作為國產第一款三代機,同樣採用早已驗證過的鴨翼機腹進氣佈局,成為真正多用途全天候戰鬥機。1998年首飛,2004年批次入役,中國航空工業數代科研人員為了這一天耗盡心血,不過由於外部造型和以色列“獅”式戰機很相似,這也引發了外界對於殲-10純國產的置疑,總認為它是“獅”式技術的重生。

其實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獅”式後期停留在紙面的空優方案和殲-10比較像,但實際成型的驗證機完全不是一回事。“獅”式採用近距耦合鴨翼、後掠翼、皮托管式進氣道佈局;相對應殲-10採用中距耦合鴨翼、三角翼、超音速矩形進氣道佈局,形似而神不似兩者本質上就不是同個產品,殲-9才是其真正的技術來源。

“獅”式空優改型和殲-10對比

殲-10A戰鬥機

第四代戰鬥機,殲-20使空軍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殲-10誕生裝備之後,雖然空軍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但此時世界航空大國已經進入四代隱形戰鬥機時代。好不容易縮短的差距感覺瞬間又在拉大,表面看似如此但軍工早就開始下代戰機研製,這其中就包括了兩款機型,分別是未定型的FC-31“鶻鷹”,已經裝備入役的殲-20“威龍”。兩者首飛現身時間都差不多,也使我國成為美國之外,第二個具備同時研製兩款隱形戰機國家。

殲-20隱形戰鬥機

殲-20戰鬥機

殲-20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產物,此前殲-9鴨翼、雙發重型戰鬥機等各種高指標,在當時看來基本沒有能力實現。但這種積累可不是白忙,後期透過蘇-27引進後的各種動作改進,以及自主研製殲-10的大獲成功,多方面因素相結合殲-20隱形戰機的實現同樣順其自然。2011年殲-20成功首飛,2017年開始批次入役,殲-20出現後中國空軍已經由追趕,直接進入同類技術引領者地位。

跨越空間的同框

10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拿下1400多億元美軍大單,微軟憑什麼能「賣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