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無畏艦”的時代來臨

1906年12月2日,英國皇家海軍新一代戰列艦“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正式宣告服役,併成為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由於該艦採用了革命性的設計思路(主要為採用了“全重型火炮”,即統一主炮之口徑及倍徑),所以在出現之後,其先程序度遠超同時代的其他戰列艦。

服役初期的“無畏”號戰列艦

“無畏”號戰列艦堪稱戰列艦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她(指“無畏”號戰列艦)的出現,給世界各海軍強國及軍艦設計師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要知道,與她相比,之前服役的那些戰列艦們,在一夜之間就全部落後了。因此,故以其名出現了一種新型戰列艦類別,這就是“無畏艦”。而那些在19世紀90年代建造的,不具備“全重炮”設計(也就是裝備兩種口徑主炮)的戰列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

英國海軍“君權”級前無畏艦火炮配置,可以看到,只有艦艏與艦艉裝備了大口徑主炮,是一種標準前無畏配置

開啟“無畏艦”建造競賽

閱艦式上的英國海軍戰列艦(1909年)

“無畏艦”的出現,不僅給世界各海軍強國帶來極大的衝擊,而且還給英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主要是因為,雖然英國海軍在“前無畏艦”的數量上,有著全世界第一的壓倒性優勢(1889年通過的《海軍防禦法案》要求,皇家海軍的戰列艦數量,必須至少與第二、第三大海軍所裝備戰列艦數量總和相等),但是由於“無畏艦”與“前無畏艦”在技術層面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英國在喪失原有數量上優勢的同時,還給了其他國家迎頭追上的機會。簡單點說就是,在這一時期,誰的“無畏艦”數量多,誰就能在世界各國海軍中稱王。

在這一背景之下,繼19世紀90年代,各海軍強國之間進行小規模造艦競賽之後,人類又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二波造艦競賽。儘管造軍艦需要花費的經費非常的多,但畢竟現代化的戰列艦,是海軍力量的重要指標,是彰顯國力的重要象徵(當時戰列艦的地位類似於現在的核武器),所以德國、法國、俄羅斯、義大利、日本和美國,都想方設法投入了大量經費,加入“無畏艦”的造艦競賽。甚至像巴西、阿根廷、土耳其這些缺乏造艦能力的國家,也開始委託美國或英國的造船廠,幫他們建造“無畏艦”。

日本對“無畏艦”的先期探索——“全重型火炮”戰列艦

“八島”號戰列艦(上)、“初瀨”號戰列艦(下)

其實早在“無畏艦”問世前,除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就有發展類似於“無畏艦”設計的新型戰列艦的想法。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同年5月15日,隸屬於第一艦隊的“八島”號戰列艦(富士級二號艦),與“初瀨”號戰列艦(敷島級三號艦)在旅順口附近海域觸雷沉沒,成為了舊日本海軍在戰爭期間,受到的最大損失。為補充戰損,海軍方面提出了《1904年戰爭海軍補充計劃》的整備方案,並獲得通過。同年確定了要建造一級“全重型火炮”戰列艦,這就是“薩摩”級戰列艦。

“薩摩”級戰列艦裝甲及武器配置草圖(其中陰影區為裝甲帶及重點區域裝甲)

1905年5月15日、1906年3月15日,首艦“薩摩”號與二號艦“安藝”號,陸續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吳海軍工廠開建。但由於日俄戰爭的鉅額開銷(日俄戰爭日本支出的軍費高達17億)幾乎差點拖垮日本,加之從英國訂購的主炮短缺,所以說這兩艘戰列艦隻採用了多口徑主炮,即為四門“阿姆斯特朗”1904年型305毫米45倍徑主炮,十二門“阿姆斯特朗”1905年型254毫米45倍徑二級主炮(原計劃安裝八門305毫米主炮)。

“薩摩”級首艦“薩摩”號戰列艦

二號艦“安藝”號戰列艦

作為日本第一級依靠自己力量建造的戰列艦,日本先前對其抱有很大希望。但是沒想到,在這兩艘艦開工後不久,“無畏”號戰列艦就服役了。“薩摩”級戰列艦在一夜之間,就在船臺上落伍了。可以想象,當時日本人在得知“無畏”號戰列艦服役這一訊息後,肯定是滿臉幽怨。本來還想著能拔個尖,沒想到連水都沒下就落伍了。雖然明知早已落伍,但為了補充戰損,日本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造下去。畢竟,“薩摩”級戰列艦還是屬於“準無畏艦”(“準無畏艦”是指一種在“前無畏艦”與“無畏艦”之間的過度艦種,火力比前者強、比後者差)的,比之前那些“前無畏艦”強太多了。

日本第一種“無畏艦”

齋藤實(左)與西園寺公望(右)

1906年9月28日,海軍大臣齋藤實,向內閣總理大臣西園寺公望提出了日俄戰爭後的“海軍整備計劃”,作為申請今後10年造艦撥款的依據。按照齋藤實的規劃,在1910年之前,海軍的首要擴充目標,是建造2萬噸級戰列艦3艘,1.8萬噸級裝甲巡洋艦4艘,4500噸級二等巡洋艦3艘,900噸級大型驅逐艦6艘,400噸級驅逐艦24艘,以及潛艇6艘。同年12月,“海軍整備計劃”在第23屆議會提出並通過。這屆議會,批准了海軍申請的造艦撥款。其中分七年撥付,總額為7658萬日元的“補充艦艇費”,其中有一部分(兩艦建造完成共花費223萬日元),將用於建造編號為“A-30”,也就是後來的“河內”級戰列艦。

1907年6月22日,根據當年早些時候通過的《1907年戰艦補充計劃》方案,確定了日本第一種“無畏艦”,也就是“河內”級(A-30)的建造計劃。後來,因為經濟蕭條等方面原因,“河內”級的兩艘艦,直到1909年才陸續開工建造。

建造情況及基本資料

舾裝中的“河內”號戰列艦

“河內”級戰列艦的艦體,為水平甲板型。由於施工時進行試驗的原因,導致兩艦艦艏不同。一號艦“河內”的艦艏,近乎垂直,而二號艦“攝津”的艦艏,則為飛剪型艦艏。

公試中的“攝津”號戰列艦

二號艦“攝津”號(得名自攝津國),於1909年1月18日,在吳海軍工廠率先開工建造,1911年3月30日下水,1912年7月1日服役。該艦全長160.6 米、寬25.6米、吃水8.5米、標準排水量21443噸(後作為靶艦之後排水量降低至20650噸)、滿載排水量21787噸。動力系統為16座宮原式混燒(煤和重油)鍋爐,驅動兩臺川崎造船廠製造“柯帝斯·布朗”蒸汽輪機,兩軸推進,最大航速可達20節,續航距離為2700海里(18節)。

公試中的“河內”號戰列艦

而一號艦“河內”號(得名自河內國),則於1909年4月1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910年 10月15 日下水,1912年3月31 日服役。該艦全長160.3米、寬25.68米,、吃水8.23米、標準排水量20823噸、滿載排水量21157噸。雖然其動力系統和續航距離與“攝津”號一致,但由於排水量較輕,所以最大航速提高至21節。

裝甲防護

“河內”級戰列艦的裝甲及武器配置(陰影區域為裝甲帶及重點區域裝甲)

其舷側裝甲帶(克虜伯裝甲鋼)的厚度分別為305毫米、229毫米及127毫米(裝甲帶位置在水線處、主炮塔和副炮塔之間,艦體中部最厚,艦艏艦艉最薄),甲板裝甲為76毫米。每座主炮塔的裝甲厚度為,正面305毫米、側面279或254毫米(45倍徑炮裝甲厚度)、後部279毫米、頂部76毫米、底部279毫米。司令塔位於操舵艦橋,其裝甲厚度為254毫米。

武器裝備

“河內”號戰列艦

“攝津”號戰列艦

六座主炮塔,採用六角形佈局,分別佈置在二號甲板前後及兩側。一號和六號主炮塔,各裝備有兩門“阿姆斯特朗”1912年型305毫米50倍徑主炮,而剩下四座主炮塔,則各裝備兩門“阿姆斯特朗”1908年型305毫米45倍徑主炮。在二號甲板下方舷側,左右各佈置了五門四一式45倍徑152毫米副炮。另外,還在其他部位佈置了八門四一式40倍徑120毫米炮、十二門四一式40倍徑76毫米速射炮、五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四具在側舷,一具在水下)和四門76毫米禮炮。

忍痛斷臂,才勉強達到“無畏艦”標準

“無畏”號戰列艦主炮位置草圖(上),裝在側舷的雙聯裝BL 12英寸Mk X型海軍炮(下)

“無畏艦”最主要的特徵為,使用口徑及倍徑統一的主炮。像“無畏”號戰列艦,就裝備了十門口徑和倍徑完全相同的BL 12英寸Mk X型海軍炮,這使得“無畏”號的主炮射控,變得簡單且高效。要知道,當時戰列艦的火控系統,使用起來是非常複雜的。一般需要先通過機械計算機計算射擊諸元,然後進行半齊射,觀察著彈點,再根據偏差重新計算諸元,繼續半齊射,以此往復。當發現某一次半齊射的彈著點覆蓋目標後,才會轉入效力射,也就是齊射階段。但這一階段,也並不意味著能夠百發百中,只是命中率提高些而已。

“無畏”號戰列艦上的主炮,由於口徑、倍徑完全相同,所以使得她只需要進行一次計算(在轉入齊射後),就能直接發揮舷側八門主炮的全部威力,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和彈藥投射能力。如果單從口徑相同、倍徑不同這點來看,“河內”級戰列艦很難算得上是一級標準“無畏艦”。

倍徑,通俗點說,就是火炮身管長度是口徑的多少倍。這是衡量兩種口徑相同火炮效能之間差別,最重要的依據。倍徑這個數值越大,火炮身管也就越長,反之越短。而身管對於彈道及射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彈頭在炮管內受發射藥高溫高壓燃氣作用的時間越長,炮口初速越高,能量也就越大,彈道也就較為平伸,這對射程也有著正面的影響。在理論上,身管的長度越長越好(當然也不能過長,過長反而會降低初速)。

“河內”級戰列艦裝備兩種倍徑的主炮,導致其難以進行統一的射擊控制。假設要攻擊敵方目標時,需要分別計算不說了,單次的火力投射能力,還非常差。而裝備兩種倍徑主炮的原因,雖然有種說法是,根據東鄉平八郎的理論,要保證首尾的火力強大。但說到底,還是經費緊張,如果經費不緊張的話,全部使用同一種炮豈不更好?。

“大力神”號(“巨人”級)裝備的305毫米50倍徑主炮(與“河內”級裝備的一致)

“河內”級戰列艦裝備在一號、六號炮塔內的四門“阿姆斯特朗”1912年型305毫米50倍徑主炮,能夠使用重量為133.5千克的發射藥包,將重達386千克的炮彈,以每秒914米的初速發射出去。而裝備在二號至五號炮塔內的八門“阿姆斯特朗”1908年型305毫米45倍徑主炮,能夠使用重量為113.4公斤的發射藥包,將重達386 千克的炮彈,以每秒810米的初速發射出去。像這樣初速不同,導致彈道效能、射程及穿透力都不同,根本無法進行統一的射擊控制。

巴西“米納斯·格拉斯”號裝備的305毫米45倍徑主炮(與“河內”級裝備的一致)

不過愛耍小聰明的日本人,還是想辦法解決了這一問題,那就是通過調整發射藥包的重量,來統一兩種火炮的初速。據資料顯示,他們將配給“阿姆斯特朗”1912年型305毫米50倍徑主炮的發射藥包重量,從133.5千克降低至112千克左右,這樣一來,就能夠將炮口初速控制在每秒810米左右(與45倍徑主炮的初速一致)。另外,隨著發射藥包重量的減輕,50倍徑305毫米主炮的後膛室容積,也從原來的371.2升,降低到240升。這樣一來,雖然順利的解決了無法統一射擊控制的問題,但相應的,也付出了降低射程的代價(“無畏艦”的出現,是源於對遠距離炮戰的需求)。還好,在這樣忍痛斷臂之後,總算讓“河內”級戰列艦,勉勉強強達到了“無畏艦”的標準。

“河內”級戰列艦,從確定建造到下水服役,共耗費了四年多時間。雖然看上去時間並不算太長,但這段時間,卻是戰列艦技術高速發展的幾年。在這幾年中,英、德、美三國,都在拼了命的建造無畏艦。其中英國和德國,甚至到了近乎於瘋狂的階段。從1910年到1911年,德國每年開工建造四艘戰列艦,英國就以開工五艘作為迴應,激烈程度之大,可謂是前所未有。這也導致了日本在設計思路、技術上被徹底的甩開,這同時也意味著,“河內”級又成為一級在船臺上就已經落伍的戰列艦。

舾裝中的“金剛”級三號艦——“榛名”號戰列巡洋艦(川崎造船所)

為了追上世界先進水準,日本在建造“河內”級的過程中,停止了自建主力艦的計劃(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再度迴歸購艦道路,向英國採購新型戰列巡洋艦(“金剛”級),來提高國內的設計、建造水平。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真正高手風範!五角大樓承認伊朗人手下留情,給了美軍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