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德什卡重機槍是蘇聯在1930年研製成功的12.7毫米大口徑重機槍,不過早期的原型稱為DK機槍。在那之前大口徑機槍的主要作用普遍認為是防空作戰,畢竟那時候7.62毫米這一類的中小口徑子彈威力還足夠,用12.7毫米機槍掃射士兵被認為是一件十分浪費的事情。

不過就算是防空作戰,早期的德什卡也不受待見,因為該槍可以看作是DP-27輕機槍(遊戲中的大盤機)的放大版,可是卻採用30發的彈鼓供彈,在防空作戰中,因為彈鼓的結構問題導致射速不高,因此德什卡機槍一出生就被打入冷宮,只在1934年小批量生產了一點,次年就停產了。原本DK機槍就此消沉了,不過另一位叫斯帕金的設計師拯救了它。在1938年時,斯帕金設計了一種轉鼓形彈鏈供彈機構,這種結構很適合DK機槍,供彈更加流暢,火力持續性更好,射速已經能夠滿足作戰需求。次年2月,蘇軍高層採納了新式的機槍,並改名為DShK-38,也就是德什卡機槍。

德什卡機槍重34千克,安裝在輪式槍架上重102千克,加上防盾後更重,單人無法攜行,所以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總能看到三兩個蘇軍拖著德什卡機槍在陣地上跑,實際上因為太重,加上小型輪子太窄,在泥濘的戰場上拖動它也不是一件輕鬆的活。該槍最大的特色就是槍管上數量眾多的散熱片,以及形狀特別的槍口消焰器。

依靠著12.7毫米子彈巨大的穿透力,在衛國戰爭中該槍除了堅持防空作戰之外,更多的用於地面作戰,可以對汽車、輕型裝甲車這一類目標進行殺傷,對土木工事也有很強的破壞力,在城市攻堅戰中,該槍甚至可以擊穿大部分牆體打擊那些設定在視窗的德軍火力點,這種作戰是德軍MG42機槍所不具備的。實戰中蘇軍往往依靠著防盾的保護,將機槍佈置在十分危險的地區,頂著德軍的輕武器火力進行掃射,這種一槍就能把人打成兩截的巨大威力十分震撼,哪怕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也不見得能夠承受。

除了步兵使用,在二戰後期,蘇軍將該機槍搬上坦克,在IS-2重型坦克和ISU-152自行火炮上,用於坦克的防空射擊和應對步兵,這種設計在實戰中被證明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所以我們可以在戰後的蘇軍坦克身上都看到這種結構,包括T54\\55等經典坦克型號。

在防空作戰時,蘇軍往往將德什卡安裝在汽車貨箱上,充當移動武器平臺,而且卡車在保持機動性的同時也能攜帶射手和更多的彈藥,作戰靈活性更高,這恐怕是現代皮卡載機槍的鼻祖了。

裝在皮卡上的德什卡重機槍

二戰結束後,德什卡機槍在世界上推廣開來,蘇聯也繼續簡化了生產工藝,原本就不貴的德什卡機槍就更加便宜了,這種便宜耐用的重機槍在第三世界國家很受歡迎,而且許多都是跟T54\\55等坦克的貿易中附帶的,至今在許多的地區衝突中還能看到皮卡載著這種經典老槍四處遊蕩,其總產量已經超過100萬挺,在大口徑重機槍這個行列裡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

最新評論
  • 1 #

    把重機槍給我拉上來!

  • 2 #

    重機槍要重才有穩定性,我們的思路有問題,如果想要輕用於步兵班,完全可以設計通用機槍

  • 3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廣使用它,據說800米有效殺傷距離的。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尋槍(廿二):華豐高射機槍廠,與天水的不解之緣|三線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