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隨著一戰結束,德國海軍就陷入了災難之中。因為凡爾賽和約的壓制,德國不能擁有水面艦隊。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海軍顯然已經失去了和對手進行水面決戰的機會。不過對於德國人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問題,很快他們就在《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中想出了一條求生之路。而這,也促成了世界海軍中的異類,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誕生。

一、德國海軍的新戰略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復存在,德國海軍也陷入了空前的災難。不僅海軍戰艦隻剩下了老掉牙的破船爛船,人員也被限制到了只剩萬人左右。更糟糕的是,全部有登記的船舶沒收,碼頭裝置也被英法拆走抵債了,國內各大造船廠的裝置也被相繼被解體。毫不客氣的說,德國海軍現在就只剩下舢板和木船了,要靠這個保衛德國?簡直是做夢。

不過德國人到底是德國人,這些聰明的漢斯很快找到了生存之路。海軍在一萬人規模下保留的全部是海軍的精英分子,並把相當的人手轉入其它政府部門,以保證德國海軍的生存。而造艦能力上,則通過幫助海外設計軍艦,保證自己的設計能力不斷檔。船舶設計局這一空殼公司,就是在這時期成立的,其目的在於為整合各造船廠技術和資源、聯合接訂單外,也要和國際潛艇技術接軌,使德國不至於落後。當然了,這個空殼公司一度因為經營不善差點完蛋,好在德國海軍祕密注資才逃過破產的命運。

於是在德國海軍和船舶設計局的合作下,德國海軍緩慢的積累著自己的經驗,併成功製造了埃姆登級巡洋艦、海鷗級魚雷艇和狼級魚雷艇。不過僅僅靠這些是不行的,德國海軍的近海決戰能力仍舊沒有恢復。如何恢復其海軍的決戰能力,成了德國海軍的當務之急。而在反覆論證之下,德國人終於有了辦法。

當時魏瑪德國政府的主要對手為了波蘭、法國和英國,,波蘭與法國這兩個對德國敵意較強的Continental國家海軍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波蘭因建國較晚,初創的海軍主要以高速巡洋艦、驅逐艦、潛艦為主;法國海軍陣容較為完整,但軍艦主要以防禦力、火力見長。面對截然不同特性的海軍陣容,德國在1920年代的新造艦最優先考慮噸位限制後,剩下就是如何取捨效能。

而德國級的設計目標是確保巴倫支海內的制海權,策略是以相對高速與較強的火力、搭配較薄的裝甲,讓該級艦面對波蘭艦隊,甚至是蘇聯海軍都具備一戰之能,面對法軍艦隊也可以倚靠其機動力保持主動。嚴格來講,該艦的設計導向便是戰鬥巡洋艦,只是因為政治上的箝制導致效能縮水。於是在這種設計思路下,德國特有的德意志級裝甲艦,開始了建造。

二、德意志級裝甲艦

在建造德意志級時,德意志級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在條約限制下,充分發揮戰鬥力。因此德意志級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那就是火力,裝甲防護和航速,三者之間完全不成正比。這種船艦在當年是非常奇特的,即便是戰列巡洋艦也不會有這樣的設計,所以德意志級也被稱為袖珍戰列艦,日本也稱之為“豆戰列艦”。

德國級設計時,對於結構的設計也是比較奇怪的,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結構,主舷裝甲140毫米,還有40毫米的防雷裝甲疊加在它的後面,裝甲甲板則為60-70毫米,水部線一帶則為60毫米。這種不合理的結構,本質上就是為了保證相對充足的防禦力,其防護水準與重型巡洋艦相當,但又不至於超重,裝甲帶重量只佔了總排水量的百分之二十。至於艦體建造時,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工序使用焊接技術,以及部分結構使用鋁合金,都是因為這樣會比鉚接結構輕。

而在動力系統上,它也不同於當時的主流戰艦,其採用的並非蒸汽輪機,而是採用了八臺MAN的柴油發動機,每具柴油機輸出功率6750匹軸馬力/每分鐘450轉,每四臺發動機驅動一個傳動軸。儘管當時的柴油機效率遠遠低於蒸汽輪機,但是柴油機的油耗遠低於蒸汽輪機,續航力明顯高於英、美海軍同期的重巡洋艦。而在航速上,德意志級也能跑出28節的航速,在當時基本沒有什麼船能追上它。艦船可攜帶燃油儲備3500噸,也能完全滿足戰艦續航能力的需要。

在武力上,德意志級則比較突出,裝備了擁有兩座三聯裝280毫米炮塔。其火炮可發射304千克重的炮彈,射程達27432米,仰角60°。另外還配有八門150毫米低仰角副炮,分佈於船身中部的左右兩側。這種火力配置決定了,在與敵國海軍交戰時,它可以十分輕鬆的將火力對向任何一個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火力。幾乎可以在瞬間,將對手打成一個篩子。當然,延續德國大艦配魚雷的管理,所以它還有兩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

而對空火力上,德意志級的一號艦“德意志號”和二號艦“舍爾海軍上將號”則相對貧弱,只有三座88毫米高射炮,同時還有四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和十座20毫米高炮,對空火力較為薄弱。不過在三號艦上則有所增加,88毫米高炮增加到了八座,另有三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這樣的火力勉強足夠應對來自空中的威脅,雖然不是很牢固。

而航電系統上,一號艦“德意志號”和二號艦“舍爾海軍上將號”均沒有配備雷達,但是在三號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配備了原始雷達裝置。雖然說這種雷達裝置極其原始,探測距離只有15公里左右,而且根本做不到精確指示目標。但即便是這樣,在大戰初期仍舊具備無與倫比的價值。當然,這件事是高度保密的,所以它的雷達天線時常會被拆下來,以便隱藏自己擁有雷達的事實。

三、德意志級的興亡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德意志級一號艦“德意志號”即將與1931年下水的時候,德國海軍卻被人抓了小把柄。魏瑪德國裡的部分國會議員注意到了德國海軍用來給船舶設計局注資的空殼公司——結算諮詢公司的存在。於是這些國會議員設法讓國會下令調查,導致幕後的海軍各研究機關和同意資助的海軍高層人員被查了出來。德國海軍司令漢斯·曾克爾上將也被牽扯了出來,被迫引咎辭職。

好在曾克爾的繼任者,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比較有能力,不僅快速制止了海軍內部的混亂,而且親自去會見政府成員,說服海軍重建的必要性。通過這些舉動,德國海軍得到了政府的支援,並得到了資金追加。因此德國海軍得以追加了兩艘訂單,也就是二號艦“舍爾海軍上將號”和三號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在1931年5月9日下水,下水典禮由魏瑪德國的總統興登堡主持,而海軍也順利的在一個月後開始建造二號艦“舍爾海軍上將號”,並在1932年10月1日又建造了三號艦“格拉夫·斯佩上將”。

三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分別在1933年至1936年間服役,成為了德國海軍的支柱。不過此時德國海軍的任務,已經不再僅僅是近海決戰。在納粹德國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的領導下,已經開始為戰爭做準備,所以德意志級裝甲艦的任務也就轉向了傳統的破交作戰之中。而這也象徵著,德國海軍開始陷入一種危險的境地中——要用為數不多的水面戰艦和英法艦隊展開激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三艘德意志級先後突入大西洋,對盟國船隻展開破交作戰。其中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可謂戰果驚人。然而輝煌戰果也為它帶來了厄運,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被英軍三艘巡洋艦在1939年12月12日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裡重創,後被艦長漢斯·朗斯多夫上校命令自沉。隨著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沉沒,德意志級的命運也就被一一註定了。

德意志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分別參加了多次破交行動,前者還在1940年4月9日參加了對挪威的威瑟演習。但在此戰中不幸遭到重創。這之後這兩艘裝甲艦就在一系列破交行動,直到破交行動失敗為止。破交行動失敗後,這兩艘戰艦就轉而進入了小打小鬧的戰鬥中,失去了作戰的機會。

但儘管如此,這兩艘裝甲艦和其它幾艘德國戰艦一起,將英國大批戰艦牽制在了海域裡。戰爭末期,舍爾海軍上將號在港口裡被英軍炸燬在基爾的港口裡,而德意志號也為了避免被盟軍或是蘇軍俘虜,而自行沉沒。至此,三艘德意志級全部沉沒。這種袖珍戰列艦,也就不復存在了。

結語

如果從戰史上來看,我們可以說德意志級裝甲艦在有限制的條件下,做到了價效比上的最佳。作為佐證的就是他們將英國的現代化戰艦牽制在了大西洋裡,並在之後于波羅的海支援了德國陸軍的作戰。可以說,它的存在完全證明了德國技術可靠性與前瞻性。然而海軍並不能只靠這麼幾艘小船取勝,這也是後來德意志級先後沉沒的原因。

參考文獻:《列國海軍造艦術進歩の現狀》

《德國海軍1939-1945》

《突襲者的生死》

《二十世紀裡的戰列艦》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射速快,火力猛!中國產SS4速射迫擊炮現身寮國俄羅斯聯合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