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談起二戰時期各國的軍用機槍,德國製造的MG 34/MG42型機槍是鼎鼎有名的,被公認為二戰中最優秀的機槍,始終是德軍步兵的火力支柱。MG 34是歷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機槍,它既可以安裝兩腳架作為輕機槍充當步兵的隨行火力,也可以配置三腳架作為重機槍提供壓制火力,還可以配合專用的防空槍架作為高射機槍用於對空防禦。MG 34採用槍管短後坐工作原理和槍機迴轉式閉鎖,可迅速更換槍管,能使用彈鼓或彈鏈等多種供彈方式,射速可達800發/分,具有火力密集、動作可靠、一槍多用、適應性好的優點。MG 34於1935年列裝德軍,並在西班牙內戰中經受了實戰考驗,是二戰前期德軍的主力機槍。除了作為步兵武器外,MG 34還被安裝在各種作戰平臺上,如坦克的車載機槍或軍用飛機的航空機槍等等,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衍生型在內MG 34的總產量高達57.7萬挺!

MG 34雖然設計精良、效能出眾,但也存在明顯缺點,那就是結構複雜,加工困難,製造成本高昂。MG 34主要採用銑削工藝製造,主要部件需要用整塊金屬切削而成,一挺12公斤重的機槍要消耗49公斤鋼材,材料利用率低,加工時間長。針對上述問題,德國工程師在MG 34基礎上進行改良,大膽創新,推出了MG 42機槍,其最大的優點就是採用衝壓工藝,降低了生產成本,工時比MG 34減少了一半,造價也更低廉。MG 34的製造需要為150工時,造價為327馬克,而MG 42僅為75工時和250馬克。除了易生產性大幅提高外,MG 42也在結構上有所改進,採用滾柱閉鎖機構和槍口駐退裝置,進一步提高了射速,可達1200發/分,在繼承MG 34各項優點的同時,獲得了更強的壓制能力。MG 42問世後很快就在戰場上獲得了令人生畏的名聲,其如同撕裂布匹般的射擊聲給對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盟軍士兵稱之為"希特勒電鋸",蘇軍士兵稱之為"亞麻布剪刀",到戰爭結束時MG 42的產量已經超過42萬挺!

MG 42在1942年裝備德軍後,逐步取代了MG 34在步兵班組火力中的主力地位,成為德軍步兵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是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全面替換MG 34,其使用範圍也沒有超過MG 34,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德軍坦克的車載機槍一直採用MG 34,而非MG 42。要知道作為裝甲強國,德國在戰前及戰爭期間生產了28000輛坦克,算上變型車產量接近50000輛,其中大部分戰鬥車輛都會配置一挺或數挺機槍。除了I號坦克早期型採用MG 13型機槍,35(t)/38(t)型坦克採用捷克造機槍外,其餘型號的坦克裝甲車輛普遍採用MG 34作為車載機槍,可見其裝備量相當大,如果全部替換為MG 42無疑將節約可觀的資源和勞動力。然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德軍裝甲兵始終將效能更好的MG 42拒之門外,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還要從車載機槍與步兵通用機槍的使用環境以及MG 34/MG 42機槍的結構差異上進行分析。

德軍坦克裝甲車輛的車載機槍主要有三種類型:1、安裝在車體前部首上位置的車首機槍;2、與戰車主炮並排安裝的並列機槍,也稱同軸機槍;3、安裝在戰車艙口或車體外部槍架上的機槍,主要用於防空;其中前兩種配置於戰車內部,需要配合特別設計的槍座安裝在車體或炮塔防盾上,由車組成員從內部操縱射擊。顯而易見,車首機槍和並列機槍從車內進行射擊,其火力射界、觀察視野和操作空間都頗受限制,相當狹窄,不能像步兵用機槍那樣自由移動,而且在戰鬥狀態下不易得到彈藥補給,全靠車內攜帶的彈藥支撐。在這樣的使用環境下,MG 34相比MG 42有幾個無法替代的優勢。

首先,MG 34更換槍管的方式更適合車內操作。可以快速更換槍管是MG 34/MG 42共同的優點,但兩者的操作方式不同。MG 34是將機匣和槍管套之間的固定鎖開啟,再將機匣旋轉90度即可將槍管抽出,換上新槍管。MG 42的方式更為簡便,只需扳動一個槓桿機構,槍管就可以從槍管套右側的長槽中拉出取下,再把新槍管沿長槽塞入即可,熟練射手完成這一動作僅需3秒。然而,坦克的並列機槍和車首機槍有相當一部分槍管被包裹在槍座內,無法從側面取出槍管,而MG 34更換槍管的動作是沿著槍身軸線進行的,不受槍座的阻礙。僅此一點就註定了從側面更換槍管的MG 42無法充當內建的車載機槍。

其次,MG 34的槍管套外形更容易與坦克槍座配適。MG 34的槍管套截面為圓形,而MG 42的槍管套截面為方形,無論從坦克槍座開孔加工的難度上,還是從機槍安裝拆卸的簡易度上,MG 34的圓形槍管套都要比MG 42的方形槍管套更優越。

最後,MG 34的射擊方式對於坦克兵的射擊技術要求較低。MG 34可以在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射擊方式間切換,其扳機造型為獨特的雙半圓形,上半圓對應半自動方式,下半圓對應全自動方式。MG 42只有全自動射擊方式,只要扣住扳機不放,就會持續發射,直到彈藥耗盡。MG 42射速極快,按照1200發/分的射速計算,一個50發容量的彈鼓就是扣一下扳機就打空了,即使250發彈鏈也只能支撐12秒。為了避免彈藥消耗過快,德軍條令嚴格規定MG 42不得將250發彈鏈一次性打完,這對於射手的射擊技巧要求較高。此外,德軍坦克的彈藥攜帶量也較為有限,比如IV號坦克標準機槍攜彈量為3150發,"黑豹"坦克為5100發,虎式坦克為4500~4800發,虎王坦克為5850發,都不足以支援高射速的MG 42的消耗。相比之下,射速相對較慢且可以切換射擊方式的MG 34對於並不擅長使用輕武器的坦克兵而言更加容易控制,有利於節約彈藥,也有助於持續作戰。畢竟坦克兵的訓練主要集中於專業技能上,沒有太多時間用來磨練機槍射擊技術。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效能更優秀的MG 42雖然在步兵火力體系中佔據了主力地位,卻不能替代MG 34作為主力車載機槍的角色,尤其是車內配置的車首機槍和並列機槍。不過,在某些情況下MG 42可以安裝在裝甲車輛外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德軍還開發了MG 34的專用車載型號MG 34 Panzerlauf,也稱為MG 34T,其外觀與普通版MG 34有明顯區別,採用更厚的槍管套,上面僅有少數散熱孔,在車內使用時沒有槍托和常規瞄準具,但是隨槍配有改裝套件,包括槍托、兩腳架和瞄準具,在坦克兵下車作戰時可以很方便地將其變成一挺輕機槍,也可以架設在坦克的專用防空槍架上充當高射機槍。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要將美軍趕走?土耳其發出最大威脅!土外長:敦促美國放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