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朝的滅亡,跟宦官亂政有著莫大的關係。

從明朝中期開始,朝堂中便不斷出現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英宗一朝的王振,憲宗一朝的汪直,武宗一朝的劉瑾,熹宗年間的魏忠賢等等。

按說,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時,已經給宦官上了層層“枷鎖”,幾乎切斷了他們所有作亂的機會和可能。那麼,明朝的宦官之亂究竟是從何而起?是誰打開了這個“潘多拉的盒子”?

明初宦官,卑微生存

明朝初年的宦官,其實活得很是卑微。因為朱元璋從一開始就對宦官群體沒什麼好感。朱元璋曾對近臣說:“此曹(宦官)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

他還認為,“其(宦官)在宮禁,止可使之供灑掃、給使令傳命令而已,豈宜預政典兵?漢唐之禍,雖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寵愛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預政,雖欲為亂,其可得乎?”在中國歷史上,漢唐兩代宦官禍國最為嚴重,都曾導致一代王朝的覆滅。朱元璋為避免重蹈覆轍,索性不給宦官接觸政事與兵權的機會了,僅讓他們做些打掃衛生和跑腿兒的活。

此外,朱元璋還出臺了一些具體規定——

其一,不允許宦官讀書認字。史書記載,“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

其二,限制宦官的上升空間。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廷”。

其三,不允許各衙門與內官監有公文往來。

其四,在宮門鑄造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儘管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自己有時也會違反規矩,比如派宦官傳達赦諭、軍前觀兵、核查稅額、出使外國等,但總體上仍然保持警惕。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時期,宦官的地位再次受到打壓——外出之際如稍有不法,地方官便有權將他們直接押送京城,予以嚴懲。

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別說想亂政,即便是想結交個普通官員朋友恐怕都困難。

靖難之役,重新洗牌

宦官們走向前臺,大約是從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的。

一方面,朱棣藩府中的宦官開始顯山露水。靖難之役期間,以鄭和為代表的一批藩府宦官,忠心耿耿,同朱棣出生入死,頗受倚重。

另一方面,一批朝廷宦官也開始躍躍欲試。奪權篡位,不是什麼光彩之事。在當時很多朝廷官員寧可消極迎戰也不願趟這趟渾水。但是宦官不一樣——他們沒有什麼羽毛,所以也沒什麼可顧惜的。聽說朱棣對宦官頗為倚重,所以就主動來投奔了。朱棣還在北方折騰時,南京朝廷中就有宦官偷偷給他送情報了。當燕軍南下逼近江北時,一些朝廷宦官直接叛逃到朱棣的軍營中來,“漏朝廷虛實”。

如明末清初學者查繼佐所總結的,“燕初起,不可為名,士大夫多縮匿。而諸閹無所顧惜,會又多域外人,文皇既借其鋒,便不能如祖訓云云,勢使然也。”

朱棣上臺後,論功行賞,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宦官。此前,宦官歸吏部管轄,現在,朱棣把他們獨立出來,直接聽命於“司禮監”。不僅如此,皇帝還找人教他們讀書寫字,使他們的地位獲得空前提升。

不過,畢竟有祖訓約束,朱棣在重用宦官時還是多少有些顧忌的。據《明史》記載:“成祖亦嘗雲,朕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但是,仔細揣度,會發現這話說得很藝術——祖訓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但到了朱棣這,就變成了“不得擅調發”。

這“不得干預”和“不得擅調發”之間,可是有不小的發揮空間。

朱棣上位,宦官逆襲

受到重用的宦官們,逐步從幕後走向臺前。很快帝國的各個崗位上都出現了宦官的身影。

據《明史·職官志》記載——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派遣宦官李興攜帶聖旨出訪暹羅,“此奉使外國之始也”。此後,朱棣又遣宦官馬彬使爪哇,遣尹慶使滿剌加、蘇門答剌,遣鴻臚少卿潘賜偕宦官王進使日本。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鄭和率兵兩萬,行賞西洋古裡、滿剌諸國,“此將兵之始也”。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命宦官王安等監都督譚青等軍,宦官馬靖巡視甘肅,“此監軍、巡視之始也”。

另據《明史·谷王橞傳》記載,永樂年間,谷王朱橞謀反,朱棣“立命中官持敕諭橞……且召橞入朝。”由此可見,宦官還能代表皇帝去按治諸王。

此外,在各種工程的修建中,也經常出現宦官的身影。比如北京城內城的修繕工作就是由越南籍宦官阮安主持完成的。阮安頗有建築天賦,據《明史》記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命營北京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在隨後數年中,阮安又先後主持了皇宮三大殿(奉天、華蓋、謹身)的重建工程,通濟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牆的包磚改造工程等。

總之,在朱棣一朝,宦官們的才能和優勢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但是,隨著宦官群體榮寵日盛,一些禍患的種子也悄悄埋下。

宦官之禍,初顯端倪

朱棣在位期間,已經開始出現宦官假傳聖旨的現象。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曾對都察院陳述了這樣一件事:“去年曾命內侍李進往山西採天花,此一時之過,後勘合,招集軍民,復以採辦為名,大為民害……即遣御史二員徑詣山西,將進等一千鞠問明白,械送京師,必實重法。”

東廠的設立,更是給宦官亂政提供了肥沃土壤。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在北京設立東緝事廠,即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負責偵察、刑獄等特務工作。東廠一經設立,便享受著諸多特權——

首先,東廠是皇帝之下的特設機構,僅聽命於皇帝,只對皇帝負責。因為獨立於司法系統之外,所以宦官便擁有了擅自羅織罪名、逮捕戕害他人的特權。

其次,東廠宦官的緝查、監視範圍極其之廣。據史書記載,“舉凡兵部有無塘報,城門關防出入,地方失火,雷擊何物,京城物價,禁地人命及至家人米鹽猥事。”就連前朝曾經叱吒風雲的錦衣衛也在其監察範圍之內。

其三,東廠可直接向皇帝祕密報告情況,甚至沒有時間、場合的約束。只要有訊息,隨時可上報。這比需要“具疏上奏”的大臣們相比,簡直不要太自由。

朱棣對宦官的過度寵信,必然滋生諸多問題。得勢的宦官越來越囂張,他們開始拉幫結派,胡作非為。儘管在永樂年間,他們還不具備左右朝政的能力,但是“潘多拉的盒子”一經開啟,就很難被關上了。經過朱棣子孫歷代的推波助瀾,宦官終於成為大明王朝的一顆毒瘤。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這一個個權勢熏天的宦官輪番登場,讓明朝最終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民國影后張織雲不自愛不自立,淪落為妓女、乞丐、死於香港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