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憑藉著天然的戰略地位,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南面的馬耳他島自古以來就是地中海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耳他是同盟國“不沉的航空母艦”,從這裡出擊的英國海空軍部隊不斷打擊從義大利到北非戰場的軸心國地中海運輸線,令德、意在北非作戰的部隊陷入糧彈告急、後援乏力的境地。

然而1942年夏天,馬耳他卻深陷絕境。正是認識到此地的極端重要性,軸心軍連續對這裡實施打擊,最終目的就是要讓這座孤島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打出白旗。為了延續馬耳他的“生命”,一支龐大的英國護航船隊準備不惜一切代價衝破德意軍隊的海空封鎖,向馬耳他運送寶貴的物資。

馬耳他的厄運

地中海中部島國馬耳他由一連串島嶼組成,從地理位置上看,馬耳他差不多正好處於直布羅陀和埃及亞歷山大港的中間,僅從這一點便不難看出其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無怪乎此地素來以其地理位置而被稱做“地中海的心臟”。

在馬耳他的歷史上,漫長歲月裡的統治者猶如走馬燈似的轉換不停,腓尼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諾曼人等先後佔領過馬耳他島。1523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的到來則使馬耳他從此留在了西方宗教世界裡。此後拿破崙一度強佔此地,但是從19世紀初葉開始,馬耳他的統治者換成了英國人,英國人把它打造成了大英帝國通往印度的地中海要塞。自納爾遜時代以來,馬耳他的天然良港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縱橫地中海的重要基地,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馬耳他又以天然的大機場而成為英軍在地中海“不沉的航空母艦”。

二戰爆發後,馬耳他起初是平安無事的,但自從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在1940年夏天對英、法宣戰以後,馬耳他便幾無寧日,反覆受到義大利和德國飛機的襲擾。

馬耳他對義大利人的重要性同樣是不言而喻的,它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北非之間,對義大利和其北非殖民地之間的交通往來有著極大的影響,在戰時條件下,對義大利海軍的活動更是一大威脅。反過來,如果馬耳他落入義大利之手,那麼其在地中海和北非的行動都將順暢得多。這也正是在二戰爆發前的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人曾多次試圖以各種手段從英國人手中奪過馬耳他實際控制權的原因。當這一切努力均告失敗後,一經對英、法宣戰的義大利就開始攻擊馬耳他,事實上,義大利飛機對馬耳他的第一次空襲就發生在義大利政府對英國宣戰之後的24小時內!從那時起,馬耳他便成了世界上受空襲次數最多的地方之一。

馬耳他扼地中海交通的咽喉要道,有“地中海之心”之稱

不僅是義大利空軍,實力更為強大的德國空軍很快也加入了空襲馬耳他的行動,給這個島國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從歐陸南下的德國空軍部隊由具有鐵腕手段的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指揮,僅僅在1941年1、2月間,“德國鷹”就出動超過2000架次襲擊馬耳他,令當地的軍民設施受到重創。馬耳他的處境不斷惡化,最主要的表現是主食供應短缺,而大量基本生活物資在島上都成了稀罕物。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態不斷下滑,一種由小蟲叮咬而引發的疥瘡漸成流行之勢,並且進一步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後果——傷寒流行。

馬耳他就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堅持著,而且是必須堅持。英國第8集團軍正在北非同德、意軍隊作殊死鬥爭,沙漠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軍需保障有著極高的要求。當時,英國對北非部隊實施補給有兩條水路可選,其一是沿著漫長的非洲海岸線繞上一大圈,然後從紅海進入蘇伊士運河而到達埃及,這條航線相對安全,但顯而易見費時費力效率低下。

其二就是經過直布羅陀海峽直入西地中海,經行馬耳他而入東地中海,這條航線短得多也有效得多。只要牢牢控制馬耳他海空軍基地,英國的軍艦和飛機不但可以保護自己的海上生命線,而且可以打擊從義大利赴北非的海上運輸,令敵人的非洲部隊後繼乏力。

因此,從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初,如何將作戰和生活物資送進馬耳他、確保該地的戰鬥力乃至基本生存,就成了擺在英國人面前的一大難題。最後的決定是,派出足夠兵力打通前往馬耳他的地中海航道,不惜代價地把物資送進這個島國。

生死運輸線

為打通馬耳他的海上生命線,英國海空軍和商船隊作出了一次又一次努力。考慮到大規模護航隊目標大易受攻擊,英軍起初的辦法是派遣航速較高的單體艦船向馬耳他突進。到了1942年初,這種對軸心國海空封鎖線實施小規模滲透的做法取得了某種成功,有兩艘航速接近40節的“阿布迪爾級”(Abdiel class)佈雷艦“曼克斯人”號(HMS Manxman)和“威爾士人”號(HMS Welshman),在裝上物資後從直布羅陀一路高速突進,一舉成功抵達馬耳他。不過,此行雖然突破成功,但礙於兩艦3000噸級的排水量,所送物資極其有限,對於島上作戰生活所需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鑑於快速艦船不足以有效緩解馬耳他各項物資儲備急劇下降的窘況,英國人轉而派出多支護航船隊奔赴馬耳他,不過這些規模不一的船隊在德、意海空軍的打擊下持續受挫,得以送進島內的物資少得可憐。

與此同時,軸心國的空襲力度則不斷加大。自1942年4月2日至5月10日的集中空襲期間,德國和義大利飛機大批出動,在馬耳他首府瓦萊塔(Valletta)及其周邊地區總計投下了7000噸炸彈,這比整個1940年裡德國轟炸機對倫敦投下的炸彈都還要多!這些空襲所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摧毀了至少3萬處房屋,造成1000多名平民死亡。

軸心國空中力量猛烈空襲下的馬耳他(上下圖)

到了6月,馬耳他這個至關重要的地中海前沿陣地受軸心國攻擊已有兩年,這種海空圍攻沒有一絲鬆動的跡象,馬耳他的形勢越來越糟糕。有樂觀人士認為,到9月末,島上的航空汽油、潛艇燃料、煤油和機油將消耗殆盡,電站將全部停止運轉。到那個時候,馬耳他一直所做的堅苦抵抗將畫上句號,不得不向敵人投降。

由於英國商船隊裡沒有速度快得足以突破封鎖的油輪,英國人便把速度較快的貨輪“佈雷肯郡”號(Breconshire)改裝成了一艘運油船,它雖然抵達了馬耳他,但卻因途中受創過重而在港區附近沉沒。

同月,英國人又組織起了兩個規模頗大的護航船隊,一路由亞歷山大港出發,另一路從英國本土經直布羅陀而來,分別冠以“精力”(Vigorous)和“魚叉”(Harpoon)的行動代號,希望以這樣一次東西對進的補給行動,來為馬耳他注入旺盛的“精力”。

兩支船隊擁有大量作戰艦隻,合計共有1艘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11艘巡洋艦、43艘驅逐艦、6艘護衛艦、6艘掃雷艦及一批輔助艦艇,它們合力護送18艘大小貨輪前往馬耳他。商船陣容中還特別包括1艘從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租借而來的快速油輪“肯塔基”號(Kentucky),將由它為馬耳他送去寶貴的燃料。

“魚叉”護航隊於1942年6月11至12日夜裡透過直布羅陀海峽,此後一路順利,可是到14日晨光出現時,敵人的飛機就突然出現了。在第一輪空襲下,行駛在商船佇列最前頭的貨輪便告沉沒。這場攻擊一直持續著,不光是德國飛機,還有義大利戰艦、魚雷艇和潛艇等都加入了攻擊者的行列,等到護航隊行駛至位於西西里島與突尼西亞之間的西西里海峽中的斯科基淺灘時,打擊達到了高潮,多艘貨輪沉沒或癱瘓,被寄予厚望的油輪“肯塔基”號也受到重創,無法以自身動力前進,只能由軍艦牽引而行。

結果,這支護航隊只剩下2艘完好無損的貨輪尚能前行,它們在軍艦的護衛下以最快的速度前進,總算是抵達了馬耳他。這時,被遠遠落在後面的“肯塔基”號難以為繼,對它感到無能為力的英國軍艦隻得發炮將其擊沉。

“精力”護航隊的運氣比“魚叉”更加糟糕,居然沒有任何一艘貨輪能夠到達馬耳他,經過一番努力,護航隊只是在途中白白損失了2艘商船、3艘驅逐艦和1艘巡洋艦而已。

這次行動最終只有2艘貨輪到達馬耳他,這簡直令人絕望。而從馬耳他傳來的最新訊息是,島上的航空燃料最多隻能支撐幾個星期了。

大編隊集結

克服重重困難到達馬耳他的2艘貨輪,只是暫時緩解了島上所面臨的糧食供應問題,但是“肯塔基”號的沉沒意味著對馬耳他而言至關重要的燃料庫依舊沒能得到任何補充,英國人必須再作努力。從7月上旬開始,英國海軍便開始制訂下一次護航船隊的計劃,這次投入更大。經過多方協調,英國集結起了一支包括13艘貨輪的商船隊,將由它們載運各種作戰和生活物資。

“羅德尼”號戰列艦

至於至關緊要的油輪,英國人的眼光還是盯向了美國。在快速油輪“肯塔基”號已經沉沒的情況下,只能動用同樣隸屬於德士古石油公司的油輪“俄亥俄”(Ohio)號,這艘“肯塔基”號的姊妹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和最快的油輪。

1940年4月下水的“俄亥俄”號長157米,排水量9264噸,就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建造工期居然只有7個半月。最多可以運載17萬個標準油桶,油料總體積達2.7萬立方米,這一能力遠遠超出當時所有其他油輪之上。“俄亥俄”號在海試時達到過19節的最大航速,而在正常運作情況下也有16節的速度,要知道,16節這一速度指標是其他所有油輪可望而不可即的。

可是在失掉了“肯塔基”號之後,德士古公司當然不願意讓“俄亥俄”號再入火坑。經過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的反覆協調,美國人終於還是以戰時同盟同共同利益為重,在6月底將該船移交英國方面使用,由英國的老鷹石油和船運公司代行管理和募集船員。

老鷹公司立刻行動起來,為了配合計劃中的馬耳他運輸任務,“俄亥俄”號的船身全部改用戰艦灰塗裝,並在其原有的1門5英寸炮和1門3英寸高射炮之外,又增加了6門厄利孔20毫米機關炮、1門博福斯40毫米速射炮、2挺勃朗寧機槍,以及4套火箭彈發射裝置。

於是乎,參與此次任務的商船增至14艘,而為了給這些寶貴的商船保駕護航,英國皇家海軍集結起了一支到那時為止在單一任務中所集結過的最強大的艦隊,總兵力計為“羅德尼”號(HMS Rodney)和“納爾遜”號(HMS Nelson)2艘戰列艦;“鷹”號(HMS Eagle)、“勝利”號(HMS Victorious)、“不屈”號(HMS Indomitable)等3艘航空母艦;“月神”號(HMS Phoebe)、“天狼星”號(HMS Sirius)、“卡律布迪斯”號(HMS Charybdis)、“奈及利亞”號(HMS Nigeria)、“肯亞”號(HMS Kenya)、“曼徹斯特”號(HMS Manchester)、“開羅”號(HMS Cairo)等7艘巡洋艦,外加32艘驅逐艦。

“開羅”號輕巡洋艦

上述軍艦分別編成Z和X兩個特遣艦隊,其中Z艦隊的2艘戰列艦、3艘航母和3艘巡洋艦和若干驅逐艦在護航隊駛至西西里海峽內的斯科基淺灘時結束任務返回直布羅陀,剩下X艦隊的4艘巡洋艦和一批驅逐艦繼續護送商船至馬耳他完成全程。

英國政府要求這次奔赴馬耳他的海上運輸任務“不許失敗”,護航隊定於8月初行動,行動代號為“基座”。

第一個倒黴者:“鷹”號航母

1942年7月27日,Z艦隊的指揮官尼維爾•賽弗裡特海軍中將在斯卡帕灣等來了他此行的旗艦——“納爾遜”號戰列艦。這艘以英國海軍史上著名的統帥為名的戰艦剛和“羅德尼”號一道從南非返回,即被編入護航序列。兩天後,賽弗裡特召集在斯卡帕灣的艦長們開會,詳細部署了行動方案。

31日,“納爾遜”號率領著本土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駐地,前去同自直布羅陀出發的“鷹”號等艦、從南非出發的“月神”號等艦會合,在進行了3艘航母間的協同演練後作好了向地中海進發的準備。這時,賽弗裡特被告知他的艦隊臨時增加了1艘航母“暴怒”號(HMS Furious),任務是裝載提供給馬耳他的38架“噴火”式戰鬥機,在中途放飛這些飛機後便先行返航。

8月2日,集結在蘇格蘭的商船隊離開克萊德(Clyde)河口,在“奈及利亞”號和“肯亞”號等艦的護衛下一路南行,於3日晨同賽弗裡特的大隊軍艦會合。之後,X艦隊的指揮官哈羅德•馬丁•伯勒海軍少將在座艦“奈及利亞”號召集所有的商船船長,向他們講述了護航隊的計劃細節。

伯勒海軍少將

參加“基座”行動的護航隊於8月9至10日夜間透過直布羅陀海峽,這是一個無月而多雲的黑夜,海面上的能見度很低,如果有人從岸上張望,根本無法覺察到這樣一支大船隊在透過。這讓賽弗裡特和伯勒等人感到欣慰,這意味著敵人還要用上一段時間才能反應過來。

11日的天亮時,兩艘中型油輪“丁格戴爾”(Dingledale)號和“棕色遊騎兵”(Brown Ranger)號如約出現在附近,開始陸續為3艘巡洋艦和一批驅逐艦實施加油作業。在U艇隨時可能出現的情況下,進行這種海上受油作業是極其危險的。不過英國人必須這樣做,上一次護航隊是被指定到馬耳他再補充燃料的,而現在馬耳他根本就已經沒有多餘的燃油了。

令人高興的是,整個補給過程非常順利,看來德國人還沒有覺察到這支護航隊進入地中海,英國人對於水下之敵的擔憂也可能有些過頭了。可是這種虛幻的樂觀只能再維持上一小會兒了。

完成加油後的護航隊繼續前進,起初事情似乎依舊挺順利,不過就在護航隊經過直布羅陀海峽之後的36小時之內,敵人的第一次襲擊就到來了。11日這天午後的13時15分,正當“鷹”號航母準備派出一隊艦載機升空以做例行執勤時,已經悄然跟蹤了一段時間的德國潛艇U-73突然對它實施了攻擊。這艘U艇朝著“鷹”號做了一次4條魚雷的扇面齊射,結果全部擊中了目標。

“鷹”號航母是英國海軍中最資深的軍艦之一,當它於1913年開建時,原本是為智利海軍打造的一艘戰列艦,到了1918年2月28日方由英國海軍部轉購併改建為航空母艦。在遇襲後8分鐘之內,這艘航母便朝左舷側翻而沉沒於薩利納斯角(Cape Salinas)以南約130千米的水域中,成為在“基座”行動中第一艘倒黴的艦隻,同時令艦上927名定編人員中的162人喪生。傾覆的“鷹”號還帶走了它所搭載的全部16架“海颶風”式戰鬥機,幸運的是,“鷹”的載機能力是此行所有航母中最小的,現在護航隊還有“勝利”號上的6架“海颶風”和12架“大青花魚”式艦載攻擊機,“不屈”號上的10架“聖馬丁鳥”式戰鬥機(也即“野貓”F4F)、24架“海颶風”、16架“大青花魚”可用。“鷹”號的損失令整個護航隊的艦載機實力損失了大約五分之一,而若論對於防禦空襲至關重要的艦載戰鬥機,則實力下降了約三分之一。

1942年在地中海作戰的“鷹”號航空母艦

差不多與此同時,此行擔任著特殊任務的“暴怒”號展開緊急作業,將所搭載的全部38架“噴火”依次放飛,由它們自行飛越向東前往馬耳他的漫長距離——超過1000千米,以加強島上的空軍力量。“噴火”全部離艦後,“暴怒”號即掉頭先行駛返直布羅陀。而在這艘航母返航的途中,為其護駕的“狼獾”號(Hms Wolverine)驅逐艦還頗有作為,一頭撞沉了來不及下潛的義大利潛艇“達加布爾”(Dagabur)號,而自己雖則艦首受創卻不影響航行。

此時,“鷹”號的意外損失繃緊了賽弗裡特中將的神經,他下令全體立即提速至16節,並展開一系列針對U艇的規避動作。這些規避動作在之前一段時間的航行中已經練習過,因此各艘艦船都執行得有條不紊,可是下一次打擊卻不是來自水下,而是來自空中。

之前不久,駐西西里的德國轟炸機部隊剛剛得到了加強,LG 1聯隊第1和第2大隊的28架Ju-88中型轟炸機奉命從東地中海的克里特島調來此地。加上西西里原有的KG 54、KG 77聯隊等單位,則共有130架Ju 88可用。這種轟炸機航程遠、速度快、載彈量相對較大,是德軍在地中海實施反艦攻擊的主力機型。另外,義大利空軍還有73架魚雷轟炸機和49架中型轟炸機可用,德軍和意軍手中的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則一共有49架。

“基座”護航隊遭遇猛烈空襲

地中海的日落來得遲,8月11日的日落約15分鐘後,也即當天21時許,KG 54和KG 77的轟炸機從西西里趕來了,英國軍艦和商船上的高炮齊發,航母則紛紛派出艦載機升空攔截,經過一番搏鬥,來犯的敵機被全部逐離,護航隊沒有遭受一點損失。擊退了空襲的英國人歡欣鼓舞,而這,僅僅是開了個頭。

駐西西里的德國空軍KG 54轟炸機聯隊

海空大屠殺

11日午夜,賽弗裡特中將通報各艦,要求進一步加強反潛和防空戰備,鑑於護航隊已迫近敵人在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海空軍基地,預計來自空中和水下的威脅都會進一步加大。

英國人對水下之敵保持的足夠的警惕發揮了作用,12日拂曉時分,“伊蘇列爾”(Hms Ithuriel)號驅逐艦像“狼獾”號那樣,一頭撞沉了另一艘義大利潛艇“科巴爾託”(Cobalto)號,不過自己也受創頗重。

而空中之敵也很快現身了。這天上午,第一波19架Ju-88轟炸機編隊撲向護航隊。由於來自兩艘航母的艦載戰鬥機此前已經升空,便在天空中撐起一把保護傘,對來犯的敵機實施了攔截。英國飛行員宣稱擊落了4架“容克”轟炸機,自身只有1架“海颶風”未能歸艦,而軍艦上的高炮火力還打下了另外2架Ju-88。

準備掛彈出擊的Ju-88

儘管對空防禦頗為奏效,德國飛機也並非無功而返,“杜卡萊恩”號(Deucalion)成為“基座”行動中第一艘被擊傷的貨輪,而商船上的水手們也第一次有了傷亡記錄。雖然遇襲後“杜卡萊恩”號還能以自身動力前進,但是速度已明顯放慢,於是它在驅逐艦“布拉姆哈姆”號(HMS Bramham)的伴隨下漸漸掉隊,改朝突尼西亞海岸駛去,當然她並不是要尋求在那裡靠岸,而是打算沿著北非海岸線那片相對安全的水域改道前往馬耳他。

中午前後,敵機又發起了三波空襲,英國艦載機的表現始終出色,總能在給護航隊提供早期預警的同時對敵機實施有效攔截。同時,護航隊的反潛作業也成效突出,驅逐艦擊退了試圖來犯的意軍潛艇“布林”(Brin)號,艦載攻擊機“大青花魚”則令另一艘意軍潛艇“吉亞達”(Giada)號的偷襲打算落了空。從14時開始,英國軍艦平均每10分鐘就要投下一些深水炸彈以驅離潛水艇,這一措施是相當奏效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護航隊已開始接近斯科基淺灘,在那裡,參與護航的Z艦隊和X艦隊將分開,包括戰列艦和航母在內的主力列將西返直布羅陀,只留下伯勒少將的巡洋艦和驅逐艦護送商船完成下一段旅程。

敵人方面,德國和義大利的機群正在積蓄著力量,準備發起集中強大兵力的猛烈一擊。

這天18時不到,一大撥兒機群出現了,這一次護航隊的防空網被撕破,航母“不屈”號慘遭重創,伴在其近旁的驅逐艦“遠見”(HMS Foresight)號則不幸被義大利飛機投擲的魚雷擊沉。儘管還沒有到預定的分離地點,賽弗裡特中將覺得他的主力艦隻再也不能這樣冒險了,於是下令護航艦隻一分為二,他指揮Z艦隊掉頭返航,留下“奈及利亞”號上的伯勒少將帶著他的X艦隊和商船,準備駛入西西里海峽那狹窄的水道中,去完成到馬耳他所剩下的160千米多一點的路程。

展現“基座”行動的油畫

義大利潛艇“阿克蘇姆”(Axum)號就在前方的水域裡靜候著。到這時為止,義大利潛艇對“基座”行動的攔截表現得極為糟糕,已經有2艘被撞沉,多艘被逐離,但是“阿克蘇姆”號面對的是一支實力受到了顯著削弱的護航隊,它的機會來了。

它處在理想的攻擊位置上,一舉打出了4條魚雷。這是一次效率高得出奇的魚雷齊射,第一條魚雷打中了“奈及利亞”號,第二和第三條命中巡洋艦“開羅”號,最後一條則竄入了油輪“俄亥俄”的側舷,在那裡打出一個大洞。

滿載著馬耳他迫切需要的燃料的“俄亥俄”是此行所有商船中最重要的一員,所幸它“皮糙肉厚”,魚雷的一擊尚難稱大礙。而“開羅”號的艦尾則在爆炸中開了花,在部分人員得以轉離到其他軍艦之後,這艘防空巡洋艦便沒入了地中海。

至於另一艘巡洋艦“奈及利亞”號,它在中雷後向左舷傾斜,大量海水注入艦身,雖然動力艙仍能正常運轉,但由於舵機失靈,這艘旗艦隻能在水面上打著轉。伯勒少將把自己的將旗轉移到了“阿善堤”(HMS Ashanti)號驅逐艦上,同時下令驅逐艦“威爾頓”(Hms Wilton)號和“比徹斯特”(HMS Bicester)號護衛受創的“奈及利亞”號前往直布羅陀。在移駕之前,伯勒緊急聯絡上了賽弗裡特並通報遇襲情況,後者只是派出數艘驅逐艦折返加入X艦隊。

就這樣,經過“阿克蘇姆”號高效的一擊,令X艦隊一下子減少了4艘軍艦。而伯勒少將的麻煩也不止如此,臨時旗艦“阿善堤”號缺乏足夠的通訊裝置,和其餘艦隻的聯絡手段是極其有限的。而且,X艦隊中只有“奈及利亞”號和“開羅”號具備飛機導引能力,伯勒本來還指望著以這兩艘巡洋艦上的艦空通訊裝置,在接近馬耳他時與島上的飛機取得聯絡呢。

正當各艦船在之前規避動作所導致的混亂中努力重新編隊時,20時35分,德國轟炸機和義大利魚雷轟炸機發動了猛烈的黃昏攻擊。這輪空襲持續到21時,Ju-88機群以“桅杆高度”進襲,炸彈四處開花,而義大利飛機投下的魚雷也取得了罕見的命中精度。

戰鬥在地中海的德軍Ju-88機組

“肯亞”號巡洋艦陷入了圍攻,在做出多次成功的規避後,最終仍被義大利潛艇“阿拉基”號(Alagi)發出的魚雷擊中艦首。之後不久,X艦隊僅存的完好巡洋艦“曼徹斯特”號也未能倖免,不過受創程度比較輕。

商船的情況同樣糟糕。在連遭18枚近失彈後,貨輪“帝國希望”(Empire Hope)號被3枚炸彈命中,迅速沉沒。一條空投魚雷命中“克蘭•福格森”(Clan Ferguson)號的船首,令這艘裝著糧食的貨輪發生大爆炸。“布里斯班之星”(Brisbane Star)號的船首同樣被魚雷打中,它蹣跚著向突尼西亞海岸行駛,打算和“杜卡萊恩”號一樣改道前往馬耳他。

這時,“查梅爾斯港”號貨輪的船長維納布林斯發生了動搖,這位老資格的船長在出發前被伯勒少將委以商船隊統領的重要任務,現在,他認為自己的商船無法在這種無窮無盡的打擊下繼續前進了,便向本船及附近幾艘商船發出指令,要求掉頭向西,朝直布羅陀全速行駛。好在“萊伯利”(HMS Ledbury)號驅逐艦及時發現了“查梅爾斯港”的異動,迅速繞行周圍,要求其餘貨輪繼續沿原航向前進。

打擊接踵而至

接近午夜時,護航隊才終於恢復了部分秩序。伯勒少將有理由覺得自己重新控制了局面,“肯亞”號上的損管隊保住了艦首後面的隔水艙,從而讓這艘軍艦能夠繼續留在佇列裡前進。至關重要的“俄亥俄”號油輪上的人也壓住了火勢,不過因為操艙困難而漸漸脫離了編隊,伯勒指令那艘忙碌的驅逐艦“萊伯利”號去為油輪領航,“萊伯利”號在艦尾打出一盞藍色的燈,指引“俄亥俄”號跟隨自己的方向前進。

13日零時前後,護航隊駛過了邦角海岸,看起來敵機不會在這片漆黑中現身了,可是新的敵人隱藏在黑暗中,那就是7艘德國S艇和8艘義大利MAS艇。1時8分,來自魚雷艇的突然襲擊不期而至,2艘MAS艇MS-16和MS-22直衝而來,發射魚雷一舉擊中了“曼徹斯特”號的中部艦身。這艘巡洋艦的操舵失靈,先是陷入迴旋,然後在水面上停頓下來。

“曼徹斯特”號輕巡洋艦

在判斷無法對其實施牽引後,“曼徹斯特”號實施了自沉。自沉安排相當倉促,本來魚雷爆炸只造成十餘人死亡,而轉移的混亂則至少造成150人“失蹤”,另有一大批艦員在救生艇上漂到維希法國控制下的突尼西亞,在那裡被關進了拘押營。“曼徹斯特”由是成就了一項紀錄:成為二戰期間被魚雷艇擊沉的最大號的軍艦。而為了“基座”行動而集結起來的強大海軍力量至此已是分崩離析,X艦隊就只剩下受創的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了。

MAS艇轉而攻擊商船,“格倫諾奇”(Glenorchy)號和“瓦蘭吉”(Wairangi)號相繼遭殃,前者化為一團烈焰沉沒,後者宣佈棄船。大約30分鐘後,進攻的主角換成了德國魚艇,2艘S艇的聯袂進攻重創了美國商船“阿爾梅里亞•萊克斯”(Almeria Lykes)號,它看起來還能漂浮一段時間,但船長立即下達了棄船令。另一艘美國船“桑塔埃利莎”(Santa Elisa)號淪為MAS艇的獵物,船上載著的航空汽油被點燃,讓全船成了一個漂浮的大火球。

也有在襲擊中表現沉著的水手,“羅切斯特堡”(Rochester Castle)號在3時30分被魚雷擊中,但船員們臨危不亂,撲滅火勢後繼續前行,在一度掉隊後於4時15分趕上了大隊,這是商船水手們的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另一個成績是“萊伯利”號帶著“俄亥俄”號也趕了上來,於6時許重新加入了護航隊。

本來還存在著更加強大的海上之敵。按照部署,義大利海軍第7巡洋艦分艦隊的3艘重巡、3艘輕巡和17艘驅逐艦應該在前方水域投入進攻,不過這次進攻的前提是德國空軍對其提供空中掩護。這次軸心國之間的海空協同在最後關頭出了岔了,凱塞林元帥表示自己信不過義大利人,他覺得與其讓寶貴的飛機飛在義大利軍艦的頭頂,倒不如讓它們繼續直接攻擊英國船隊。這樣一來,義大利人有足夠的理由覺得德國人未履行承諾,於是第7巡洋艦分隊就此撤出戰鬥,從而敞開了通向馬耳他的最後一段海上通道。

當然,凱塞林的飛機還是要來的。8月13日8時10分,德國空軍發起了這天的第一波攻擊。龐大的貨輪“威瑪拉瑪”(Waimarama)號成了攻擊的焦點,12架 Ju-88圍著它飛舞,它至少被3枚航空炸彈直接命中,“厚重的煙塵直衝天際”,船身碎片紛紛濺落到附近的船隻上。爆炸點燃了船上攜帶的大量汽油和彈藥箱,“它在爆炸聲中顫慄著,幾分鐘內便在滾滾煙塵和閃耀的火光中消失不見了”。107名船員中,只有27人倖免於難。

貨輪“威瑪拉瑪”號發生爆炸的景象

9時許,德國空軍發起第二波攻擊,打擊重點是“俄亥俄”號。落向這艘大油輪的不只有炸彈,還有飛機!先是1架被高炮擊落的“斯圖卡”撞上了它的前甲板,之後又有1架Ju-88撞到了它的後甲板上!密集的圍攻之下,“俄亥俄”號一度失去了的動力,在水面靜止了足有近15分鐘,幸運的是,敵機的這輪攻擊也到那時結束了。

利用接下來的間隙,水手們排除了故障,“俄亥俄”號得以繼續行駛——儘管這艘以快速聞名的油輪這時只能達到2.5節的航速。開了一會兒,發動機再遇故障,於是“俄亥俄”號又停了下來。“佩恩”(HMS Penn)號驅逐艦奉命對其實施牽引,但努力無效,於是油輪上的人員開始向“佩恩”號轉移。

11時40分,德國空軍發起第三波攻擊。貨輪“多塞特”(Dorset)號淪為一群“斯圖卡”的標靶,雖然中彈引發的火情一度被控制,但船長還是下達了棄船令。幾小時後,“多塞特”號的前部甲板迸發出烈焰,然後緩緩沉沒,這是“基座”行動所損失的最後一艘商船。

不死的“俄亥俄”號

至此,軸心國軍隊所發起的連續不斷的海空打擊終於接近了尾聲,劫後餘生的護航隊剩餘艦船駛入馬耳他近岸水域。儘管“俄亥俄”號還滯留在後面,伯勒少將也暫時顧不上它了,他和從馬耳他派出的幾艘艦艇接上了頭,一併將碩果僅存的3艘貨輪“羅切斯特堡”號、“墨爾本之星”(Melbourne Star)號和“查爾梅斯港”號護送進了瓦萊塔的港口。

儘管到達的貨輪和出發時的陣容相比已是大為縮水,但是對“久旱”的馬耳他來說依舊是“甘霖”,3艘貨輪受到了早已守候在那裡的數千名島上居民的熱情歡迎。完成了任務的伯勒少將稍事休整,便帶著X艦隊剩餘的艦隻起錨駛返直布羅陀,不過他在中途特別留下“佩恩”號、“布拉姆哈姆”號和“萊伯利”號3艘驅逐艦,讓它們和馬耳他當地的艦船一道去幫助“俄亥俄”號進港。

由馬耳他駛出的掃雷艦“裡特”(HMS Ryt)號和兩艘摩托艇於13日17時30分與“佩恩”號等艦會合,往西行駛1小時後到達“俄亥俄”號位置,由“佩恩”號和“萊伯利”號共同對這艘油輪實施牽引,這時“俄亥俄”號距離馬耳他還有最後95千米的航程。

德國空軍一定驚訝“俄亥俄”號受到多輪重擊居然還能浮在水面上,19時15分,一群Ju-88機群趕來對它發起了攻擊。這輪空襲中,有1枚航空炸彈在擊穿甲板後於在鍋爐艙內爆炸,造成海水大量湧入,船身顯著下沉。夜色降臨時,油輪上的水手們被要求第二次轉移離船。不過對於油輪本身的拯救仍在繼續著,“萊伯利”號和“佩恩”號一左一右,雙雙夾著“俄亥俄”號艱難地駛向馬耳他。

8月14日天亮時,德國飛機恢復了行動,不過德國人把主要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西歸的X艦隊身上,這就給了已陷入絕境的“俄亥俄”號最後的機會。8時,全部3艘驅逐艦都加入了牽引行列,改為1艘在側,2艘在前牽引,於是開始以5節的航速向馬耳他前行。

然而,這一和諧的景象非常短暫,到了9時許,一隊義大利飛機又出現了。這輪空襲中,1枚炸彈擊中了“俄亥俄”號的後部,打掉了它的舵機,還造成後部艙室再度進水。這艘油輪看起來真的就要沉沒了,卻依舊還在漂浮著。

目睹此景,此前已被轉移到驅逐艦上的“俄亥俄”號船長杜德利•威廉•梅森要求重新登船, 10時30分他帶著6名水手攀上“俄亥俄”號,在對其傷情作出評估後驚奇地發現,雖然露在水線以上的幹舷還不到1米,但這艘油輪並沒有沉沒的跡象。

10時44分, 9架“斯圖卡”飛來,對“俄亥俄”號發起了最後一擊。1枚450千克的炸彈在油輪尾部附近爆炸,令其碩大的螺旋槳扭曲到了一起。擊退這波空襲後,驅逐艦恢復實施牽引,這次改成左右各1艘夾著它前行,第3艘在後面推動。

歷盡波折的“俄亥俄”號於8月15日緩緩駛入瓦萊塔的港口,到泊岸時,其甲板幾乎就已經是水線了,目睹其真實情況的人無不驚歎其生命力的頑強。“俄亥俄”號在“基座”行動中的表現,恰好印證了德士古公司“總裁之母”佛洛倫斯•羅傑斯女士在“俄亥俄”號下水儀式上所作的演說,當時她說道:“願上帝與它及它的船員同在,祝大家好運。”

因為“俄亥俄”號的到來,圍困之中的馬耳他的燃料危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這艘半沉半浮的油輪很快便以“拒絕死去的油輪”而聞名一時,船長梅森隨後被授予喬治十字勳章,成為英國商船隊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授予他的表彰狀稱,“正是因為他的堅持,油輪及其所載的寶貴物資才得以在兇險局面中安全抵達馬耳他”。

“拒絕死去的油輪”——“俄亥俄”號在馬耳他的情況

完成卸貨多日之後,進水過多的“俄亥俄”號才在港內斷成了兩截,當地人試圖修復,但沒能成功。它的船段一度被改成水上倉儲站,在二戰結束後被拖出港外,由英國軍艦的炮火擊沉。

“俄亥俄”號並非是最後一艘進港的艦船。船首嚴重扭曲的“布里斯班之星”號自12日受創後獨自駛來,一路避開所有險阻,於15日下午駛抵瓦萊塔,成為第5艘也是最後一艘在“基座”行動中抵達馬耳他的貨輪。至於同樣走迂迴路線的那艘“杜卡萊恩”號,則已中途沉沒於突尼西亞外海。

“基座”行動結束了,這是一場主要考驗勇氣的奧德賽式的遠航,同盟國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損失9艘商船、1艘航母、2艘巡洋艦及1艘驅逐艦,448名軍人或平民身亡。軸心國方面宣稱這是他們在地中海的一次顯赫勝利,並且把持續數日的攔截行動稱做“8月中旬之戰”。

雖然從戰術結果來看,軸心國是勝利的一方,然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基座”行動可以被看做是英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性勝利之一。這次運輸行動對馬耳他的堅持作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價值絕不只在於送進了29000噸物資和一批“噴火”戰鬥機,而在於給處於最困難時期的馬耳他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瓦萊塔港口的歡呼聲讓當地人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堅持到底,勝利就有可能。

3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白虎”到底是什麼?晚清首富胡雪巖,為何要告誡後人:勿近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