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朝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形象的描繪出西楚霸王項羽的末路與無奈,言辭中充滿了無限同情。
作為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昔日霸主,項羽在四年楚漢相爭過程中數次將劉邦打的丟盔卸甲,劉邦一度狼狽到丟兒棄女逃命。然而垓下一戰,創造了無數次戰史神話的項羽卻徹底被擊潰,最終在烏江自刎。
但是,項羽烏江自刎卻充滿了突然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複盤下楚漢最後一戰。公元前202年,楚漢鴻溝和議,項羽在迴歸楚地途中,突然遭遇背盟的漢軍襲擊,劉邦率韓信、英布、彭越等合兵60萬,將10萬楚軍團團圍在垓下。在韓信“四面楚歌”之下,缺衣少糧的楚軍軍心渙散,項羽以800精騎潰圍南出,而漢軍直到天明才發現,灌嬰急率5000騎兵追趕。
由於在陰陵迷路,項羽最終於東城被灌嬰追上,在東城四隤山,項羽打出了人生當中最後一場也是最輝煌的戰績,以28對抗5000,不僅斬殺漢軍一將一都尉,殺傷漢軍騎兵百人,而且還成功突圍到了烏江。
梳理一下項羽的路線是:垓下突圍(兵力800人)—渡淮(兵力百人)—向南至陰陵迷路(被漢軍追上)—向東至東城四隤山(兵力28人)—烏江(死)。
那麼問題來了,項羽拋棄數萬楚軍主力,帶800騎兵向南突圍,好不容易來到烏江邊,卻因為羞見江東父老而自刎,這顯然說不通,這種羞愧心出現的實在太突然,不是在四面楚歌時,不是800騎兵被殺的只剩28人時,反倒是在烏江亭長提到“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的生機之下,選擇了自刎。
難道是項羽自知沒有翻盤的機會,所以心灰意冷了嗎?顯然不是,垓下被圍時,項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誤以為“漢皆已得楚”時都沒有選擇自殺,反而進行了突圍,甚至在東城打出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顯然,項羽是不想死的。
而從項羽死後,漢軍“降(楚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這一記載來看,項羽死前,還是擁有相當實力的。
要解開這一謎團,還得先從虞姬的去向說起。
據《史記》記載,垓下之圍時,項羽和寵妾虞姬和歌而舞,這就是著名的“霸王別姬”,但《史記》並未交代虞姬去向,流傳甚廣的虞姬拔劍自刎其實是唐朝以後才有的說法,並非史實。那麼虞姬去了哪裡呢?
目前全國共有四處虞姬墓,分別是安徽定遠縣、靈璧縣、和縣以及南京市浦口區。這四處墓葬附近都有一處叫“陰陵”的地名,即項羽突圍後迷路之地。而陰陵以東的四隤山經中國史記研究會、項羽與烏江文化研究室聯合考古,最終在南京浦口區駟馬山找到了這處古戰場。
這也揭開了虞姬的去向之謎,即死於陰陵至四隤山突圍過程中,而非如後世流傳的那樣留在了垓下,至於是戰亂被殺還是陷入大澤主動自刎不得而知。項羽攜愛姬突圍,也再次佐證了項羽並沒有自刎的想法。
事實上,四隤山經考古證實,只是一座高81.7米、相對高度50米,頂部寬平的小山,在馬鐙尚未發明的前提下,項羽能夠以四面騎馳下的戰術取得擊殺漢軍百人而己方只損2人的戰果,甚至還驕傲的問部下“何如?”,足見其依然保持著冷靜的指揮和強烈的求生欲。
所以,項羽在烏江的結局,或許如《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和《漢書》所載那樣,是“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即項羽是戰死的,而非主動自殺的。
-
1 #
-
2 #
項羽一代梟雄,在那個時代武力是最高的,韓信帶兵謀略強,但武力不敵項羽,但項羽有個豬腦子,最終失敗,小人劉邦因而取勝。
-
3 #
項羽轉世了,現在叫古天樂
-
4 #
農夫指草地是正確的,亭長指烏江是錯的。紅軍過草地,爬雪山,二萬五千里長徵,終取勝。項羽過草地,追兵騎馬根本不敢過草地,眼睜睜看著項羽逃走/
-
5 #
項羽是貴族英雄,自殺很正常
-
6 #
遠古歷史無從考證 拒我判斷項羽也不可能自刎而死 理應戰死 近期歷史也多說不清是真是假!
-
7 #
項羽最後的楚國貴族
-
8 #
評說項羽死生,依椐什麼?不過古藉而已。古說多多,該信哪個?
-
9 #
沒證據,全靠猜?
-
10 #
霸王別姬”誰看見了?完全是後人的想象
-
11 #
其實相羽現在已轉世成為我哥,就是我哥不會使幾,會舞酒杯。
-
12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13 #
歷史記載應該不會錯,項羽鴻門宴上被劉邦拍下馬屁姓什麼都忘了,很喜歡面子的一個人,項羽一生百餘戰,從未有過敗,垓下一戰敗得狼狽,確實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性格決定的,漢史離得近,寫戰死和自刎,最後都厚葬項羽,沒有必要撒謊
這樣也是可能的,依性格講應該是戰死的,尤其是虞姬亂每中一死,項羽更是急躁,只是兵力太少已被圍死,知今日是報應,鴻門宴時為何放走劉邦?後悔生肝氣,戰鬥力竭而死,只是最後以貴族方式自刎,是力竭已無他路...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