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假如項羽沒有烏江自刎,而是逃逸後捲土重來,楚漢之爭的結局會怎樣?

    烏江之敗,楚霸王項羽自刎一事,史家歷來有不同的評價。唐代大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的觀點是說,如果楚霸王能夠含羞忍恥,重整旗鼓,未來的勝負之數,也未必不能反轉。但宋代的李清照對此事卻有另外一種評價。她在《夏日絕句》中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拋開情感的因素不談,顯然,李清照對項羽的自殺表示出一種崇敬,這與杜牧的惋惜大不相同。

    但無論是杜牧還是李清照,對項羽自殺一事的感慨,都算不得嚴肅的歷史評論,而是借歷史的杯酒,澆我心中塊磊。杜牧所要表達的,是人在面對逆境的時候,不能輕言放棄。而李清照的詩,更像是一種政治諷刺。面對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李清照說,寧肯被人打死,決不被人嚇死。就算死了做鬼,也要浩氣長存。

    人為了拿歷史說事,於是就有了些假如。但真正的歷史,是沒有假如的。歷史的結果或者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每個偶然中都有必然。也就是說,歷史只能是它呈現出的哪個樣子。楚漢戰爭也是這樣。

    項羽必敗的原因從歷史大勢的角度來說,就是劉邦的政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而項羽的思想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這個大勢就是歷史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以郡縣制為標誌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之後,原來以諸候分封為標誌的鬆散的政治制度被打破。

    在秦末之亂逐鹿天下的過程中,承認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的,最後都成功了。妄圖裂地封王成一方諸候的,最後都失敗被消滅了。項羽和韓信就是諸候分封制度的擁護者,而劉邦是中央集權政治的支持者。所以,項羽楚滅了秦朝之後,不是自己登基當皇帝,而是大封諸候,去做了個西楚霸王 。而韓信打下齊國之後,也一樣急不可待的要當齊王。所以,他們最後毫不稀奇的都失敗了。

    或者有人會說,漢朝建立之後,也有諸候的分封。但細讀歷史就會發現,漢代的諸候與之前是大不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在於,漢代的諸候,其興廢的權力始終操之在中央的手中。韓信也好,黥布、彭越也罷,他們當諸候,朝廷的命令,他們必須絕對服從,稍有違拗,則必被誅滅。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做為探討,我們還是可以分析一下,假如項羽真能含羞忍恥,重回江東,捲土重來的結果。他能夠打敗劉邦,重奪天下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項羽在自殺之前曾經說過,他帶領八千江東子弟逐鹿天下,垓下一戰,全軍覆滅,縱然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重回江東。這好像是說,只要項羽回到江東,就可以很快收抬人心,重新拉起人馬來。但事情恐怕未必會這樣。項羽有兩個弱點,決定了他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基本上沒有。這兩個特點,一是他拉隊伍的能力比較差;二是他剛愎不能容人。項羽雖然在秦未亂起的時候有八千子弟兵,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這八千人馬不是項羽拉起來的。而是他的叔叔項梁拉起來的。在拉隊伍這個問題上,項羽顯然算不得一把好手。他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家。在指揮部隊用兵打仗上,他是出類拔萃的。這大約有遺傳的原因,畢竟項家世代為楚將。用兵的能力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了。但用兵打仗是一種軍事技能,而拉隊伍顯然是一種更高的政治素養。這一點上,項羽和韓信有相似之處。只足韓信的軍事才能比項羽更高。可是,他們都沒有拉隊伍的能力。所以,韓信雖然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卻在戰場之下被劉邦輕易的剝奪兵權。這就是軍事家和政治家的差別。

    第二個方面是,項羽剛愎自用,沒有容人之量。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每一個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這個團隊裡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的時候曾經說過。他的成功就是因為能夠用人,他說,蕭何、張良、韓信這些人,都是當時最傑出的人才,我能夠任用他們,所以,我就成功了。

    和劉邦相比,項羽在這方面就差得多了。古話說,英雄擇主而事。當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勢力逐漸強大的時候,天下英雄向投奔他的不在少數。比如劉邦手下最重要的人物韓信、陳平等等,都曾是項羽的部下。但是,他們在項羽手下的時候都是碌碌無為毫不出眾。而到了劉邦的手下,他們就變得不平凡了。

    項羽手下,也並非沒有人才。以范增來說,司馬遷就將之稱為人傑。可是,最終這樣的一個人物,項羽還是容不下。最終讓範曾負氣而走。沒有了范增的項羽也只能上演“霸王別姬”的悲劇了。

    我覺得,從這兩個方面,完全可以說明問題了。假如項羽回到江東,他能像項粱那樣,重新拉起一支隊伍來嗎?恐怕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另外,他能夠建立起一個容納各種人才的創業班子嗎?顯然也不可能,如果可能,別姬的大戲也就用不著上演了。

    我們看看劉邦的表現,就與此大不相同。劉邦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身邊就圍繞著一批優秀的人才。包括蕭何、曹參、夏候嬰、樊噲、灌嬰等等,都是劉邦當年社交圈子中的人。他們與劉邦意氣相投。但劉邦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一旦明白他們有用,就能真心相待。比如,劉邦不喜歡儒生,曾經拿儒生的帽子撒尿。但當他明白酈食其、叔孫通這些人對自己有用時,便會立既優待他們,讓他們為自已的事業效力。面對這樣一個劉邦,項羽就算回到江東捲土重來,就有勝算嗎?正是因為項羽明白這種情況,所以,還是自殺痛快點。於是他毅然決然的做了“鬼雄”。

  • 2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憑項羽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的性恪,別說是光桿司令,就是有十萬大兵,也打不過羽毛豐滿而又兵多將廣多謀而狡猾的劉邦。楚漢之爭結局,勝者也是劉邦。

  • 3 # 儒生佩劍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謂四面楚歌,就是垓下之戰時,韓信抓了許多楚中國人來唱楚國的歌曲,然後項羽的部隊聽到楚歌后軍心渙散,這才有了項羽兵敗自刎。

    可以明確的是,楚歌本身絕對不是什麼催淚曲,那就是楚中國人的歌而已,那為什麼楚國士兵聽到楚歌就軍心渙散了呢?

    是因為想家了嗎?肯定不是。

    而是因為他們抓得楚中國人太多了,多到了一定程度,已經足以表明,楚國大部分都被劉邦拿下了。

    事已至此,不是項羽過不過江東的問題了,而是他知道,即便回了江東也是徒勞,大勢已去,回江東只能是把戰火帶到家鄉而已,改變不了結局的。

  • 4 # 閱微草堂筆記

    項羽雖然在江東起兵,但江東子弟兵卻並不是項家的死忠。自陳勝兵敗被殺,起義軍內部再立首領的時候,項羽的叔父項梁本來想自立為楚王,卻被范增一句話點醒:楚地的人投奔你是因為你是楚國大將軍的後代,楚地的民心在楚王室而不在項家

    所以後來項羽殺楚懷王時就已經失了楚地的民心,民心不在,又何談復起。

  • 5 # 搏通經典

    項羽如果逃過烏江,也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1、項羽與劉邦之爭,當時項羽的實力雄厚,可以說是無可厚非的勝利者。但是他越打,劉邦的勢力就越大。最終,項羽陣營的人是死的死,傷的傷。更可悲的是來到烏江殺他,就是他以前的看部下。

    2、楚國的會不會跟隨他與劉邦之爭,我想有一部分肯定會,但只是給自己家鄉帶來更多的災難而已。可以說是垂死掙扎!

    3、項羽渡烏江,意味著楚漢之爭的格局,已經成為定型。

  • 6 # 細雨敲荷shen玉印

    估計依舊沒戲,將帥需會知人善用,項羽只有霸王之氣勢,卻不善用手下能人,不會克己之慾,入咸陽,火燒阿房宮,然後,漢劉邦雖貪慾頗多,卻在關鍵時知克己之慾,貪金貪銀卻不取,知人善用而不驕!

  • 7 # 孤山老叟

    還是劉邦勝,大漢一統。

    理由如下:

    1、性格決定命運。

    人的性格很難改變,給他一次後悔藥吃,他也還是那種性格。當皇帝就得像劉邦那樣無賴才行,沒有大流氓的做派,還想當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根本不可能。

    2、政治鬥爭水平太差。

    建國這種事不是光靠軍事的,還得懂政治。年羹堯這種就是能打,不懂政治,然後被玩死的典型。論戰力當時韓信比項羽牛多了,政治水平跟項羽差不多,最後被劉邦整那麼慘。

    3、戰略要地盡失

    沒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仰,又處於絕對的戰略劣勢,想覆盤基本沒可能。

    綜上項羽還得輸,贏的還是大流氓劉邦。

  • 8 # 三事堂主

    最終的結果不會改變,因為每一個事件的結局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項羽是一位稱職的英雄,但不是稱職的帝王,無論從權謀之道、馭人之術、謀取權力顛峰的野心,都遠不如劉邦。而劉邦則是位合格的政治家,所以必定成為最後的贏家。如果項羽沒有自刎而是渡江重整旗鼓,楚漢之戰的過程可能會有兩種變化:一是劉邦統一天下的程序可能被延緩,戰爭會持續若干年。二是最終建立統一王朝的或許是項劉之外的第三個人,因為意外隨時會光顧歷史,製造驚喜。

  • 9 # 地磅裝載機秤皮帶秤丁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如果非要說說,項羽回江東又捲土重來,那隻會造成更長時間的戰亂,而項羽本身又是個好大喜功,愛美人勝過愛江山,所以奪取江山的還是劉邦

  • 10 # 小星商業故事

    即使項羽過了烏江,也沒有能力改寫歷史了,

    他的主力部隊已經消耗殆盡,沒有能力再與劉邦爭天下,有人說項羽可以回到江東繼續招兵買馬,其實不然,

    當初項羽之所以一呼百應,是因為百姓痛恨暴秦的統治,而現在他的對手換成了劉邦,是個聲望口碑都在他之上的對手,百姓又怎會義無反顧的支援他呢?

    而且項羽孤傲自大,不懂任人唯賢,更不懂識人善用,強如韓信都入不了楚霸王的眼,

    在大是大非面前常常一意孤行,不聽任何人勸告,導致多次失去除掉劉邦的機會,

    在這些方面,項羽和平民出身,無所不用其極的劉邦比起來,還是差的太多。

    所以即使項羽忍辱負重,過了江東,也絕沒有和劉邦爭奪天下的實力和心氣了。

    更何況楚霸王就是楚霸王,不是越王勾踐,沒有臥薪嚐膽的隱忍和耐性,但也正是因為他的英武與決絕,才讓後世人敬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成龍迄今為止從未拿到過香港金像獎?雙週都拿過,成龍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