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抗日戰爭初期,當日軍侵略者的裝甲肆意蹂躪中國土地時,南京政府還積極向蘇聯請求軍事援助。1937年8月21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寵惠和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簽訂了一個著名的條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在抗日前期,蘇聯政府就給中國三次易貨貸款,實際總數高達2.5億美元,年利息率為3分,中國方面以蘇聯所需要的農礦產品折價抵還,這些產品主要有茶、皮革、獸毛、絲綢、棉花、桐油、藥材、銻、錫、鋅、鎳、鎢、紅銅等。從而解決了購買蘇聯援華物資的外匯問題。

蘇聯軍事援助不僅包括飛機、坦克、高射炮、重炮以及重機槍、輕機槍在內的輕重武器,在這些武器之中,既有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N-15, N-16戰機,又有T 26等蘇軍主戰坦克;還包括派遣了大量專家指導或直接參與中國抗戰。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中國實際動用1.73176億美元,相當於西方各國此期援華貸款實際動用的總和。蘇聯的援助分三種形式:

一是提供中國急需的大炮、機槍、航空和裝甲裝置,以及槍炮彈藥。

從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蘇聯向中國提供飛機924架,坦克82輛,汽車1516輛,大炮1140門等等。為了運輸物資,蘇聯還修建全長2925公里、穿越新疆的公路,此後又延伸到咸陽。

二是向中國派遣了大批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中方最初主要是要求蘇聯派教官來華幫助訓練飛行員和坦克駕駛員。

隨著德國軍事顧問的離華,自1937年底開始,大批蘇聯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陸續來華,參與軍事教育、作戰計劃的制定乃至重大戰役的指揮,蘇聯將領德拉季文、切列潘諾夫、卡恰諾夫和崔可夫四人先後擔任過軍事總顧問,並指導和培訓了約9萬名中國軍事學員。

三是直接以國民政府軍的名義參與前線抗戰。

在抗日空戰中,蘇聯航空志願隊2000名隊員來華,其中有200多名飛行員捐軀中國抗日戰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院內英烈碑上刻有237名蘇聯烈士的名單。1939年11月,蘇聯與芬蘭發生戰爭,在隨後國聯會議對開除蘇聯會籍一案進行討論與表決時,國民政府棄權而影響了蘇中關係,直到1941年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的簽署,蘇聯因忙於自身抵抗德國入侵暫時停止援助中國的抗戰。無疑,這些軍事援助充實了國民政府軍隊的戰鬥力,為其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艱難地作戰提供了重要幫助。

可見蘇聯的援助對於中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今天往往提到最多的是美國的飛虎隊和美軍的裝備很少提到蘇聯的援助,實際上蘇聯援助並不亞於美國,中國的抗戰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也是為世界人民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龍文鄉賢 | 抗日將軍——陳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