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於是,有了一連串的問題:能跑28公里馬拉松,為何還會突發疾病去世?運動本是為了健身,如何成了奪命殺手?……。

運動員或體育鍛煉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醫學上稱為“運動性猝死”。

運動性猝死中,最常見最多發的,依然是心源性猝死。

在引起運動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中,有先天性的疾病,如冠狀動脈、主動脈的畸形,像馬凡氏綜合徵,有心肌病,比如肥厚性心肌病,有一些引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心電異常,以及心肌炎等,這些病,年輕人多見;而在中老年人,依然是以冠心病高發。研究發現,35歲以上的人群中,80%是由於冠脈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臟病。對於馬拉松猝死者的研究發現,高發人群以男性非職業選手為主,與自身生理特點、潛在的心臟疾病和比賽經驗等有關。

人體運動的負荷量和心臟功能有關,負荷量以心率為標準,和年齡有關。

運動是要消耗能量的。這就要求心臟加強工作,給身體的組織器官、肌肉供血,要求心臟的收縮力要強、心跳的速度要快,這樣就加重了心臟本身的負擔。而心率加快,心臟的舒張期縮短,太短了就會影響到心肌供血。

人體的負荷量,以心率為標準,和年齡有關。有氧運動極限量的心率標準,是220減去年齡(歲),次極量的標準,是195減去年齡。這個次極量的心率標準,就是醫學上用來檢查冠心病做運動試驗的標準。一般中等量的運動,心率水平是180或者170減去年齡。

中老年男性,本身就是心血管病的高發人群;一定的年齡、男性,本身就是心血管危險因素。

儘管心血管病的發病趨於年輕化,但依然是隨增齡而高發的疾病。無論是高血壓、冠心病或者是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都是隨年齡增長而高發、加重的。早先,男性的風險年齡是定在50歲以上,現在,隨著疾病的年輕化,對年齡這一危險因素的界定也降低了。男性≥45歲,就是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一條。

人到中年,器官功能已經衰減。像心臟的輸出量,在30歲之後,就以每年1%的量遞減。人老病多,男性50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就進入到心血管病的高發期了。這裡還有人體內分泌、性腺功能改變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冠脈病變不重,為什麼也可以發生心源性猝死?

作為華為高管,又愛健身運動,健康體檢應該是不會缺少的。能跑28公里馬拉松,冠狀動脈即使有病變,應該也是不重的,在一般運動情況下是不會影響心肌供血的。

可是,能跑28公里馬拉松的人,為什麼還會發生心源性猝死呢?

有兩種冠狀動脈事件是可以在冠脈病變並不嚴重的情況下發生。

一是冠狀動脈痙攣。就是冠狀動脈發生強烈的收縮,可以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痙攣的冠狀動脈可以是有粥樣硬化的,也可以是沒有粥樣硬化的。這樣的情況,冠脈造影不一定能夠發現問題,可是在應激、精神情緒變化、吸菸、遇冷時就有可能發病。

二是冠狀動脈斑塊破裂。新發生、進展快的斑塊,雖然堵塞血管不嚴重,可是由於斑塊上的纖維帽不夠結實、斑塊內的脂質核心太大、加上炎性反應,就容易破裂。

運動時體力負荷的增加、精神情緒的亢奮,可以引起神經內分泌調節的失衡,導致血壓、心率乃至心功能改變,對冠狀動脈、心肌供血產生影響,引發惡性心律失常。

運動中可能的脫水、電解質紊亂,也會對心血管、心電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

運動有發生 “運動性猝死”的可能,還敢運動嗎?

其實,一般人運動時發生猝死的風險並不那麼高,研究的結果是低於運動員的。運動員是2.3 /10萬,而非運動員是0.9 /10萬。即使是馬拉松運動,對於心血管的損害,比如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纖維化、冠狀動脈鈣化等,研究的結果也不那麼一致。和人群總體心血管病死亡比起來,馬拉松引起的猝死還是低的。中國學者曾經統計2012~2016年國內馬拉松心臟驟停案例,猝死率為0.47/10萬,而2016年中國農村急性心梗的死亡率為74.7/10萬。而且我們一般人的運動,要求的是適度運動,中等量的運動,並不是馬拉松那樣的極限運動。

運動性猝死該如何防範?

健康體檢,發現隱患。健康體檢可以發現一些隱匿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癥這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代謝紊亂和疾病。對於參加馬拉松這樣的極限運動,還應該進一步評估心肺功能,現在有一種檢查,叫做“心肺運動功能試驗”。

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穩定再適度運動。鍛鍊身體也需要個體化,根據個體情況進行合適的運動和運動量。高血壓患者,要控制血壓穩定再開始運動,因為運動初起血壓是會升高的。糖尿病患者,運動量要和飲食量、降糖藥匹配,尤其注意防止低血糖。

運動需要堅持,但不要為了堅持運動而過於執著、勉強。身體不適的時候,就要適當減少、停止運動。運動中發生不適,要及時終止,並進一步檢查。

7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院子養棵“木香花”,長勢潑辣,慢慢開成花海,真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