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肝經上的穴位,一共只有14個;有的還不好找,我們只需記住幾個,每天反反覆覆地按揉。因為,它們會像最親的人一樣,不離不棄地伴隨你一生。

中醫講:百病從氣生,氣從哪兒生呢?從肝那兒。氣大傷肝。所以平時一定要少生氣,一氣病就擋不住來了。

足厥陰肝經 丑時(凌晨1-3:00)

“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專家說“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撐持,肝像一個血庫,丑時人在睡眠下,肝才能換掉廢血。攝生學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若丑時未入睡的話,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經最旺的丑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這時不是讓你敲肝經,而是睡覺!

丑時不好好好好睡覺,不僅影響身體健康,而有還會使皮膚髮黃、乾燥,長期在這個時間不睡覺,那麼黃色小斑點很快就長出來了,這種斑就叫肝斑。

治崩漏、月經過多等出血症:艾灸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也叫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

中醫講肝藏血,所以肝經上的大敦穴能治療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經過多等。處理大敦穴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是艾灸。

大敦穴旁邊有個隱白穴,屬於脾經,也是止血的要穴,它們倆通常配合使用,止血的效果最好。火氣比較旺的人,可多灸灸大敦;身體比較虛寒的人,可多灸灸隱白穴。

出現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心火旺的症狀:揉行間穴

行間穴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有人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這叫“實則瀉其子”。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如果您經常兩肋脹痛、嘴苦,那是肝火旺;而像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長泡,就是心火盛,這時火已經不在肝上,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消火。

憋在裡面的火,由肝經管;已經發出來的火,則歸心經管。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

有的人一上火就鼻出血,等於是把火從鼻子裡發出去了。但鼻出血也挺嚇人的,雖然通過流鼻血保護了身體其他重要的臟器免受損害,但這不是一個正常的通口。這時候就要多揉行間穴,把心火從這裡散出去。

太沖穴,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很多人都認為足三裡穴重要,其實它只是一個保健的大穴。你在什麼情況下才能保健呢?得先把體內的濁氣、髒東西排出去以後,才能把好東西補進來,如果上來就補是補不進去的。

誰是排除體內濁物的最大穴?就是太沖穴。它為什麼有此功能?因為肝是人體的解毒工廠,要把體內的毒排乾淨,想要血清潔,就得把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而肝的原穴是太沖穴,是能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的。

好多慢性病都出在肝上,只有把肝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經營好,人才不會得病。

揉太沖穴很簡單,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把腳抱在懷裡,就可以揉太沖穴,一揉氣就化於無形之中了。

正確的方法是:仔細找一找最痛的點,把它轉移到行間上去,因為行間是散心火的,一旦火散到行間就基本上發出去了。需要注意的是,揉的時候要從太沖穴揉到行間,可千萬別揉反了。

蠡溝穴是治療瘙癢病的,凡是陰囊溼疹、陰道瘙癢等溼熱病,多揉蠡溝穴特別好。月經有問題的女性,蠡溝穴肯定很痛,平常就要多揉揉,把痛點揉散,例假再來的時候就不會痛了。

絡穴是專治慢性病的,蠡溝穴是肝經的絡穴,跟膽經相絡,所以它不但能治肝經的慢性病,還可以治膽經上的慢性疾病,專門調和肝膽。

治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區痛、急性眼睛脹痛:按揉中都穴

郄穴是專治急性病的,中都穴是郄穴,像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區痛、急性眼睛脹痛,一揉中都穴就好。

治肝腎陰虛,祛溼熱:揉曲泉穴

“曲”在這裡代表肝的意思。有句話叫木曰曲直,說的就是肝。“泉”是指水,腎主水,水代表腎。因此,曲泉穴是溝通肝腎的要穴。

疏通淤塞氣血:揉陰包穴

陰包穴是肝經的一個要穴。有好多人揉了很長時間太沖穴沒什麼感覺,是什麼原因呢?是氣血在陰包穴堵住了,沒到下面去。所以先要把陰包穴揉開,氣血才能抵達太沖穴。

總調五臟六腑:揉章門穴

“章”是指貴重的材料,而人體的貴重材料就是五臟。“章門”是髒之會,五臟的氣血在肝經章門穴會聚,所以一揉章門穴,五臟的功能都能得到調節。

當你不知道五臟該如何調節的時候,就先揉章門穴調節肝臟。把肝臟調節順了,五臟的功能就都增強了。

心裡不舒服、鬱悶:揉期門穴

期門穴在乳頭之下的位置。如果不好找,可以拿掌根一揉,把痛點給揉出來。如果你心裡老是不舒服、鬱悶,揉期門穴很快就會好。

版權宣告:本文轉載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文中內容為轉載,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請勿盲目試用,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月經延後,量少,色深,有血塊,痛經,如何選用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