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圖/視覺中國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意味著炎熱即將離開,天氣逐漸轉涼。處暑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氣候特徵也日漸明顯。因此,北京中關村醫院中醫綜合科主治醫師陳捷提醒,該時節的養生重點為防燥、保暖、適度鍛鍊等。

忌食辛辣,注意防燥

陳捷介紹,處暑時節天氣較為乾燥,人體面板可能會因此變得緊繃,甚至起皮脫屑,毛髮枯燥無光澤、頭皮屑變多,咽部乾燥疼痛、嘴脣乾裂以及產生大便乾結等症狀,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秋燥”。

“儘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這些食物屬於熱性,食用後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陳捷表示,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多飲水去秋燥,多食用多汁的蔬菜和水果,如黃瓜、番茄、冬瓜、百合、白蘿蔔、梨、葡萄、荸薺等。

早晚添衣,護好肚臍

處暑節氣過後,白天較熱,早晚氣溫較低,可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陳捷提醒,該時節夜晚睡覺時要蓋上薄被,以防腹部受涼,尤其要護好肚臍。

“肚臍是身體表皮最薄的部位,皮下沒有脂肪組織,卻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若防護不當,如夜晚睡覺時暴露腹部,寒氣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可能導致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瀉、嘔吐等。”陳捷解釋道。

適當鍛鍊,調整作息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鍊”,處暑時節正是鍛鍊的好時機。陳捷推薦慢跑、走路等運動,不僅能改善人的心肺功能,加速新陳代謝,還能夠增強人的體質,減少患病機率。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睡好子午覺。所謂子午覺,就是每天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陳捷表示,現代研究發現,夜間零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校對 楊許麗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高血脂怎麼辦?教你1個簡單有效的降脂的方法,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