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脾虛百病生”,脾虛的人,注意三個方面健脾,常吃三物做三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最注意的是身體哪個方面?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朋友會說:飲食。不錯,人是鐵飯是鋼,每天吃飯、一日三餐,是我們正常人誰也不可或缺的。於是,諸如食慾食量等各方各面,都被人們所關注。

我們為何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呢?其實,我們所關注的,並不是飲食本身,而是根據飲食這個“表面現象”,去觀察、分析主管飲食的臟腑——脾胃。

中醫養生裡,對脾胃這兩個臟腑的定位是非常高的。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而飲食和脾胃、和身體的關係,更有“病從口入”之說。實際上,很多飲食相關的變化,我們一般都會以“脾胃虛弱”來形容。

那麼,脾胃虛弱了,就只是飲食的變化嗎?顯然不是。在中醫臟腑理論裡,脾主管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

1、脾主運化(和飲食有關);

2、脾統血;

3、皮主肌肉四肢;

4、開竅於口,其華在脣;

通過上述四點,我們足可以看出,脾胃虛弱,對身體的影響必定是多方面的。所以,脾胃虛弱的人,身體會出現一些小毛病。

那麼,脾胃虛弱該如何調理呢?我認為,儘管脾胃虛弱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從養生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調理健脾:

1、健脾益氣:有的朋友,是不是覺得自己容易疲勞,爬個樓梯多走幾步,也會有氣喘吁吁的現象?這些情況,大多數都和脾氣不足有關,也大多就是我們常說的“體子虛”。平常可能還有點食慾不好不想吃飯,吃多了肚子脹之類的。

這種脾虛,一般就需要健脾益氣了。讓虛損的脾氣充足起來,脾的運化能力自然就得到改善,脾的氣機執行也慢慢恢復健運,常見的如補中益氣、四君子等等。

2、溫陽健脾:我們常說“陽氣”,其實,“陽”和“氣”是有細微區別的。一般來說,氣虛比陽虛先出現,很大部分的陽虛,都從氣虛慢慢進展而來。因此,脾陽虛的“脾胃虛弱”,也就有脾氣虛的那些表現,在此基礎上,再有“陽虛生寒”的一些問題。比如形寒肢冷、小便清長、怕涼喜暖等等。

脾氣虛損的脾胃虛弱,我們知道用“健脾益氣”來調理,脾陽不足的脾胃虛弱,卻最好不要單純地溫陽益氣,那樣易有燥熱傷津之虞。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適當地“溫振脾陽”,如少佐薑桂之類。

3、健脾祛溼:雖然,我們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脾虛生溼、還是溼盛脾虛,但脾虛和水溼,似乎就時一對難分難捨的“難友”。很多脾胃虛弱的人,體內溼氣也比較重。身體重乏、頭昏腦脹、大便稀溏等等,其實都和脾虛或者溼盛有關。

這個型別的脾胃虛弱,是我們說得最多的健脾養生。也由此滋生了很多著名的健脾祛溼藥膳。比如紅豆薏米粥、山藥蓮子粥、綠豆山藥粥、鯽魚豆腐湯等等。總之,基本都是藥食兩用、既能健脾又可以祛溼的普通食物。此外,黃芪、茯苓等也是比較常用的健脾祛溼之物。

總之,脾胃虛弱的調理,其調理法則基本無外於上述三點。如果要論具體的調理方面,歸納起來,我認為大致可以用“多吃三物作三事”來概括:

多吃三物:

1、帶“土”德的食物:所謂“帶土德”的食物,我們可以大致理解為“長在土裡”的食物,山藥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此外,紅薯、茯苓、土豆之類,適當吃點,也有健脾益胃之功;

2、顏色帶“黃”的食物:根據中醫五行五色的理論,黃色對應的臟腑是脾。所以,很多黃色的食物有不錯的健脾之用,比如小米、黃豆、南瓜、黃花菜等等,適當進食,能健脾益胃;

3、氣味辛香、焦香的食物:中醫認為,香能醒脾,對於溼氣較重的脾胃不好,本身氣味辛香,或者炒成焦香的食物比較適宜。如藿香砂仁之屬、焦三仙、炒小米等等,都是常用的健脾醒脾食物;

多做三事:

1、多運動: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傷脾。所以,養成適當、合理的運動習慣,促進脾經的氣血執行,也有一定的醒脾健脾作用。

2、多歡笑:“脾在志為思”,思慮傷脾。所以,保持情志上的開朗,生活中多歡笑、少憂鬱,還可以配合一些音樂,一般早上宜輕快、中午宜舒緩,晚上宜悠揚,對健脾是很有好處的。

3、多按摩:經絡穴位按摩,是一類很常用的健脾方法。如飯後摩腹、按摩足三裡、手掌大魚際上的板門穴、拇指麵皮、運坎入土等等,既簡便又容易掌握。平常堅持多揉揉,對改善脾胃虛弱,促進脾胃健運是很有好處的。

最新評論
  • 1 #

    我吃了自己熬的健脾膏,一年半時間瘦了30斤,平時飲食正常都沒長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重點要防寒,防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