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之前去給幾個朋友講《黃帝內經》,在閒聊的時候,有人就說現在在中醫界,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媒體中醫。大致意思是本身不具備中醫的素養、學識的非專業人士通過媒體來宣傳一些中醫的養生知識,最終卻讓人無所適從。當時,有朋友問了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大致有三個方面:

有天我在某地坐診,下午來了一個穿連花裙阿姨前來脈診諮詢,63歲,身高目測165cm左右,兩顴骨氣色偏黑,知有腰痛。

脈診後,我問她:從您脈象上看,有腰痛,平時愛出汗,其餘的沒大問題。

她看了我幾眼,想了一想說:你說的都對,不過我現在不愛吃藥,想通過養生的方法來治病。我經常看電視網路和報紙,從各種媒體中讀到了很多中醫養生方法,有泡腳、有按摩、有拍打、有吃紅豆薏米湯等等好幾種。但是,我不知道哪些養生方法適合我,你能給我建議不?

誠然、各種媒體上的林林總總的保健知識鋪天蓋地,真假難分,往往也是如此,讓人難堪,甚至有越學養生,越不會養生!作為現代的中醫來說,我覺得更需要的是一種鑑別能力,鑑別出這些養生保健方法的原理、機制、發展過程,一則變成自己醫術的一部分,一則辯證論治到具體的個人身上。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每個人都有成為醫生的可能。但是我自己的臨床告訴我:很多時候面對疾病相對容易,而自己的心比較難醫。

有個故事:有個男人,一直很討厭一個小孩。有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家中的斧頭不在了,這時這個小孩從他面前經過。於是,他就堅定的認為這個小孩就是偷他斧頭的人。這個小孩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看起來都很像小偷。幾個月後,他從他家中找到了斧頭,再看這個小孩,一言一行,一動一靜,都不像小偷。

所以中醫養生、治病大致也如這般。病人越來越像醫生,而醫生越來越像病人。就現代的中醫來說,此種心理如果不能突破,醫術終究難以長進,因為很多時候病人還覺得自己的中醫知識比你還懂。同時現代中醫,我覺得還要具備心理治療的能力。

先講兩個事例。

第一個事是:

有次一個人去看病,他說:“醫生,我脾胃不好,有病,是脾氣虛,你給我開點藥吧?”

那個醫生看完後就說:“你聽誰說的?你還脾胃不好,脾氣虛?這個辯證不對。”

他臉色有點變了,說:“是某某國醫大師看的。”然後轉身離去。

最後的結果是:醫生認為病人不聽話,而病人認為醫生不靠譜。

另外一個事是:

有次我聽我一個朋友講,在醫院坐診的中醫甲,很多時候會遇到老人來諮詢疾病,這些老人一不掛號,二不買藥,三就向你諮詢他們一家人的疾病問題。你還不能趕她走,不然會在醫務科告你一狀。

於是甲醫生就跟她聊,聊家裡長、家裡短、疾病的來龍去脈等等,總之把那個老人聊得很滿意、開心。大致10來天后,這個老人把一家人,周邊的親戚朋友都給帶來看病,同時把她自己的一些家傳醫書送給了甲,還暗示他,她家孫女還沒有物件,你有意的話,就去追,我給你牽線。

事後,我就問甲,你當時怎麼想的?

甲說:“現在媒體中醫那麼多,自己要有水平,還要會聊天才行,很多人來看病,是先認可你這個人,再認可你的醫術,如果連人都沒做好,醫術再好用處也不大。至少當今社會,會聊天,確實是中醫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

#大家健康超能團# #中醫來了# @大家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45-55歲是男人的養壽期,儘量少做5件事,長壽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