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銀行業每年高達千億人民幣的金融科技投入中,哪項新技術應用最廣泛?答案是“大資料”。

據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一份調研顯示,在50多家調研銀行中,高達98%已在多個場景中廣泛應用大資料技術。這背後,是因為銀行業天然離大資料最近:積累了海量資料、資料歷史長、品質高、可挖掘空間大,銀行經營的所有關鍵環節都離不開資料。

為了打好這場大資料決戰,國內外銀行都毫不吝嗇於配置大資料人才:美國富國銀行號稱有10000多名資料人員;國內一家國有行在總分行層面構建了一支450人的資料分析師隊伍,從而滿足大資料分析應用相關的工作需求,進一步完善大資料底層基礎設施。

然而,要深度挖掘大資料的潛力、搭建強大的大資料基礎設施,光靠銀行自身是不夠的,這方面科技公司行動早,在大規模的投入中對資料認識更深刻,顯然已經成為銀行需要借力的重要夥伴。

金融資料:潛力極大的“寶藏”

當前,金融業的競爭越來越集中於資料上,行業有種說法“資料即資產”、“得大資料者得天下”。不過大資料市場空間有多大?

據IDC資料,2020年中國大資料相關市場收益預計達到104.2億美元,其中,金融是大資料行業最大的細分市場,市場佔比超過了20%。這意味著金融行業大資料相關市場收益,已經超過了百億人民幣。

而這一市場還在高速增長中。尤其是隨著銀行業金融科技轉型提速,大資料能力關係到每一項業務和每一個執行環節,也必然成為金融行業的關鍵基礎設施。

一方面,零接觸金融、金融業務線上化遷移,都促使金融業基礎設施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IDC報告顯示,全球資料每年增長速度約為40%,海量多樣化資料保護要求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大資料基礎設施承載了大量核心業務如精準風控、精準營銷、反欺詐等,運用科技提升金融業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能力成為必然選擇。

2019年8月,央行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到,“建立健全企業級大資料平臺,進一步提升資料洞察能力和基於場景的資料探勘能力,充分釋放大資料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的核心價值。”

無疑,這給銀行業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指引。這方面,大型銀行是行業先行者,正在把大資料能力打造成為銀行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比如,2019年以來,工行在金融同業中首次實現大資料服務雲全面實現分散式和中中國產化轉型;另一家大行建行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大資料雲平臺自用區的部署,同步支援44個基於大資料雲平臺應用的開發建設。

大資料分析還大大提升了銀行的客戶精準服務等能力。比如交行2020年上半年搭建資料運用管理平臺,帶動AUM增長26%;平安銀行完善大資料技術平臺,促進“天天成長C”等理財產品購買轉化率提升了60%。

一些國外的領先銀行也利用大資料已經取得了較大競爭優勢。如花旗銀行亞太地區,近年來有25%利潤來自於資料探勘;匯豐銀行通過資料探勘開展交叉銷售,使客戶貸款產品響應率提高了5倍。

不過,這場大資料決戰才剛開始,更多銀行面臨著資料探勘的難題。“資料寶藏在那兒,但卻不知道如何挖掘。”一位銀行從業者表示。

《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中小銀行的資料治理基本處於萌芽期,達91%的中小銀行尚未開展有效的資料治理工作。這意味著,大資料運用在銀行業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同時,目前銀行業現有技術難以滿足大資料基礎設施需求,存在多樣化平臺管理難、對資料分類整理及深度挖掘分析能力有待加強、海量大資料保護和運用難、缺乏有效的資料治理、複雜大資料環境運維難等痛點。

在此之下,藉助合適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做好大資料基礎設施的方式。

強者已然脫穎而出

相比過去,金融大資料平臺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從過去的被動對內協助管理,變為現在的主動對外支援業務決策。這方面傳統銀行的大資料分析能力還存在欠缺。

除此之外,銀行業之所以對大資料運用不足,從根本上來看,不僅要把資料治理上升到戰略層面,使其成為業務部門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能讓資料快速給業務帶來價值。這就需要藉助專業的合作伙伴。憑藉在金融行業領域的業務規劃能力、科學的管理流程、專業的服務團隊,華宇智慧資料面向金融領域提供業務諮詢、IT規劃、軟體產品、行業解決方案等一系列優質、端到端的服務。華宇軟體順應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多年產品技術沉澱和行業客戶合作的優勢基礎上,形成了資料品質管理、監管報送、風險全面管控、大資料應用、駕駛艙決策平臺等幾十種行業落地解決方案,完成了多個燈塔專案。針對市場熱點和客戶需求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研發,通過優質的解決方案和良好的服務,為廣大金融客戶提供業務發展所需的應用方案和系統建設服務。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如何防止被挖人,除了創始人自己的感召力外,股權激勵是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