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錢端本質上應該不屬於P2P,大概就是在網上拆分轉讓債權類資產而已。但它與P2P類似,都是在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最為火熱的時候,吸引了大量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並且成為廣大投資者至今難忘的慘痛記憶。甚至招行"因您而變"的金字招牌,也為此一度變得晦暗。

一家家P2P或暴雷、或"良性"退出,招行原交易銀行部負責人也已被逮捕。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已日薄西山。

本文無心去回顧歷史,只是想試著總結一下,對於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個人投資者,應該從中學到些什麼教訓?

一、只投資正規金融產品

正規金融產品,即是受到嚴格監管的銀行理財、信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資管計劃等產品。

雖然監管部門對不同類別產品的監管力度不同,但至少都是有嚴謹的法律依據,有嚴密的監管體系。特別地,資金使用在主要環節也是有第三方監管的(注:部分私募基金未要求強制託管,筆者建議投資者回避未託管基金)。

投資者如果需要核查產品真實性,也不存在障礙。公募自不用說,像銀行理財、信託、私募基金及資管計劃,現在均可在相應平臺查詢核實產品資訊。

還有一點很重要,除了私募基金,其他金融牌照都有不菲的價值。遇到一些小小的雷,很多金融機構都息事寧人,用自有資金處理了。即便遇到天大的雷,就像中江信託那樣,還有金主來收購牌照,並慷慨地對逾期專案進行了剛兌。

正規金融產品如果要進行創新,監管部門往往是慎之又慎。就像公募Reits,多少年過去了,一直在研究與論證,現在才開始試點。

但是,對於藉著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浪潮而推出的各種投資產品,監管遠遠跟不上行業發展,投資安全性完全比不上正規金融產品。

像P2P,基本上沒有嚴密的監管體系。雖說是地方金融辦進行管理,但由於沒有自上而下的統一監管規則,地方金融辦不僅沒有人力、也沒法進行精細化監管。

而等到2016年、2017年開始行業整治的時候,很多問題其實已經積重難返了。

投資者最終才發現,很多P2P公司釋出的資訊都是虛假的,不僅僅是標的資訊、資產品質資料,甚至包括資金流向。

在金融行業,即便有監管,很多人都敢鋌而走險。如果還有一個沒有監管的地方,你相信人效能經受考驗嗎?

例如,在團貸案的偵查中,累計查封房產64套、土地2塊、飛機2架、汽車53輛。而主導這一切非法行徑的公司實控人,曾經還上過福布斯的"精英榜"。

遺憾的是,目前仍有投資者在投資一些並不規範的金融產品。

例如"金交所"產品",此前筆者已撰文作過分析,此處再次強調,普通投資者不宜參與。

又如比特幣。筆者沒有投資過比特幣,不敢輕易否定它的價值,但看到有些大佬為比特幣站臺,還是深感不妥。姑且不論其自身價值,單從交易、保管等操作環節來看,都不是普通投資者能夠輕鬆應對的。

二、主導金融產品的機構須有較強實力

主導金融產品的一般是管理人,有時也會是代銷機構。很多投資者都有個樸素的要求,投資就得找一個實力強、甚至大而不能倒的機構。

從防範風險的角度,這個要求確實沒錯。

以錢端為例,在監管確認了招行存在過錯之後,很快就有投資人得到了以本金退出的機會。換作其他普通企業或個人控股的機構,如此快速償付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還有個類似的案例,就是當年阿里旗下招財寶的產品因"蘿蔔章"事件而逾期,投資者得到償付也沒有等待太久。

再看P2P的龍頭老大——平安旗下的陸金所,其P2P業務的運作十分規範,現在投資者也順利上岸。

而其他一些P2P,雖然也標榜"風投系"、"國資系"、"上市系",但股東要麼實力不濟,要麼只是來撈快錢的,要麼就是純粹借來掛名的。一旦行業出現風險,這些股東紛紛作鳥獸散。有的急急賣掉股權,有的趕緊撇清關係。

簡而言之,實力機構不僅傳統業務玩得轉,業務創新的潛在風險也擔得起。投資者選擇其產品,收益肯定低一些,但相對更踏實。

三、理解金融產品的運作機理

前面我們雖然強調了主導機構的重要性,但投資者也不能盲目相信機構的背書。畢竟理論上剛兌已成為往事(當然,機構若有失職,仍有賠償責任)。

不論投資什麼金融產品,關鍵還是要明白其運作機理。這對投資者並沒有太高的要求,只需要問以下幾個簡單的問題:

資金流向哪裡?誰有可能挪用?收益來自何處?回款如何得到保障?有什麼潛在風險?極端情況下有什麼處置方案?

例如,錢端所募集的錢,究竟流向了哪裡?至今未看到明確的說法。恐怕當年的投資者也大多沒有去仔細考察。另外,如果招行只是"見證"的角色,何以相信招行會確保產品的安全?

又如P2P,有平臺不加掩飾地讓部分資金流向了關聯方,你還能信賴這樣的平臺嗎?

平臺宣稱引入了存管銀行,理論上可避免平臺截流,但後來一些平臺又中止了存管。如果不是像正規金融產品一樣由三方(包括投資人、管理人和銀行)共同簽署託管協議,那這樣的可隨意取消的存管又有何意義呢?

網貸引入履約險是不錯的設計(如陸金所、小贏)。但對於沒有履約險的標的,小而分散的優點反倒在風險來臨時成為了劣勢,一家小小的平臺在風雨飄搖之際哪有精力去起訴眾多借款人?

對於P2P或者錢端的投資邏輯,我們通過以上簡單的發問,就容易發現很多疑點,也就難以說服自己掏錢了。

這種嚴謹的追問以及極端情形下的風險分析,應該成為投資者在投資任何金融產品時不可或缺的環節。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位元組跳動多項資料再度幾何級爆發!產業鏈能否再次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