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2月30日晚間,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了三季度證券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月均規模和主動管理的前20名名單。從資料來看,券商資產管理規模下降勢頭不減,前20名券商月均規模均比二季度有所下滑,不過,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打破剛兌、規範資金池模式、遏制通道業務效果顯現,資產管理行業監管延續“防風險,迴歸投資本質”,主動管理能力提到穩步提升,在這其中,頭部券商在主動管理能力的比拼上也頗為激烈。三季度,中信證券和國君資管兩頭部券商前三季度主動管理規模均超過4000億元,但二者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陸續落地,行業生態新格局進一步重塑,各類機構在統一監管標準下重新競爭合作。新的市場環境下,行業規模出現結構性變化,各資產管理機構需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稟賦和專業特長,培育資產配置、風險定價、產品服務創新能力,在資管產業鏈中尋找適合的定位,突出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優勢。

目前,群雄逐鹿大資管的跡象越來越清晰。除公募基金以外,市場參與者包括銀行、信託資管、券商資管、Sunny私募理財和保險資管等。從絕對規模來看,2018年銀行理財、信託資管、券商資管規模領先,資產規模為22萬億元、18.9萬億元、13.4萬億元,分別佔有23%、20%、14%;公募基金13.0萬億元緊隨其後,佔比14%,規模相對處於劣勢。

資本市場深刻變革,資管新規明確大資管行業統一監管體系,科創板開啟股權時代新週期來臨,金融科技賦能行業新業態,均為資管行業開啟廣闊發展空間。廣闊的發展潛力也使資管行業成為各類資管機構的必爭之地。以銀行理財子公司、公募基金、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和私募基金為主導的分層次資管大格局正在醞釀形成,規範運作、擁有成熟體系的頭部機構發展優勢顯著。

未來,中國資產管理機構的風格分化將更為明顯。各類金融機構可能表現出一下一類或者幾類特徵。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將輔助資產管理機構優化產品、績效並擴大客戶規模:1)分銷巨頭:擁有更好的分銷/投資者入口,對於投資者有較強的吸引能力。一方面來自於資產管理業務的客群下沉;另一方面來源於使用者粘性的增強。2)解決方案專家:全球資產配置建議,針對使用者的資產管理需求、風險承受能力針對性設計產品、資產配置方案,同時控制風險。3)β規模經營者:主要提供被動類投資產品。被動投資產品的根本在於跟蹤基礎指數,並且大部分的被動產品當前採用程式化投資的方式。4)α主動管理者:採用主動投資策略。類似機器學習、人工神經網路等技術輔助投資決策,並且在交易過程中不受情緒影響,更理智地實施交易。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明年經濟會好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