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我和你在一起,

高山在雲霧裡,

也要勇敢地爬過去,

大海上暴風雨,

只要不灰心不失意,

有困難我們彼此要鼓勵……

11月12日,諾亞控股有限公司(NOAH)釋出2019年度三季度財報,財報H5配了一首名為《愛的路上千萬裡》的老歌,韓寶儀的這首歌曾在臺灣地區風靡一時,大陸地區卻鮮有所聞。諾亞財報用情歌寓意何為?無論是監管者、投資者或同業者聽到此曲,箇中滋味別有體會,諾亞可謂用心良苦。

諾亞財報顯示:2019年度第三季度諾亞實現淨收入8.4億元,同比上升0.4%,環比下降3.4%;運營利潤為2.343億元,同比下降13.6%,諾亞累計配置規模達6,718億;累計服務高淨值客戶規模達288,245人,同比增長21.7%。諾亞控股創始人汪靜波正式提出“正規化轉變”,《今日財富》雜誌解讀為:舊模式已死,新模式未生。

轉變一:自本季度開始,諾亞對存量非標類固收產品進行主動提前到期,逐步將存量降為零,同時全面停止非標固收類產品的發行。

諾亞全面停止非標固收類產品發行,不亞於“斷臂求生”之舉,不僅對諾亞影響深遠,也是整個行業重大轉型的標誌事件。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愛之深,恨之切。非標固收類產品,曾經是多少理財公司的“福斯情人”,信託行業曾靠她創造萬億資產規模,雄冠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規模總和;三方理財行業曾靠她揚名立萬,誕生了諸如諾亞、鉅派等百億市值公司,催生了一萬多家三方理財公司。現在,在經濟下行週期下,在強監管之下,非標難逃一死,多少資本大佬“興也非標,亡也非標”。

以諾亞為代表的三方理財行業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非標固收類產品的興起,因為“高收益,無風險”的特點,加之“剛性兌付”的潛規則,無數投資者趨之若鶩,理財公司收穫高額佣金,投資者贏得高額回報,這種違背金融常識的“雙贏”面紗終於在經濟下行週期下露出她的“猙獰面目”,無數非標固收類產品出現延期兌付或“暴雷”事件,深深傷害了市場所有參與者。

如果說“輝山乳業”是痛,那麼“承興國際案”就是痛定思痛。諾亞決定轉型,停止非標固收類產品發行,也是給行業敲響了警鐘:非標已死,此路不通。

在放棄非標類固收產品的同時,諾亞持續開發和投放標準化產品尤其標債基金和公募基金作為客戶類固收需求的替代品,雖然從財報資料上來看不錯:同比大幅上升400.0%,環比上升23.6%。

但實際上,標準化產品銷售對於渠道方而言都是“無利可圖”,天天基金網公募基金銷售總量是四大銀行總合,但利潤卻微乎其微,這種形同“雞肋”的銷售行為實為“保牌”之舉,根據證監會的新要求,基金銷售機構必須滿足“日均非貨幣基金低於10億元”的要求。

因此,迫於強監管形勢,《今日財富》雜誌預測:標準化產品銷售只是諾亞的“權宜之計”,不會作為未來重點產品方向。

轉變二:歌斐資產以大類資產配置、追求絕對回報為新定位。

歌斐資產作為諾亞控股旗下資管公司,管理規模為1,765億,大類資產配置體現在三方面:股權基金、地產基金和標準化產品組合。

截至2019年三季度,歌斐管理私募股權基金達到1,059億,同比增長9.3%,環比增長1.4%。歌斐地產基金總管理規模為187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2.7%,環比下降2.1%。歌斐公開市場資產管理規模突破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5.9%,環比增長17.0%。標準化債券基金承接了部分客戶對類固收產品的需求。

“一切不以業績回報為目標的資產管理都是耍流氓”,歌斐資產這幾年的發展,始終擺脫不了諾亞財富的“影子”,雖然諾亞財富和歌斐資產是諾亞控股名義上的“一體兩胞”,但諾亞財富管理的資金很大程度支援了歌斐資產的成長。這幾年,雖然從品牌和形式上做了隔離,但是歌斐離“成人禮”尚有待時日,這其中最難的是切斷“母體的臍帶”。

從財報資料上來看,歌斐資產仍以私募股權基金為主,但業績下滑嚴重,最近從歌斐撤換CFO一事便透出端倪。從發行渠道來看,歌斐已在開拓多元化產品銷售渠道,進入券商和銀行等大型渠道白名單,不再單一依靠諾亞財富的渠道;從投資業績來看,和市場頭部橫向比較,歌斐資產業績回報有待提升,還未形成績優品牌效應。有業內人士分析,歌斐如在規模和業績取得雙回報,未來不排除從諾亞控股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結語

非標轉標,想說別離並不容易。非標的紅利“餘溫尚存”,不少人仍不忍捨棄。轉型必然經歷陣痛,究竟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其實沒有方向可循,沒有捷徑可走!有人說,諾亞越來越像一家銀行,如果作為銀行的諾亞核心競爭力又何在呢?

諾亞轉型,期待為行業闖出一條路。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該上車大科技了,重倉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