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上映的三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都是國慶獻禮的主旋律電影,三部影片都集結了中國最優秀的演員,從不同角度演繹了巨集大的主題,其中電影《攀登者》,講了中國登山隊兩次登上珠峰的感人故事,場景令人震撼,題材引人思考。

讚揚的聲音中,對影片的評價大概有:影片整體的節奏感強,演員陣容算是上乘,題材新穎,攀登珠峰的場景真實而又刺激,劇中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比較有代表性……

而質疑的聲音也不少,大致覺得沒拍出影片應有的陣勢,對史實的改動比較大,愛情戲份過於明顯,有些喧賓奪主等等。

不管怎樣,作為一部國慶獻禮的影片,這部電影也值得一看,讓人了解了兩次攀登珠峰的歷史,通過看真實的史料,背後的一些故事遠遠比電影更艱難、更讓人震撼。

01《攀登者》劇情簡介及主要人物原型。

電影《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方五洲(吳京飾)、曲松林(張譯飾)等三名隊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但是由於攝像機丟失沒有留下影像資料,遭到國際上的質疑,不被承認,時隔十五年後再次衝頂的故事。

第一次登頂,方五洲為了救曲松林,不得不捨棄相機,因此沒能留下影像資料。時隔十多年後,國家再次組建中國登山隊,經過兩年的準備和集訓,1975年5月,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櫻(章子怡飾)等的輔助下,帶領著一批年輕的隊員再次挑戰世界最高峰。

電影主要分了幾部分,包括第一次登頂不被認可,15年後,經過艱苦訓練再次攀登,經過三次攀登,第一次失敗,隊長方五洲受傷,第二次冒險攀登,新任年輕隊長李國樑犧牲,第三次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有九名隊員(包括一名女隊員)成功登頂。

影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是有原型的,相對於電影中分主角配角而言,真實的生活中,沒有主次之分,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在攀登珠峰的過程中都歷盡艱辛,每個人背後的故事都有波瀾壯闊的經歷,都讓人震撼。

方五洲(吳京飾),原型是王富洲。

王富洲是1960年登頂珠峰的隊長,當時有四個人一起,另外三人是隊員貢布、劉連滿和屈銀華。當他們四個人歷盡艱辛到達海拔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時,面對的是坡度達85度高6米左右的巖壁。

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甘當底座,讓其他三人踩著他的肩膀攀爬,自己不得不放棄,在筋疲力盡和酷寒的情況下劉連滿熬過了艱難的一夜,和登頂歸來的三名隊員順利會合,他省下的氧氣瓶和糖幫助大家補充了體力才得以順利下山。由於劇情需要,劉連滿的感人故事被剪掉。

曲松林(張譯飾),原型人物是屈銀華。

第一次登頂時,屈銀華為了更穩地站在光滑的冰錐上,連毛襪都脫掉,沒想到幾個人上到巖壁上面,已經過去一個多小時,他的腳不幸被凍傷,下山後十個腳趾和兩個腳跟全部接受了截肢手術。

李國樑(井柏然飾),原型人物是鄔宗嶽。

與劇情不同的是首次珠峰攀登時,鄔宗嶽就入選,被分配進運輸保障隊第一梯隊,負責海拔7400米至8500米段的給養運輸。

第二次登山時,鄔宗嶽當時年已42歲,是整個登頂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除了攀登還負責拍攝任務。登峰過程中,因體力不支而跟不上隊員們而失蹤。

後來,隊員們成功登頂後的下撤的途中,在海拔8200米時,見到了鄔宗嶽的揹包、氧氣瓶、冰鎬和攝像機整齊地放在懸崖邊上,旁邊有滑落的痕跡。最終,在8000米附近時,人們發現在懸崖頂部風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鄔宗嶽長眠在了雪中。

楊光(胡歌飾),原型人物是夏伯渝。

1975年,夏伯渝攀登珠峰時因幫助隊友,自己凍傷嚴重導致雙小腿截肢。儘管如此,他並未放棄自己登頂珠峰的夢想。最終在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攀登者》劇照,傑布原型為首次登上珠峰北坡的三人之一的貢布。

電影中的人物大多都有原型,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背後的艱辛經歷是短短的電影無法表現出來的,可以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無論是否登頂成功,他們都曾努力過、嘗試過,他們的人生經歷讓人感動和震撼。

電影中有一個登頂成功的女性“黑牡丹”,相對於其他隊員而言,她的形象塑造得有些單薄,感情線也遭吐糟,實際上,她的原型背後的故事更加具有傳奇性,這是一位偉大的女登山隊員,她的名字叫潘多,她的人生經歷遠遠要比電影中更加精彩和令人驚歎。

02“黑牡丹”原型潘多的感人故事。

“黑牡丹”的原型是潘多,她在1975年5月27日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珠峰北坡登頂的女性。

在潘多的履歷上,創造了多項輝煌:1959年成功登頂了中國境內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1961年登頂海拔7595米的公格爾九別峰。1975年與八名男隊員勝利登頂珠穆朗瑪峰。

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年近70歲的潘多被光榮地選為奧林匹克會旗八名執旗手之一。這位頑強的女性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了解到她背後的故事,讓人敬佩之餘,更多的是震撼。

潘多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是八名執旗手之一

幼年時的潘多,生活十分困苦,1939年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區的農奴家庭,年幼時父母便雙亡,成為孤兒的她,只能依靠給奴隸主背貨物維持生活,年僅十歲的潘多經常揹著四十斤的貨物一走就是十幾公里,就是這樣,還經常吃不飽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農奴翻身,潘多的苦日子也終於熬出了頭,她成為一名農場的一名種菜工人。1958年,中國登山隊到拉薩挑選對高山環境有較強適應能力的登山隊員,潘多興奮地報了名,經過嚴格的體檢和體能測試,潘多全部合格,成為了一名登山隊員。

進入登山隊,經過艱苦的訓練後,她很快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實力:1959年成功登頂慕士塔格峰,1961年登頂公格爾九別峰。兩次登頂都重新整理了世界女子登山記錄。但是,她仍然不滿足,她的目標是登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1974年,國家再次組建中國登山隊,當時潘多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剛生下小女兒,潘多主動請纓,加上丈夫鄧嘉善的支援,最終組織上批准將已經35歲的潘多加入登山隊,向珠峰北坡發起挑戰。

鄧嘉善也是一名登山老隊員,兩個人年輕時由於登山而相識、相知、相伴,並在1963年結婚。這一次,兩個人把三個孩子交給親友照看,雙雙準備去衝擊珠穆朗瑪峰。在潘多的登山生涯中,鄧嘉善一直作為隊友,支援、鼓勵、引導著她,是她堅強的後盾。

潘多和鄧嘉善及他們的小女兒

前往珠峰的路上,潘多得知,登山隊成立了偵察隊、運輸隊和主力隊,潘多被任命為登山隊副隊長,因為她已經37歲了,而且剛生孩子不久,把她分到了運輸隊,鄧嘉善則被分到偵察隊。只有主力隊員才有登頂任務,對於潘多來說,心情有些失落,但是她在丈夫的鼓勵下,盡全力做好運輸隊的工作。

在潘多和鄧嘉善晚年所寫的書《潘多的金婚歲月》中,潘多回憶道:

“在運輸隊我是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想想自己能繼續為這次攀登珠峰任務出一份力,盡一份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但是從我心底裡還是深深保留著想當主力隊員,想要登頂珠峰的夢想。”

潘多經常揹著四五十斤重的物資多次來往於海拔5000米海拔6500米的高山營地,甚至還把物資運到了8100米的高度,潘多在運送物質時體力充沛,能吃能喝,精神飽滿。偵察隊在前面開路,運輸隊在後面運送,經過一個月中國登山隊建起了8200米的營地。

第一批突擊隊員在突擊珠峰頂峰的時候迷失方向,被困在珠峰的第三道難關“第二臺階”,登山隊副政委鄔宗嶽在海拔8500米的高度,因為拍攝資料,不幸滑墜犧牲,第一批突擊隊失敗。

珠穆朗瑪峰

當時士氣低落,人員匱乏,物資不足,中央派飛機空運來水果和新鮮蔬菜,鼓勵隊員看到光明,重新鼓起勇氣,再接再厲。

由於第一批隊員的失利,主力隊員損失很大,加上潘多在運輸隊表現得超強體力表現,組織決定讓潘多加入第二批主力隊,衝擊峰頂。

在衝擊珠峰時潘多不幸得了雪盲症,正當眼前模糊時,遇見了丈夫鄧嘉善作為偵察隊因體力不支而下山,他已經在前面的路上為衝頂的隊員們插了五星紅旗,為了保持體力,兩人都沒有說話。在整個攀登珠峰的兩個月裡,兩人就只碰過這唯一的一面。

潘多曾回憶道:

“我當時看到他張著嘴朝我喊卻沒有聲音,就明白了一切,心裡有些不忍,他將手中的冰鎬朝峰頂上指了指,示意我一定要取得最後的勝利,而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見的卻是他在上面山路上為我細心鋪設好的一面面小紅旗路標,當時心裡很熱,但卻沒有給你流眼淚、抒感情的餘地。我只簡單衝他點了點頭,我們便擦肩而過,不再有多餘的言行,我當時心裡除了報國之心,就只想著能早日登完頂下山,和一心掛念著自己的老鄧團聚。”

就這樣兩個人擦肩而過,鄧嘉善插的紅旗指引著潘多他們,衝過了艱險的“大風口”。

在這關鍵時刻,登山隊大本營通過報話機正式批准潘多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更堅定了她的信心。這時候,隊裡另一名女隊員喉炎發作,呼吸困難,不得不下山,這時候突擊隊只剩下了潘多一個女隊員。

經過陡峭的“第二臺階”時,隊友們把六米長的金屬梯成功搭在了第二臺階,成為著名的“中國梯”。這時,隊友背的帳篷被岩石卡住了,潘多幫忙用力一拉,因為用力過猛,失去重心,身體向後仰翻,眼看就要掉下山崖,她反應迅速,抓住了突出的岩石,用傷殘的右腳插進岩石縫裡固定了身體,控制住了重心。

就這樣,1975年5月27日,歷盡艱難,9名隊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頂,潘多不僅成為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而且還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珠峰峰頂平躺了六七分鐘,完成了世界上最高的一份心電圖,心率為86次每分鐘,說明她的心肺功能非常好。

因為登山時被凍傷的緣故,潘多的5根腳趾都曾不同程度地截過肢,造成了三等甲級殘廢的腳趾,還有登山中出現的雪盲症,使她視力也受影響,視力上的後遺症也一直伴隨著潘多,直到晚年。

後來,潘多跟鄧嘉善回到了無錫老家,但是他們一直為中國的登山事業做著自己的貢獻。2013年,鄧嘉善去世,時隔六個月後的2014年3月潘多因糖尿病併發症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5歲。

看潘多的資料時,看到她的大部分照片都笑得特別燦爛,這燦爛的背後是克服了多少的苦難和艱辛,怕是隻有她自己才能體會得到,或許這就是“經歷了多少的苦,最後笑得有多甜”的最好詮釋吧。雖然小時候曾經歷了坎坷和苦難,但是潘多是樂觀的,也是幸運的,她遇到了摯愛鄧嘉善,理解和支援她,也助她實現了登最高峰的願望,她的人生是無憾的。

潘多和鄧嘉善一輩子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第一次登山,潘多腳趾截肢時,是鄧嘉善給予她巨大的精神動力,幫她走出了困境,鄧嘉善是潘多的精神導師和扶助者,雖然鄧嘉善沒有登上峰頂,但是作為偵察隊,一直擔負著先鋒探路者的作用,是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伴隨著登山而產生,又一輩子與登山相連,其感人程度都可以拍成一部連續劇了。

03攀登珠峰的意義。

攀登珠峰真實的歷史實際上比電影上演的更加艱苦,更加悲壯,兩次登頂,跨越了15年,從1960年的3人到1975年的9人,中國登山隊背後還有無數人默默的付出,從中體現出的精神,意義超越登山運動本身。

這兩次登珠峰,對於國家來說,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當時的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薄弱,百廢待興,特別是第一次登山,當時正處於和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之際,必須要爭一口氣,必須要凝聚力量做成這件十分艱難、前無古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

1、維護主權領土完整的決心。

第一次登山時,中國和尼泊爾正在進行邊界談判,由此,從北坡登頂勢在必行,而後中國登山隊登頂成功也震撼了世界,這是一個奇蹟,創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壯舉。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正式簽署,兩國曆史上遺留的邊界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2、集全國之力辦大事的團結力量。

兩次登山,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無論物質上,還是環境條件,都是極為艱難,而中國能夠組織起來,排除一切外在困難和因素,讓奇蹟出現,顯示了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氣魄和團結一致的精神。

第一次登山時,西藏地區連進山的公路都沒有,中央撥款幾百萬,由400多名藏族工人和600多名軍人組成的施工隊伍,依靠牲畜運輸物資,在荒無人煙的土地上開工建路。

登山隊員們都是從各行各業、全國各地、各民族挑選出具備登山素質的優秀人才,選拔上來之後,還要經過嚴格的訓練,第一次有214名隊員,3人登頂,第二次有434人,9人登頂。這背後更多的是團結起來,互幫互助,運輸人員的鋪墊、準確的氣象預報、指揮人員的當機立斷等等。

一次成功的登頂,離不開登山隊員的刻苦努力和艱辛付出,更需要所有參與人員的團結起來、共同協作。

1966年,珠峰北坡大本營絨布寺。

3、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舉措。

第一次登山時,當時全國群眾體育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在登山運動方面,還是空白。開始時,蘇聯方面邀請中國共同組成登山隊,衝擊珠穆朗姆峰,後來,準備就緒之際,中蘇關係惡化,蘇聯變卦,中國登山隊只能克服重重困難,迎難而上。

後來,又有訊息證實,印度也在積極準備從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南一北攀登珠峰,也是一場無形的競賽。

第二次組建登山隊,因為第一次沒有留下影像資料,遭到國際上的質疑,為了更加有理有據地表現出中國的力量和精神,第二次組織登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中國登山隊兩次優秀的表現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國的精神氣,同時,也鼓舞了士氣,讓億萬國人為之振奮。

《攀登者》劇照

04 像潘多等運動員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震撼精神。

1、 偉大的使命感和愛國情懷。

隊員們身上擔負的不僅是自己的願望,還是深深的國家使命感,兩次登山都是為了讓中國人能夠自信地站在世界最高峰上,而且這個最高峰還是中國的領土,在中國境內的北坡登上,即使排除萬難,也要全力以赴來完成。

通過兩次登山,隊員們身上所體現的偉大的使命感和愛國情懷讓人感動,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僅為了理想,更為了國家為之一戰。

事實上,登上珠峰對一個登山愛好者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當國家榮譽和個人理想放在一起時,很多登山隊員卻選擇在背後默默支援隊友,作為運送物資或者作為先遣隊員,為登頂隊員鋪路。

像潘多一樣,當時的隊員們都是經歷過舊社會的水深火熱,又感受到新中國的蓬勃生機,對比之下,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活,在他們的心裡,國家利益、國家榮譽高於一切,他們的國家使命感和愛國情懷是從心底裡迸發出來的,是懷著虔誠的信仰來完成這件事的。

2、不畏艱險、不惜犧牲的獻身精神。

西藏地區的高原氣候,並不所有人都能適應的,尤其是攀登珠峰的路上,艱難險阻更是不能提,但是那麼多隊員,不畏艱險,不惜犧牲生命,他們不僅是為了登山這一愛好,更多的是一種為了集體和國家獻身的精神。

像潘多和鄧嘉善夫妻第二次參與到中國登山隊,撇下三個孩子,他們深知前途不可知,但是毫不畏懼,特別是潘多,初進隊時160斤,經過一個半月的訓練,減到100斤左右,這其中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我們難以想象到的。

很多隊員在關鍵時刻,不惜犧牲自己,成就其他隊員的精神令人震撼,他們的這種精神讓世人敬仰和敬佩,也激勵著一代代攀登者。

1975年中國登山隊登珠峰路線圖。

3、象徵著中國人民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精神。

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這是英國登山家馬洛裡的經典回答。而中國登山隊的兩次登頂成功,不僅是山在那裡,更是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毅力。

首次攀登珠峰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時中蘇關係破裂,可以說內外交困,而登頂成功,大大鼓舞了飽經災難的中國人,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國人敢於克服任何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第二次攀登珠峰是遭到質疑的情況下,再次登頂是為了國家榮譽而戰,而登頂成功9人,包括潘多這一名偉大的女性,他們是勇敢、堅韌的,帶給全國人民巨大的精神動力。

看完電影之後,又找了兩次登山的一些歷史記載,讓人感到的除了震撼還是震撼,電影背後的故事更加感人和精彩。

毛澤東主席曾經寫過這樣的詩:“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做任何事情,即使看上去再怎麼高不可攀,哪怕歷盡艱辛,只要付出努力,不放棄、靠著頑強的毅力一定能夠登上希望的山峰。從建國初期到現在,70年過去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現在的國富民強,靠的就是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精神,才能在一個個危機的時刻力挽狂瀾,實現國家的一步步發展。

感謝無數像潘多這樣的老一輩登山家,也感謝無數背後默默付出的人們,他們不畏艱險、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們,他們的精神也將一代代傳承下去,成為中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

紀錄片《潘多征服屋脊 情比峰高》

《珠峰第一巾幗潘多:遺憾錯過第一 夫妻攜手50載》載於《東方體育報》2008年1月

《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李連杰24歲時,接拍的這部電影片,是我的一場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