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攀登者》作為國慶獻禮片大三元之一,頂著“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的宣傳詞,收割了不少觀眾的電影票和感動。
影片中,吳京與章子怡的愛情長跑,井柏然與黑牡丹的別樣情愫,胡歌與父親的約定以及吳京和張譯糾結的兄弟情……
每一個演員在其中都表現的非常精彩。
作為非科班出生的吳京,哪怕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內票房150億第一人,也還是有無數人對他的演技頗有微詞,但是在《攀登者》中,吳京的演技相比之前也有明顯的進步,他跟章子怡的愛情演繹,一度讓《攀登者》擁有了另外一個名字:海拔8848米的愛情故事!
張譯自不必說,他的演技就是為各種全場最佳準備的~
章子怡胡歌井柏然,也優秀的完成了各自角色承擔的任務。
從一部娛樂片的角度來看,《攀登者》是值得一看的,剪輯的凌厲,部分鏡頭的運用,各位演員的整體表現,都堪稱一部不錯的娛樂片~
但是從獻禮片、從真實故事的角度來看,該片也讓很多人十分的惋惜——開卷考試,頂級陣容,卻少了些大氣,少了些精氣神~
在理解觀眾的吐槽之前,我們來看看“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下面內容,你可能會發現,1960年的那次登頂珠峰,並不是什麼探險成功或者挑戰自我的問題,它是前輩們在重重壓力下的一次捍衛祖國領土壯舉,那些克服了重重困難登頂的人們,完完全全稱得上是英雄!哪怕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值得我們去讚揚和尊重!
早在1953年5月29日,紐西蘭人艾德蒙.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和尼泊爾嚮導丹增.諾爾蓋(Tenzing Norgay)從珠峰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成為站在世界之巔第一人。
從北坡登頂,也只能從北坡登頂!普通人到海拔3000米以上, 就會有頭暈、乏力、喘不上氣等高原反應,而珠峰有8844米高(不算冰蓋,當然,當時還未測得具體高度);
珠峰越往上溫度越低,山頂的日常溫度大概為零下41攝氏度,比冰箱的冷凍室還要低好幾度;
每年6月到9月,珠峰處於雨季,經常不是颳風就是下冰雹下雪;而雨季之後,就進入了珠峰的冬季,溫度處於一年中最低的時候,更加不適合攀登;因此,每年適合登珠峰的時間,只有4月到5月這兩個月;
攀登珠峰有兩條路,一個是比較緩和的南坡,在尼泊爾,而另外一個便是環境更為惡劣的北坡,在中國西藏,珠峰的北坡比南坡更加陡峭,氣候更加惡劣,被稱為“死亡之路”,截止1960年,從來沒有人從北坡登頂成功過。
北坡的自然環境已然非常凶險,而當時的人文環境則更加複雜。
1960年2月,珠峰登山隊正式成立,共有200多人,來自各行各業,但是沒有一個人有8000日以上登山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登山隊員們通過三次高海拔行軍,最終建立了幾個營地,準備突擊珠峰,這期間,多人犧牲,大量人員被凍傷甚至截肢。
第一次行軍,到達海拔6400米的地方,然後返回大本營休整;
第二次行軍,從大本營到達海拔7600米的高度,同時打通攀登珠峰的第一道難關——北坳路線,然後返回大本營;
第三次行軍,從大本營攀登到海拔8300米,偵察突擊頂峰的路線,並建立最後一個營地——突擊主峰營地,如果條件成熟 ,可直接爭取登頂。
“我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來了。”在三次高海拔行軍之後,登山隊員損失慘重,珠峰環境也開始變得惡劣,眼看著即將進入珠峰的雨季,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登頂 ,下一次再來,就只能是幾個月之後甚至明年了。
在前期準備完畢之後,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和許競四人承擔起了衝頂的任務。臨出發時,王富洲說:
“我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來了。”
1960年5月17日,他們在國旗下宣誓,之後帶著一面五星紅旗、一座毛主席半身像,滿載著維護祖國領土的任務出發了!
5月23日下午2點,4名登山隊員到達了8500米處的突擊營地,24日早上,剛走到3號營地,氧氣就不夠了,出發以來一直負責開路的許競體力不濟倒下,最終留在三號營地,王富洲接任了突擊組長的重任,物資運輸隊員屈銀華臨危受命,成為新的突擊隊員,四人繼續突擊登頂。
在行進到最後一道難關——“第二臺階”處最後4米的地方,陡峭的巖壁阻擋了登山隊員的腳步,單人多次嘗試攀登未果之後,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的辦法。
劉連滿主動承擔起了做“人梯”的任務,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在空氣稀薄的8600多米,屈銀華第一個站上隊友的肩膀,打下了鋼錐,一個多小時之後,劉連滿用身體幫助三位隊友登上“第二臺階”,最後,三人放下繩子,將劉連滿拉了上去。
由於珠峰高海拔地帶全是冰雪表面,普通的鞋子不能保證足夠的摩擦力,因此登山隊員都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靴。屈銀華不忍心穿著釘鞋踩在戰友的肩膀上,便毅然脫下了4公斤重的靴子,然而,脫去釘鞋剩下的能夠保暖的鴨絨襪子實在太滑,無法站穩和攀登,他只得脫下鴨絨襪子,只穿普通薄毛襪登上劉連滿肩頭打鋼錐、攀爬……
打鋼錐、攀爬的時間有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中,由於極限的低溫,屈銀華兩腳的腳跟和腳趾被徹底凍壞,最終只能切除……
花了3個小時之後,四人最終攻克了這4米巖壁,用一己之身承託體重超過100斤的隊友超過一小時的劉連滿,在接下來的路上體力不支,多次摔倒,最終在海拔8700米又一次摔倒之後,再也沒有爬起來,其餘三人只能將他安置在一個避風並且不容易發生墜崖危險的地方休息,並將所剩無幾的氧氣瓶留下一瓶,準備回程的時候再來接他。
安頓後隊友之後,已經是晚上7點,珠峰上雖然還有亮光,但是距離峰頂還有100多米,繼續前進意外著要摸黑攀爬,登山隊沒有過摸黑攀爬的先例,但是25日天氣要變壞的訊息讓隊員們沒有第二個選擇:只能繼續前進!
1960年5月24日夜裡,只有星光作伴的貢布、屈銀華以及王富洲,在海拔8700米以上摸黑前進,他們三人,伴隨著低溫、缺氧、飢餓和黑暗,最終,通過不斷的攀爬,隊員們走到了繼續往前走就只能向下的地方,才發現自己真的走到了峰頂……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在19個小時沒有補充任何食物的情況下,三人登頂,完成任務的他們,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激動,對隊友的牽掛讓他們的第一反應是:
“趕緊安全往下走”!
離開頂峰時,三個人共剩下20多升氧氣,下到海拔8800米左右,最後一點氧氣耗盡
快到8700米時,天空漸亮,屈銀華取出隨身攜帶的攝影機,回頭將珠峰峰頂拍了下來,成為中國首次登頂珠峰最珍貴的畫面。
“富洲同志,這次我未能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任務,由你們去完成吧,氧氣瓶裡還有些氧氣,對你們下山會有幫助,告別了,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而被留在8700米處的劉連滿,由於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生存的希望,半暈闕的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話:
“王富洲同志,這次我未能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任務,由你們去完成吧,氧氣瓶裡還有些氧氣,對你們下山會有幫助,告別了,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沒有動用一點氧氣的劉連滿,躺在巖壁上靜待死亡,誰也沒有想到,他居然挺過了一晚,迎來了隊友……
登頂時沒有那麼激動的隊員們,在看到活著的劉連滿時,全都哭了……
伴隨著激動的淚水,四人分享了劉連滿不顧自身安危儲存下來的氧氣和18塊水果糖,繼續下山。
在舉國歡慶的時候,王富洲、屈銀華和劉連滿靜靜的躺進了醫院,接受治療。
登頂完成之後,王富洲上山前體重160斤,下山後體重101斤,體重丟失59斤;
屈銀華上山前體重154斤,下山後體重102斤,體重丟失52斤;
屈銀華凍傷的十個腳趾全部切除,凍傷的腳後跟全部切除……
通常,攀登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丟失10斤的地中是正常的情況……
槽點密集,導演格局不到?了解完了實際情況,就不難理解大家吐槽的點——開卷考試,頂級陣容,導演李仁港卻有點搞砸了~
槽點1:登山片拍成了武俠片,吳京喜提輕功技能
在吳京向子怡表白之前,他爬上大油罐的動作在武俠領域有個響噹噹的名字——輕功!要照這標準,那4米高的巖壁,根本就不是事兒好嗎?屈銀華的腳趾頭怎麼算?
槽點2:部分劇情不合邏輯
井柏然犧牲之後,攝像機被搶救成功,然後,大家居然直接撤退了,在這種情況下,井柏然的死顯得毫無意義,純粹變成了導演角色死,角色不得不死;
在已經拿到天氣資料的情況下,章子怡執意要親自上山找訊號預警登山隊,這個行為除了多來一點情感上的劇情之外,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大家都是為了任務成功選擇最佳的行為方式,資料已經有了,選擇一個身強力壯行動能力更佳的人去通知是保證安全和高效的唯一方式,技術人員上去送結果而不是測結果這個設定實在是過分的為愛情線服務了,登山不是兒戲,是有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的;
整個氣象小組彷彿就子怡一個人,其他人滿面紅光頭不暈氣不喘,淡定非常的扶著喘的快沒命了的子怡大姐去送死……
槽點3:現實題材設定奇怪
題材明明是現實主義紀實題材,開場卻用了旁白回憶,後來又莫名消失了;
時代背景是《攀登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片中大部分畫面背景都是虛化的;
一個紀實題材的片子,配樂全程跟到尾,還各種俯拍各種慢動作……
所有的吐槽匯成一句話——《攀登者》本是一個家國情懷加持的民族英雄題材,巨集大又平凡,其中蘊含著力量,也蘊藏這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而導演的格局,承不起這平凡卻厚重的歷史時刻,他沒有做到以小見大,也不曾理解人民英雄~
現在攀登珠峰小貼士:1 爬珠峰需要多少錢:註冊費和裝備費加起來,差不多得四五十萬人民幣;
2 爬珠峰絕大部分需要經過登山公司,自由行風險極大,傷亡率相當高;
3 攀登珠峰大部分傷亡是在下山途中;
5 攀登珠峰需要一張登頂8000日以上山峰的證書,攀登8000米高峰,需要一張攀登過7000米以上高峰的證書,攀登7000米高峰需要提前3個月向國家體育總局報備。